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村委員會

和平村委會,屬於壩區。距離村委會0.00公里,距離鎮3.00公里, 國土面積368.90平方公里,海拔3100.00米,年平均氣溫5.80℃,年降水量0.00毫米,適宜種植青稞馬鈴薯農作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和平村委員會
  • 面積:7818.00畝
  • 林地面積:376886.23畝
  • 戶數:357戶
自然資源,基礎設施,村情概況,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村務公開,基層組織,新農村建設,發展重點,人文地理,

自然資源

全村耕地面積7818.00畝(其中:田0.00畝,地7818.00畝),人均耕地2.64畝,主要種植青稞、馬鈴薯等作物;擁有林地376886.23畝,其中經濟林果地0.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0畝,主要種植經濟林果; 其他面積53840.89畝。
在一定時間和一定條件下,能產生經濟效益,以提高人類當前和未來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條件。
自然資源屬性
自然環境中與人類社會發展有關的、能被利用來產生使用價值並影響勞動生產率的自然諸要素,通常稱為自然資源,可分為有形自然資源(如土地、水體、動植物礦產等)和無形的自然資源(如光資源、熱資源等)。自然資源具有可用性、整體性、變化性、空間分布不均勻性和區域性等特點,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社會物質財富的源泉,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依據之一。對自然資源,可分類如下:生物資源,農業資源,森林資源國土資源,礦產資源,海洋資源,氣候氣象,水資源等。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0年底,全村有438戶通自來水,有172戶飲用井水, 有619戶通電,有56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610戶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52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57戶。
該進村道路為土路 ;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39.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3.00公里
全村有效灌溉面積為0.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0畝。 該村到2010年底,有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62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人類社會的發展是由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發展決定的。起初,人類最先學會了利用材料來加工製作簡單的生產工具,提高勞動生產力,但僅用材料來製作的工具是一種“死的工具”,要靠人力來驅動和操作,這大體是農業——手工業時代生產力的情形;後來人類進一步學會了利用能量資源,把材料和能量結合在一起製造新型生產工具,使原來“死的工具”變成了“活的工具”,但這種工具還是要靠人來駕馭和操縱,勞動生產力的提高仍受到人的身體因素的限制,這大體是工業時代的社會生產力的情形。
到了現代,人類逐漸學會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並把材料和能量同信息有機地結合起來,創造了不僅具有動力驅逐而且具有智慧型控制的先進工具系統,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開闢了無限廣闊的前景。在傳統經濟中,人們對資源的爭奪主要表現在占有土地、礦藏和石油等。而今天,信息資源日益成為人們爭奪的重點。這大體是資訊時代生產力的情形。

村情概況

和平村委會,屬於壩區。距離村委會0.00公里,距離鎮3.00公里, 國土面積368.90平方公里,海拔3100.00米,年平均氣溫5.80℃,年降水量0.00毫米,適宜種植青稞馬鈴薯農作物。有耕地7818.00畝,其中人均耕地2.64畝;有林地376886.23畝。全村轄17個村民小組,有農戶625戶,有鄉村人口3248人,其中農業人口3248人,勞動力169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651人。201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079.1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780.00元。 農民收入主要以農業為主。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079.1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75.32萬元,畜牧業收入480.92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729頭,肉牛979頭,肉羊35頭); 林業收入70.00萬元, 第二、三產業收入0.00萬元, 工資性收入233.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780.00元,農民收入以農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33.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55人 ,在省內務工155人,到省外務工0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主要銷售往本縣。2010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0.00萬元,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產業。
特色產業的本質是“我”最擅長的經濟,是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因此是有市場競爭力的產業。特色產業的形成固然離不開政府扶持,但更重要的是市場內生。政府的作用是營造環境,誘致市場主體創業。市場主體追求利潤,必然根據本地要素稟賦實際選擇適宜的產業,從而形成特色產業。從過去的經驗教訓看,還要處理好“取”與“予”的關係。在“特色”剛剛顯露時就急著“增收”,只會扼殺“特色”。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625戶,共鄉村人口3248人,其中男性1604人,女性1644人。其中農業人口3248人,勞動力1690人。  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2;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210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鄉(鎮)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00公里,距離鎮衛生院3.00公里。 人畜混居的農戶625戶。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619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7499.91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612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0.00萬元,有固定資產18.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村務公開是指村民委員會組織把處理本村涉及國家的、集體的和村民民眾利益的事務的活動情況,通過一定的形式和程式告知全體村民,並由村民參與管理、實施監督的一種民主行為。它是農村村務管理的重大改革,適應了家庭承包、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因此它一誕生便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和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推廣。 村務公開是人民民眾評判農村黨風政風好壞的一個重要標誌,也是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政權建設和黨風廉政建設的一個基礎性工作。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4個,黨員總數135人,黨員中男黨員105人,女黨員30人。 團員167人。

新農村建設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是一個新概念,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曾多次使用過類似提法,但在新的歷史背景下,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更為深遠的意義和更加全面的要求。新農村建設是在我國總體上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新階段後面臨的嶄新課題,是時代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在農村,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社會的小康;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世界上許多國家在工業化有了一定發展基礎之後都採取了工業支持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發展戰略。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已由農業轉變為非農產業,經濟成長的動力主要來自非農產業,根據國際經驗,我國現在已經跨入工業反哺農業的階段。因此,我國新農村建設重大戰略性舉措的實施正當其時。

發展重點

水電路基礎設施建設還比較滯後,有待加強,文化娛樂設施條件差,全村醫療衛生條件較差。。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增加雙低油菜種植2000畝,特色氂牛養殖業發展1000頭,加大對交通運輸業的引導,力爭到十一五規劃結束時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3000元.。

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HUMAN GEOGRAPHY)是由中國地理學會與西安外國語大學聯合創辦的我國唯一註冊命名“人文地理”的期刊,是專門研究人文地理學的綜合性學術期刊,並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
人文地理主要刊發在我國人文地理學領域具有創新性研究的學術論文和科研成果,力求及時反映我國人文地理學研究的新理論、新觀點和新方法。
在編委會、編輯部及廣大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人文地理》期刊成為國際地理聯合會文化地理研究會中國期刊、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CSSCI)期刊、中國人文科學核心期刊、中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地理科學核心期刊、全國高校文科學報研究會優秀期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