咬肌間隙感染

咬肌間隙感染

位於咬肌與下頜支外側骨板之間的間隙感染。多來自下頜第三磨牙冠周炎。早期表現下頜角區紅腫,感染向上擴散可波及整個腮腺咬肌區,向下可累及頜下區。可產生嚴重的牙關緊閉和疼痛,穿刺可抽出膿液,應及時切開引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咬肌間隙感染
  • 外文名:Masseter clearance infection
  • 釋義:咬肌間隙的化膿性感染
  • 臨床表現:急性炎性紅腫、跳痛、壓痛等
病因及常見疾病,鑑別診斷,檢查,治療原則,

病因及常見疾病

咬肌間隙感染主要來自下頜智牙冠周炎,膿腫形成後不易捫及波動,但張口受限極明顯。長期積膿,易形成下頜骨升支邊緣性骨髓炎。

鑑別診斷

局部表現:受累區域有不同程度的紅、腫、熱、痛及功能障礙,局部淋巴結腫大;可出現開口困難、語言及吞咽功能障礙,嚴重者可出現呼吸困難甚至窒息。
全身反應:感染重者可有發冷、發熱、頭痛、脈搏快、全身不適、噁心、嘔吐、食慾減退、尿黃、便乾等症狀;病程較長時,可出現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失調、營養不良、貧血及水腫等;極度嚴重者可發生感染性休克。

檢查

輔助檢查:化膿性炎症可有白細胞計數增高,拭子塗片染色、細菌培養加藥敏試驗、血培養等可發現致病菌。

治療原則

下頜骨外斜線外下切口引流治療咬肌間隙感染:
下頜骨外斜線外下切口位置,較以往的口內翼下頜韌帶稍外側切口位置低且靠前,切開時切口不宜向前延長過多,以免損傷頦神經,因頦孔多位於下頜第二前磨牙或第一、二前磨牙之間的下方,故切口向前延長以不超過下頜第一磨牙近中為宜。
下頜骨外斜線外下切口與口外下頜下緣切口相比,避免了損傷面神經以及因頜下瘢痕影響美觀。此外,頜下切口需切開咬肌下緣的附麗,在感染控制後,因咬肌的收縮使附著上移,容易造成兩側面部的不對稱,而下頜骨外斜線外下切口無此擔憂。該切口還可以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進行適當延長或擴展,如伴有翼頜間隙和顳下間隙感染時,可將切口向上擴展到翼下頜韌帶稍外側直至上頜結節,伴有頰間隙感染時可以將切口向前延長,可以使頰間隙膿腫得到更好的引流。對張口受限的患者,因該切口位置較翼下頜韌帶稍外側切口位置低且靠前,可以不受張口度的限制,即使牙關緊閉的患者亦可以進行順利操作。
高滲鹽水紗條治療咬肌間隙感染:
咬肌間隙膿腫切開引流後當天放置橡皮片引流,每日予生理鹽水行切開沖洗後仍放置橡皮片引流,一般持續3~5d。然後取濃度為10%規格為10ml的高滲鹽水2支,15cm長的紗條4條與該2支鹽水充分混合浸潤後放入彎盤中備用。依舊先予生理鹽水沖洗傷口後直至見沖洗液由渾濁變清,絮狀壞死物減少後,再用血管鉗擴開傷口探查至下頜骨升支外側骨面,退出血管鉗夾取備用的高滲鹽水紗條一端塞入切口直至咬肌間隙,緩慢填塞紗條,鬆緊度以患者能忍受為宜。紗條尾端外露,以便抽取,敷料包紮後完畢。每日更換高滲鹽水紗條,一般3~5d後引流即乾淨,切口稍乾燥後即可作Ⅱ期縫合,閉合傷口,行下頜骨部B超檢查膿腔閉合無異常後即可囑患者出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