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印泉老兄“七七”三年抗戰紀念感賦原韻

《和印泉老兄“七七”三年抗戰紀念感賦原韻》是近代無產階級革命家吳玉章先生創作的七言絕句組詩作品。該詩表達了詩人對全國軍民團結一致、抗擊日本侵略者的讚揚,以及對日本侵略者的強烈譴責之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和印泉老兄“七七”三年抗戰紀念感賦原韻
  • 創作年代:近代
  • 作品出處:《吳玉章歷史文集》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吳玉章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和印泉老兄“七七”三年抗戰紀念感賦原韻
【其一】
三月亡華敵自驕,哪知人力比天高。
兆民團結堅於鐵,破爾鯨吞勝巨鰲。
【其二】
人民陣線法稱強,外侮侵來倏忽亡。
反共親英遺恨在,巴黎辜負廟堂堂。
【其三】
人心反帝萬方同,既苦饑寒又苦戎。
唯有蘇聯新世界,民安物阜沐和衷。
【其四】
全民抗戰過三秋,老將雄心報國讎。
直搗黃龍君莫懈,福星高照古神州。
【其五】
大和武士亦堪旌,北略南侵憤不平。
反戰洪流齊匯日,會看革命起東京。

注釋譯文

印泉:李根源(1878—1965),字印泉,雲南省騰衝縣人。辛亥革命前任雲南講武堂總辦。辛亥革命時,他領導新軍七十三標在雲南發動起義。吳玉章1940年9月26日致李根源信中說他是“革命先進,軍界巨子,國家多難,尤賴藎籌。”(見《吳玉章文集》(上卷)第227頁,重慶出版社,1987年版)。
三月亡華:抗戰初期,日本陸相杉山給日本天皇的奏章中說:“中國政府和中國軍隊的存亡,不能超過三個月。”這是敵酋的狂妄吹噓。
巨鰲:《列子·湯問》中記載:“渤海之東,有大壑焉,中有五山,根無所連著,……帝……乃使巨鰲十五舉首戴之。”此處借巨鰲在“渤海之東”,暗指正在妄圖鯨吞中國的日本帝國主義。
人民陣線法稱強: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西歐一些國家如法國西班牙等國共產黨為反對法西斯而建立的統一戰線組織。1936年,法國人民陣線在國會選舉中獲勝,故曰“法稱強”。
外侮:指希特勒納粹軍。倏忽:轉瞬之間,言時間短。1940年5月12日,德國納粹軍入侵法國始,至6月22日,法國投降,只有一個月零十一天。
廟堂堂:堂堂,狀宗廟莊嚴。古代常用宗廟代表朝廷、國家。此處指法國當時的政府執行親英反共路線招致慘痛教訓而辜負了堂堂法國,用以影射警告正在走向親美反共道路的國民黨反動派。
戎:兵戎,戰禍。
物阜:物產富足。沐和衷:沐,沐浴;沐和衷,享受到和衷共濟、團結一致的幸福。
三秋:三年。從1937年“七七”抗戰爆發到1940年已歷三年。
老將:特指李印泉和吳老本人,也泛指老一輩的革命愛國志士。
直搗黃龍:《宋史·岳飛傳》記載,岳飛對將士們說:“直搗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黃龍府,當時金國都城,即今吉林省農安縣。此處用此典,是鼓勵全國軍民與日本侵略者血戰到底,直到取得最後勝利。
古神州:指古老的中國。
大和:指日本。日本民族又稱大和族。武士:指日本的反侵略戰士。他們對日本軍國主義者“北略南侵”充滿憤怒。亦堪旌:也實在值得表彰、讚揚。會看:會當,預期。

創作背景

在“七七”抗戰3周年之際,李根源老先生即興紀念感賦詩五首,發表在當時的重慶大公報》上,頌揚中華兒女血戰抗敵的業績和報仇雪恥“定摧頑寇奠新京”的必勝信念。基於對抗戰現實的同樣感受與心態,促使吳老讀到李作後,詩思愈加不可遏止,便步李老先生詩原韻寫下這五首詩,並於1940年9月26日,通過西安八路軍辦事處寄給了李先生。

作品鑑賞

這五首詩,無論就思想主題看,或是從篇章、體式看,都是可以各自獨立的。但把它們理解為統一內容而反覆詠唱的一組樂曲也未嘗不可。從思想主題看,這五首詩表達了五層意蘊:第一層,即第一首詩,讚頌全國軍民團結,打碎日本帝國主義鯨吞中國的狼子野心夢,是對三年抗戰的一個綜寫和概括;第二層,即第二首詩不直寫抗戰,而是從現實盪開去,借法國人的歷史教訓,影射與鑑戒中國。二次世界大戰前,西歐法國、西班牙等國的共產黨為反對法西斯組織了人民統一陣線,其中法國人民陣線還在1936年國會選舉中獲勝,故可“稱強”。但依靠人民陣線支持而建立起來的勃魯姆政府和達拉第政府,卻千方百計破壞人民陣線。1938年9月,達拉第還追隨英國首相張伯倫和希特勒簽訂《慕尼黑協定》,縱容了納粹軍,結果招致1940年5月12日納粹軍侵人法國境內,到6月22日,僅僅1個月零11天,法國便滅亡了。這一歷史殷鑑,顯然是影射正在越來越露骨執行反共親美路線的國民黨反動派的。詩的第三層意思即第三首詩,是說世界人民大眾飽嘗戰禍之苦,只有蘇聯是一個民安物阜的“新世界”,暗示走十月革命的道路和實行社會主義才是人民幸福的歸宿。第四層,即第四首詩又將筆鋒拉回到現實中來,表達中國人民抗戰到底、最後消滅侵略者、再造新中國的決心。第五層,即第五首詩,詩思又馳向另一個世界,讚揚正義日本人民的反戰洪流。因為這是使侵略者後院起火,有利於扭轉我抗戰的形勢、最後驅逐侵略者,所以值得稱讚。
由以上分析不難看出,詩人不但具有一副為愛國熱情燃燒得透明的靈魂,而且立腳點高,詩思開闊,能放能收,收放自如,從而使詩作衝破一般抗戰詩只在情緒上鼓動而少發人深思的水平,達到一個用舊體詩寫新思想內容的較高境界,亦即閃爍著先進的世界觀和馬克思主義光輝的思想境界。這五首詩是用七言近體詩形式寫成,其詩風正如吳老的人格一樣,不著任何華麗詞句,而是一派平朴、生活化的語言,洋溢著深厚的誠篤真情,表達著一片熱蒸蒸的詩心和鐵錚錚的意志。詩用李作原韻,一、二、四句相押,尾韻和內韻和諧而有致,很好地幫助了內容的表達。在用典用事上,選擇精嚴,用得恰到好處,如巨鰲、法國的亡國教訓、岳飛抗金等,大大增強了詩的形象性和內蘊力。
這組詩和吳玉章老讀到李作後給李根源寫的一封信,最早刊於1941年1月6日《新中華報》上。吳老在信中表述了讀李作後對李先生的敬佩:“頃於《大公報》上得讀七七三年抗戰紀念感賦。大著愛國情深,殺敵心切,老當益壯,敬佩殊深,特和數首,以表衷情。”(見《吳玉章文集》(上卷)第227頁,重慶出版社1987年版)

作者簡介

吳玉章像吳玉章像
吳玉章(1878—1966),原名永珊,號樹人,四川榮縣人。我國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教育家,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和語言文字學家,新中國教育的開拓者,中國人民大學的創始人。1948年任華北大學校長,1950年一1966年任中國人民大學校長。與董必武、徐特立、謝覺哉、林伯渠一起被尊稱為“延安五老”。主要著作有《辛亥革命》《吳玉章歷史文集》《吳玉章回憶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