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土默特學校

呼和浩特土默特學校

呼和浩特土默特學校是一所具有光榮傳統的民族學校。在不同歷史發展時期,土默特學校的師生和校友們是站在時代潮流的最前列,是自治區、呼市兩級重點民族中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呼和浩特土默特學校
  • 創辦時間:清·雍正二年(1724年)
  • 類別:初級中學
  • 初名:土默特官學
學院概況,歷史沿革,

學院概況

土默特學校始建於清·雍正二年(1724年),初名為土默特官學,嗣後更名為啟運書院,其辦學特點為既學文字,又習騎射。1907年,在興學堂辦學校的新文化運動中更名為土默特高等國小堂;1915年,更名為土默特高等國小校;1926年,因增設中學班,更名為土默特旗立第一中學;1931年,更名為土默特旗國小校,俗稱“土小”; 1960年,更名為呼和浩特文廟街國小;1963年,更名為土默特國小;1965年,復稱呼和浩特文廟街國小,不久更名為呼和浩特玉泉區文廟街國小;1968年,被強行關閉,且文史資料盡遭毀壞。粉碎“四人幫”後,於1978年秋復校,並擴建為國小、國中、高中一貫制學校。復校時,校友烏蘭夫同志親筆題贈校名——土萌特學校,不久更名為土默特學校,簡稱“土校”。1996年送走最後一批國小畢業生後,成為完全中學,是自治區、呼市兩級重點民族中學。2008年最後一屆普高畢業生畢業,成為一所完全民族初級中學。

歷史沿革

作為縱跨4個世紀的學校,她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為土默川的社會發展,經濟、文化進步培養了無數英才。對呼和浩特地區獨特的文化、教育、民族團結等人文環境的形成影響深遠。近代塞北湧現的許多仁人志士,如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烏蘭夫、多松年、賈力更、李裕智、奎壁、吉雅泰、高布澤博等。他們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自由,為中國人民的翻身與解放而前赴後繼,英勇鬥爭,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同時,也為蒙古民族爭取民族平等和自治做出了卓越貢獻。自治區三任主席烏蘭夫、布赫、雲布龍都曾在這裡學習或工作過。他們在這塊英雄輩出的土地上,樹立了一座不朽的豐碑。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迎來了民族教育的春天,在各級領導的親切關懷下,土校得到迅猛發展。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學校相繼建起了教學樓、實驗樓、學生宿舍樓、教工住宅樓、禮堂餐廳、菜窖、浴室等,總建築面積約20000多平方米,在當時堪稱一流。
在學校的發展進程中,眾多校友和許多有識之士對學校給予了極大的關注,並傾注了心血。1989年1月12日,原自治區主席布赫來母校視察工作,並將自己落實政策的補助款捐給了學校,建立了民族教育獎學金,用於鼓勵品學兼優的蒙古族學生。1998年,土默特學校名譽校長、內蒙古紅十字會會長雲曙碧同志,又將父親烏蘭夫同志的1萬多元稿費,充實到民族教育獎學金中。多年來,她本人也無私的為我校捐贈圖書近千冊,捐款近5萬元,充分體現了校友對學校的綿綿情深。2003年8月23日,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布赫再次回到母校,看望了全體教職工,對學校的發展寄予了厚望,親筆題寫了“教魂”,使全體教職工倍受鼓舞,此後布老也一直關心、關注著土校的發展,於2008年年底,又為土校親筆題寫了“內蒙古革命的搖籃,民族教育的奇葩”。2006年12月25日,內蒙古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先生將其榮獲的“第五屆烏蘭夫基金獎”10萬元捐贈與土校,設立了“潘剛助學金”,用於資助品學兼優、家庭困難的學生完成學業,體現了一位知名企業家的胸懷和愛心。
學校的發展更取決於黨和政府對優先重點發展民族教育政策的落實和經費保障。從2006年起,我校實行了“兩免一補”政策,同時對具有土校正式學籍的農村籍國中畢業生,在報考市區公辦高中時,均可享受市區正居戶口學生的同等待遇。
復校近30年來,在上級領導的正確指導下,學校黨政領導注重科學管理,積極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引入競爭機制,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充分調動廣大教職工的積極性、創造性,認真實施素質教育,教學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不僅為高等院校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也為市屬重點高中輸送了大批優秀國中畢業生。特別是近幾年來,在市教育局對直屬學校實施三年規劃目標管理以來,學校通過實施《土校2005——2007年三年發展規劃》,不僅明確了學校的發展目標,而且適時調整了學校的辦學體制。從2006年起停止高中招生,擴大國中招生,到2008年秋季,學校已成為其有23個教學班的完全初級中學。2008年是學校發展中極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學校實施第二輪三年規劃的開局之年。學校在自治區政府、市政府和市教育局的親切關懷和大力支持下,加大了投資力度,校園硬體建設、文化建設和環境建設得到了極大改善,校容校貌發生了巨大變化。重新裝備了4個最先進的理化生實驗室,配備了一個教師電子備課室,每個教室都配備了多媒體設備,學校的條件在“軟、硬”件上,有了質的飛躍。與此同時,學校領導班子堅持把教育教學質量作為學校的生命線,不斷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以“先學一家,融合百家,發展創新,自成一家”為宗旨,在學習杜郎口中學先進教改經驗的基礎上,在2008級初一新生中實施整體教學、合作教學、問題導學的課堂教學改革實驗。通過實驗,學校正在建立以培養學生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為突破口,以教師整體駕馭課程為前提,以師師合作、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為基礎,以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為著眼點的教學體系。
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大成殿,在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方面發揮著得天獨厚的作用。在烏蘭夫同志誕辰一百周年之際,為了滿足呼市各族人民和土校各屆師生的共同心愿,深切緬懷他的豐功偉績,於2006年12月25日,在大成殿前樹立了烏蘭夫銅像,這必將會激勵一代又一代莘莘學子將烏蘭夫同志熱愛祖國、心繫民族、立志高遠、為國家利益和民族振興而奮發努力的精神,代代相傳。
學校現有教學班23個,在校學生1110人,其中蒙古族學生共671名,占60.5%;住校生768名,占69%。教職工136名,其中全國模範教師1名,特級教師1名,全區優秀教師1名,高級教師34名,大專以上學歷教師112名,在讀研究生9名,內蒙教學能手1名,呼市教學能手4名,市級學科帶頭人1名,教學新秀1名。
學校領導班子以“十七”大精神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穩步實施《呼市土校2008——2011年三年發展規劃》,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真抓實幹、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堅持德育為先、質量立校、規範為本、和諧治學的辦學宗旨;堅持思路決定出路,行動產生理論,細節決定成敗,規矩成就方圓,堅持就是勝利的工作原則,帶領全體教職工為把土校打造成一所呼市一流的民族國中而不懈努力。
學校先後榮獲全國目標教學研究先進單位、全國藝術教育特色單位、自治區及呼市兩級義務教育示範學校、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市級文明單位、呼市民族學校(幼稚園)內部管理4A級、綜合治理優秀集體、先進黨支部、紅旗團委、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健康教育實驗基地等光榮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