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順僑鄉

和順僑鄉

和順僑鄉位於騰衝城西3公里,古名陽溫暾村。和順的名稱源於“雲涌吉祥,風吹和順”的詩句,寄託了當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全鄉有1300多戶,60O0多人。

和順僑鄉以華僑出國歷史長、僑屬多,而成為我省著名的僑鄉,全鄉僑居國外的人口,為國內人口的100.2%。加上僑眷,為國內人口的167.6%。華僑分布在緬甸、印度、泰國、印尼、新加坡、日本、加拿大、美國等十多個國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和順僑鄉
  • 別名:陽溫暾村
  • 行政區類別:鎮
  • 地理位置:騰衝城西3公里
  • 人口:6000多人
  • 著名景點:和順圖書館,千手觀音古樹群
簡介,詳情,景點,和順圖書館,千手觀音古樹群,艾思奇紀念館,陷河,

簡介

自古以來,和順就是一個文化發達,地靈人傑的地方。走進和順鄉,只見古樸典雅的祠堂、牌坊、月台、亭閣、石欄比比皆是,記載了僑鄉曾經繁盛一時的歷史和傳統深厚的文化積澱。河邊那依依的楊柳,碧波蕩漾的池塘,亭亭玉立的荷花,把僑鄉的田園風光裝點得更加嫵媚。水碓是和順的名景,這裡的風光如詩如畫,青山如黛,綠影婆婆。碧波粼粼的元龍潭如一面明鏡,倒映出古色古香的元龍閣,使人興味無窮,流連忘返。怪不得一些電影導演、攝影師、畫家都喜歡到這裡取景畫畫呢。
和順僑鄉

詳情

“十人八九緬經商,握算持籌最擅長。富庶更能知禮義,南州冠冕古名鄉。”這首小詩是近人李根源所作。切合當地的特點。騰衝,是古代川、滇、緬、印南方陸上“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和順,就在這“官馬大道”之旁。和順的居民,原多為兄弟民族。南詔大理時期,漢族等其他民族逐步遷入,尤以明代為多。這些來自內地的居民,有較高的文化,加上和順地近緬甸,邊境來往比較自由,無需千里跋涉或遠渡重洋,邊民常有來往,語言易通。因之,遇有軍事、外交、商業等方面的公務,常被聘為“通事”(翻譯)、嚮導,有的則在“四夷館”、“緬字館”內負責培養翻譯人才;有的往來於滇緬邊境,經商開礦,做工服役;有的則在緬甸政府、機關中供職,甚至成為要員。如:清代尹蓉,曾被尊為緬王師,許名寬曾為緬王宰輔。一般僅能維生,也有一部分成為有實力的工商業者。乾嘉之際,社會穩定,海禁末開,與國外通商多沿陸路,此時旅緬華僑亦多,也是和順經濟文化大發展的時期。自航海開通,騰緬商情銳減。上世紀末至本世紀初,密支那、臘戍至曼德里的鐵路相繼修通,由騰衝至緬甸腹地的交通大為改善,雲南煙、酒、絲、茶,暢銷緬域;緬甸的棉花、玉器、寶石,也大宗采進。騰衝的紡織業也一度興盛。和順的經濟發展又突起一個高峰。其後,關禁嚴,尤其是抗日戰爭期間,商道一度斷絕,生意蕭條。
和順僑胞身在國外,心繫祖國。他們熱切希望祖國繁榮昌盛,時刻關心邊疆建設。他們在辛亥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積極支持革命事業,慷慨捐輸,多方奔走,有的為此獻出了生命和鮮血。孫中山曾表彰和順華僑寸海亭是“華僑旗幟,民族光輝”。他們長期以來,熱心家鄉的公益事業,在家鄉修橋築路、建造寺觀、培植風景、發展文化教育。村中的公共建設,無一不滲透著他們的心血。走
進和順村,只見全鄉住宅從東到西,環山而建,漸深漸高,房舍密集,修繕良好,粉牆黛瓦,整潔美觀。為數不少的寬敞院落,居住的人很少,因主人多僑居國外,住房僅托親友代管。村中的大路小巷,全為石條鑲砌,平整光潔;甚至村前的田埂上,村後芭蕉關的關坡上,也鋪有石條。騰衝多雨,在別處泥濘難行,在這裡卻不爛不滑。環村而過的清溪上,一座座洗衣亭跨河而建。亭多為兩間平房大小,房頂四角微翹,水上立有井字形石條,旁設木條凳。泉從石下流過,觸手可及。村民在這裡洗衣洗菜,晴天避熱,陰天避雨,從田裡做活回來,可在此沖洗納涼。村旁路邊,巷口街傍,常有一座座半圓形的月台,地面平展,圍有護欄,中有石凳,上覆大青樹,每當傍晚,老人相聚談天,小孩戲
耍其間,一片歡聲笑語。再看那屹立在村中的藏書豐富的圖書館,設備較為良好的益群中學,使人真切地感覺到這是一個富庶而又人人熱心公益事業的鄉村,是一個有文化而重美德的僑鄉。
和順僑鄉,氣候溫和,花木茂盛,人們重視鄉村風景的培植,古建築保存較多。西面,村子的盡頭,和順壩的南端,大盈江口的鰲山上有巨杉矗立的魁閣。那遍山碧油油的香果樹,那苔花斑斑的青石,那潔淨的林前石板小路,那彎彎曲曲的小道盡頭的古典建築,那橫臥在月台之上的石牛,那粗約五米的元代古杉,全“鎖”在一片青翠碧綠之中。村東蕉溪村旁,帥頭坡與來鳳山結合處的元龍閣,樓閣交錯,氣勢雄壯。閣前池水青碧,地周古樹成蔭,湖光閣影,擅勝一方。
閣旁的蕉溪村,有數十戶人家,沿山而居,其中有我國著名哲學家艾思奇故居。艾思奇的故居,為一中式院落,建築較為精巧,正房前廳有一石砌圓形拱口,青藤纏繞,古樸秀雅。近年,艾思奇親屬已將故居捐贈國家,政府已撥款加以維修。
玲瓏典雅的和順圖書館,始建於1929年,是中國鄉鎮創立最早、規模最大的圖書館,現有圖書六萬多冊,其中不少是國內珍本、孤本。建於1940年的益群中學,曾為僑鄉培養出許多人才,現有在校學生1000多人。
和順鄉還出過護國軍第一軍秘書長、被章太炎稱為“滇南一枝筆”的李曰垓,名傳滇中的教育家寸樹聲等知名人士,更多的是經商有方,為居住地的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
雲南西部,靠近中緬邊界的騰衝縣,有一處古典秀美的江南鄉村——和順鄉。這是一處人間秘境,保存著雲南最具古典風格的鄉村景致和明清以前的許多建築和民風民俗。
時光易逝,歲月無情。曾經擁有的精緻生活、華麗排場已經散去,葬入歷史的塵土。
出騰衝縣城4公里,穿過一片稻田,在蛙聲中跨過石橋就到了和順鄉。和順源於“雲涌吉祥,風吹和順”的詩句,是古代川、滇,緬、印西南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和著名的僑鄉。
鄉村道路旁屹立著供人避雨的灰色的風雨亭,潺潺溪流和睡蓮間的具有明代風格的洗衣亭,依然有少婦在水邊的厚木板上搗衣洗菜,白鵝像唐詩描寫的那樣在龍潭裡悠遊。百年前建造的畫棟、雕梁、家具、牌坊、文廟、匾額完好如初,雖被風雨褪盡色彩,卻更加賞心悅目,襯托出了靈秀鄉村的厚重古韻。這些都使和順具備了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澱,積澱了濃郁的人文氣息並與這裡田園牧歌式的鄉村秀美自然風光“珠聯璧合,相得益彰”。
和順僑鄉
過雙虹橋,來到和順鄉的水錐村,只見一棟棟密集的古宅環山而建,粉牆黛瓦,整潔美觀。宅屋間有一條條深幽的街巷,把整個村莊連為一體。看得出,這是一個規模不小,建築形制也經過規劃、設計的村寨,曾經有過輝煌。村上的幾處宗氏祠堂修得格外富麗,顯示著家族的威儀,讓人揣想到每一姓人家,經歷了滄桑艱辛後,在祖居故土上的耀祖光宗。
我在小巷裡行走著,在小巷裡尋覓著。風雨迷濛時,小巷很黑很長,似乎沒有盡頭;太陽下,陽光在小巷灑下斑駁的光點,閃閃爍爍,神秘而奇幻。巷道兩旁的大閭門,灰黑灰黑的;厚厚的牆體,也是灰黑灰黑的。只覺得那門那牆,就像一部厚重的大書在我面前打開。一頁歷史,一頁風雨,頁頁都寫得凝重而漫長。和順僑鄉600年的風雨在每一條巷道的每一塊石板、每一片青瓦、每一垛灰牆上,都刻下了深深的印痕。
走進任何一個平常人家,走進深宅大院,當你聽到牆上的老鐘敲響,一種穿越時空隧道、走進遠古的感覺便會油然而升。每一個外人都會睹物遙想當年騰衝人家的生活場景和他們“與國際接軌”的時尚生活方式,每一個宅院裡都有敘述不完的各自的故事,每一戶人家的珍藏也不盡相同。
經過歲月的沉澱,不經意散落在民間的器物,向人們述說著和順鄉間曾經的輝煌和時尚。一個布衣女子從吱吱作響的木樓梯拾級而下走進堂屋,手上那盞發著淡淡光亮的油燈照著她前行的腳步。用俄羅斯茶壺沖一杯咖啡,一陣濃香立刻在青石鋪地木雕為窗的老宅中散開。在南洋風格雕飾的紫檀木椅上坐下,輕輕地呷一口,牆上義大利羅馬掛鐘的金屬擺錘發出低沉而圓渾的音響,平添了留守人的一份落寞,卻也仿佛告訴人們,現在該是主人喝晚茶的時候了。
信步於和順鄉,所有的一切都向世人展示出一種中原儒家文化所獨有的寧靜與儒雅。
信步於和順的小街與巷道之中,總讓人感到說不出的愉悅與舒服,所有的建築都顯得是那樣的和諧,雨水沖刷過後反射著晶瑩亮光的青石板路、風水月台上搖曳著簌簌作響的香樟樹、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牌匾、依山傍水的宗祠、倒映著參天大樹的龍潭……所有的一切都向世人展示出一種中原儒家文化所獨有的寧靜與儒雅;展示出紮根于田園,得益於現代的水鄉風情長卷。
和順人追求儒雅,他們不僅把追求知識、追求文化的思想代代相傳,更把自己的願望表現在了村中的各個建築
之上,村中隨處可見門楣上高懸著多年煙塵遮掩不住的“書香世蔭”、“詩禮傳家”等匾額,宗祠里的房屋、牌匾,荷塘中的亭台軒榭無一不流溢著悠遠的文化和書香,表露出他們美好的願望。
和順僑鄉
在村口矗立的一幢雕樑畫棟的古建築——和順鄉圖書館,是全國建館歷史最長、藏書最豐富的鄉村級圖書館。輕輕推開大門,一股在文學史里很熟悉的氣息撲面而來……院內修剪整齊的黃香木綠意盎然,兩側的叢竹青蔥滴翠。與竹相對的一株玉蘭,新芽初綻,似有若無,更使人對花兒將開時的嬌艷多了一份痴想。我站在和順圖書館大門前,俯瞰蕉溪綠水、雙橋彩虹和金黃的稻浪,清流不斷,知識的泉源不絕,文化之津的舟楫穿梭如織。大雅的和順,深深的小巷,傑出的人才,不都和這座圖書館有關嗎?深深的小巷,尋不盡千古風流;淙淙的溪流,流不完邊地古鎮的儒雅傳奇。苔痕斑斑的石壁足以證明其悠久的歷史,古色古香的建築、文人墨客的題詞更顯出一份凝重
和順僑鄉門票:80元/人

景點

和順圖書館

和順圖書館的前身是清末和順同盟會員寸馥清組織的“鹹新社”和1924年成立的“閱書報社”,後經海外華僑和鄉人捐資贈書,於1928年擴建為圖書館,1938年新館舍落成。迄今有藏書7書萬多冊,古籍、珍本1萬多冊,內有胡適、熊慶來、廖承志、李石曾等諸多文化大家的題字。有“在中國鄉村文化界堪稱第一”的美譽。

千手觀音古樹群

和順古鎮自然生態優越,鎮內樹齡在百年以上的古樹名木有近百棵,除了魁閣的兩棵禿杉,位於和順張家坡的千手觀音古樹群也頗具特色,古樹群由七棵拔地參天的百年古樟樹組成。其中五棵沿一直線而列,近觀如綠色華蓋,擎天巨傘,遠望似千支手臂向四周展開,神似傳說中的千手觀音。
千手觀音古樹群千手觀音古樹群
兩棵古樟站立兩旁,恰似觀音菩薩的文殊、普賢弟子。從西往東看五棵古樹分而列之,與遠處的魁星閣相望,故又被稱為“五子登科”。寄託了古代人們功名仕途的追求。 古樹群下,一條歷經數百年滄桑的火山石古驛道蜿蜒西去,與村前的捷報橋相連。一輩輩的和順人先到千手觀音古樹群下許下祈福求財的願望,然後從這條古驛道上懷揣著有朝一日能從村口的捷報橋上衣錦還鄉的夢想,開始“走夷方” 。

艾思奇紀念館

艾思奇(1910年—1966年)原名李生萱,是我國現代著名哲學家。他青年時代所寫的《大眾哲學》和《哲學與生活》兩部著作,曾引導了無數青年走上革命道路。“艾思奇紀念館”院內串樓同欄,點綴西式陽台。環境清幽典雅,中西合璧的房屋建築風格獨具。

陷河

即以生物多樣性為特徵的濕地。因其人行其中極易陷入,被和順人形象地稱為陷河。和順陷河水草豐茂,野鴨水鳥嬉戲其間。泛舟其中,田園野趣,令人沉醉。和順遊子有詞雲“家鄉好,最好陷河頭,綠柳叢中穿紫燕,紅蓮塘畔臥青牛,結伴泛孤舟。”
和順僑鄉
和順僑鄉
和順僑鄉
和順僑鄉
和順僑鄉
聯詠僑鄉和順
和諧發展,三河繞寨十數里,育民七千,觀來鳳疊彩,龍魁陡坡,擂鼓絕頂,鞍峰腳下元龍閣,能兼容:中原傳統,夷疆習俗,英國鐵藝,西洋門窗,南亞風情,修四合五天井,起三房一照壁,洗衣亭畔:村婦搗衣,荷池戲魚,深巷樓閣,月台閒聊,戀小橋溪水,牌坊雕欄,一派田園牧歌,贊保密公路,再振雄關勢,火山怪石鋪就絲綢道;
順應朝流,五姓落籍六百年,開放四紀,覽華僑家院,書香故土,商賈重地,文化之津圖書館,憶往昔:沐氏定邊,正德賜碑,域外謀業,馬幫馱城,珠寶嵌牆,建七廟八宗祠,居五洲萬餘眾,才人輩出:思奇哲人,尹蓉輔緬,仲猷辦館,尊福光輝,念樹聲興教,益群後世,幾多弟子求學,哀日冠鐵蹄,難服禮儀邦,魅力名鎮首推翡翠鄉。(房家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