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中國古典審美理想

和——中國古典審美理想

《和——中國古典審美理想》是現代袁濟喜編著的一部哲學著作。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和——中國古典審美理想
  • 創作年代:現代
  • 作者:袁濟喜
  • 類別:哲學
內容簡介,出版信息,

內容簡介

本書是蔡仲翔主編的。中國古典美學範疇叢書”之一。它全面地論述了“和。這一範疇的美學內涵及其在各個歷史時期發生、發展、嬗變的過程。作者認為,“和”的審美範疇是中國古代文化精神的匯萃。它的基本特徵是追求天人合一、人人和同,在階級社會中又與統治階級的政治理想相融匯。但在具體的內涵上,卻以儒道二家學說的互斥互補為構架。儒家重視人為規範之和,突出人的能動性,而道家卻倡導自然之和,強調以素樸無為的人性去契合天道,游乎人世。儒家過分強調人為法度的規範,發展到後來往往破壞人與自然的統一,尤其是個體的和諧發展。所以道家的自然之和有救弊的作用。但道家一味倡導和的自然天放,發展到後來勢必毀敗禮法,破壞秩序,也不可能做到天人相合。所以,儒家的和對於道家的和同樣具有糾偏的功能。儒道的對立統一,恰恰構成中國古典美學範疇。和”互相耦合的系統機制。儒道各家的“和。發展到魏晉南北朝後,一般呈現出相互融匯的狀態,劉勰、王夫之便是其中的集大成者。本書上編從縱的方面論述“和。的發展歷程。作者指出,“和。這一美學範疇是在歷史發展中形成和逐步完善的,它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又與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形態的變遷相聯繫。早期封建社會言中和並不過分主張以禮禁慾,以求中和,而到了封建社會走向沒落時期,便把。致中和。說成用“天理。來摧滅人慾,以獲得美和善的理想。早期封建社會的美學強調人在外向的實、踐活動中與自然的統一;而到了宋明理學影響下的文人論中和,則強調“內游”,擯棄外物,將自然與人的會合萎縮成極其狹隘的性情修養,喪失了早期論中和的恢宏氣概。下編從橫的方面分析了“和”這一審美範疇的內在結構,如做為審美對象的“和”與做為審美心態的“和”的內涵,審美主客體的相和,審美與藝術協調社會的功用,實現“和”的途徑與方法,以及古今對“和”的評價。作者強調,中國古代的美學範疇帶有很大的直觀性和模糊性,內涵與外延都不甚清晰,這就要求我們在研究時對它們加強巨觀把握,作細緻的解析。本書堅持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研究方法,資料豐富翔實,對於讀者理解。和”這一審美範疇在各個歷史時期的發展,及其內在的多重結構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出版信息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出版,16萬字,責任編輯:王愛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