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衛健

周衛健

周衛健,女,1953年3月23日出生於貴州貴陽,河南南樂人,第四紀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原所長。

1968年12月周衛健參加工作。1976年畢業於貴州大學。1993年2月加入九三學社。1995年獲得西北大學地質系博士學位。1998年開始歷任第九屆、十屆、十一屆、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2007年擔任九三學社陝西省委員會主委。2008年開始歷任政協陝西省第十屆、十一屆委員會副主席。200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0年當選為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士。2016年當選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會士。

周衛健主要從事全球變化、第四紀地質及宇宙成因核素在地球環境科學中的套用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衛健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貴州貴陽
  • 出生日期:1953年3月23日
  • 職業:教育科研工作者
  • 畢業院校:西北大學
  • 主要成就:200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0年當選為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 代表作品:《中國北方乾旱化的歷史證據和成因研究
  • 性別:女
  • 學歷:在職研究生
  • 學位:理學博士
人物經歷,主要成就,科研成就,人才培養,榮譽表彰,社會任職,個人生活,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1968年12月至1972年03月,在貴州省羅甸縣插隊做知青。
1972年03月至1973年09月,在貴州省貴陽市第一中學擔任教師。
1973年09月至1976年07月,在貴州大學外語系英語專業學習。
1976年07月至1978年11月,在貴州省赤水天然氣化肥進口設備廠擔任英語技術翻譯。
1978年11月至1985年04月,在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擔任實習員。
1985年04月至1999年09月,任中國科學院西安黃土與第四紀地質實驗室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
1987年05月至1988年10月,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地理系學習碩士學位必修課。
1992年09月至1995年12月,在西北大學地質系古生物學及地層學專業學習,獲理學博士學位。
1997年05月,任九三學社陝西省委會副主委。
1999年09月至2000年10月,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九三學社陝西省委會副主委。
2000年10月至2004年10月,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黃土與第四紀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九三學社陝西省委會副主委。
2002年11月,任九三學社中央委員。
2004年10月至2006年07月,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副所長,黃土與第四紀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九三學社陝西省委會副主委。
2006年07月至2007年07月,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所長,九三學社陝西省委會副主委。
2007年07月至2007年12月,任九三學社陝西省委會主委,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所長。
2007年12月至2008年01月,任九三學社中央常委,九三學社陝西省委會主委,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所長。
2008年01月至2008年08月,任陝西省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陝西省委會主委,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所長。
2008年08月至2012年06月,任陝西省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陝西省委會主委,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副所長。
2012年06月至2017年11月,任陝西省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陝西省委會主委,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科學院地質學部副主任、常委。
2016年7月,入選美國地球物理學會會士(AGU Fellow)。
2017年11月至2018年01月,任陝西省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科學院地質學部副主任、常委。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周衛健在古氣候突變事件、10B環境示蹤和14C年代學領域取得系統創新成果。首先報導了東亞季風新仙女木突變事件的可靠地質證據,及其寒冷和降水增加的特點以及高低緯氣候相互作用的動力學機制,為氣候趨勢預測提供了歷史相似型。創造性地利用黃土10Be定量重建地磁場強度和季風降水變化,為解決中國黃土10Be示蹤環境的難題做出關鍵貢獻。創建了大樣品-小樣品-微量樣品14C測年方法序列,解決了當時考古和地質小樣品測年難題。近年來主持建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西安加速器質譜中心,為地球環境研究提供了平台。
  • 學術論著
根據2019年8月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官網顯示,周衛健發表論文180餘篇,被SCI引用2000多次。
Zhou Weijian, Zhou Mingfu, and M.J. Head, 14C Chronology of Beizhuangcun sedimentation sequence since 30,000 years B.P.[J].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35(7) (1990), 567-572.
Zhou Weijian, M.J.Head, and L. Kaiholas, Small sample dating in China [J]. Radiocarbon 34(3) (1994), 47-49.
Zhou Weijian, D.J.Donahue, S.C.Porter, T.A.Jull, Li Xiaoqiang, M.Stuiver, An Zhisheng, Eiji Matsumoto and Dong Guangrong, Variability of monsoon climate in East Asia at the end of the last glaciation [J]. Quaternary Research 46(3) (1996), 219-229.
Zhou Weijian, D.J. Donahue and J.T. Jull, Radiocarbon AMS dating of pollen concentrated from eolian sand and paleosol: Implications for the monsoon climate change since the late Quaternary[J]. Radiocarbon, 39(1) (1997), 19-26.
Zhou Weijian, Head, M.J., Lu Xuefeng, A.J.T. Jull and D.J.Donahue, Teleconnection of climatic events between east Asia and ploar high latitude areas during the last deglaciation[J]. Palaeo. 152 (1999), 163-172.
Zhou Weijian,M. John Head Zhisheng An Patrick De Deckker Zhengyu Liu, Xiaodong Liu, Xuefeng Lu Douglas Donahue, A. J. Timothy Jull, & J. Warren Beck, Terrestrial Evidence for a Spatial Structure of Tropical-Polar Interconnections During the Younger Dryas Episode [J].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 (2001), 191: 231-239.
Zhou Weijian J.Dodson, M. John Head, B.S Li, Y.J.Hou, X.F. Lu, D. D. Donahue,, A. J. T. Jull, Environmental variability within the Chinese desert-loess transition zone over the last 20,000 yrs [J]. Holocene 12 (1) ( 2002), 107-112.
Zhou Weijian, Xuefeng Yu, A. J. Timothy Jull, G. Burr, J. Y. Xiao, Xuefeng Lu, & Feng Xian, High-resolution evidence of an early Holocene optimum and a mid-Holocene dry event from southern China during the last 18,000 years [J]. Quaternary Research 62 (2004), 39-48.
Zhou Weijian, Shucheng Xie, Philip A. Meyers, and Yanhong Zheng, Reconstruction of Late-Glacial and Holocene Climate Evolution in Southern China from Geolipids and Pollen in the Dingnan Peat Sequence [J]. Organic Geochemistry, 36 (2005), 1272-1284.
Zhou Weijian, Zhao Xiaolei, Lu Xuefeng, Liu Lin, Wu Zhengkun, Cheng Peng Zhao Wengnian and Huang Chunhai, 2006 , 3MV multi-element AMS in Xian China: Peculiar features and preliminary tests [J]. Radiocarbon 48 (2) (2006), 285-293.
  • 承擔項目
根據2019年8月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官網顯示,周衛健先後負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重點項目”,科技部基礎研究前期專項、科技部創新方法項目和中國科學院重要方向項目等重要課題,作為首席科學家負責國家973計畫項目、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大項目,國家基金委重點項目等。
  • 科研成果獎勵
根據2019年8月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官網顯示,周衛健先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和三等獎各一項,省部級一等獎五項。
獲獎時間項目名稱獎勵名稱
2000年
超靈敏小型回旋加速器質譜計
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排名第八)
2002年
全球增溫的歷史相似型與14C年代學研究
陝西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排名第一)
2006年
東亞季風氣候的歷史與變率
陝西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排名第二)
2008年
晚中新世以來東亞季風氣候的歷史與變率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排名第二)
參考資料來源:

人才培養

  • 教育思想
周衛健認為:“進所里以後,學生首先要打雜。什麼活都要會做一點,多方面發展才好。”在學術教育上,她更加注重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我之前寫論文的時候也翻過很多別人寫的論文,發現有不少都是羅列文獻、總結式論文,自己的觀點很少。這樣不行。”通過參加研究所導師們的前沿性科學工作,讓學生一開始就站在一個很高的起點上,為學生提供優越的科研條件。從項目申請、樣品採集、實驗測試、數據處理、報告撰寫等,都讓學生全程參與,讓他們得到真正的充分鍛鍊。通過這一過程,培養了學生的科研興趣與能力。
  • 人才引進
周衛健關注研究所的人才引進和培養工作,抓住機會吸引最優秀的海外人才來所工作,開闢新的學科方向。 “有時候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國際項目合作,一旦發現研究所發展急需的優秀海外人才,就抓住機會儘快把他們吸引回來。”

榮譽表彰

時間榮譽表彰
1995年
陝西省“首批科技新星”
1997年
陝西省三五人才
1997年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1999年
首屆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
2001年
中國科學院首屆十佳女傑
2001年
陝西省三八紅旗手
2001年
陝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
2002年
全國三八紅旗手
2009年
中國科學院優秀教師獎
2010年
中國科學院人才工作先進個人

社會任職

時間擔任職務
1997年05月—2007年07月
九三學社陝西省委員會副主委
1998年03月—
第九屆、十屆、十一屆、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2002年11月—2007年12月
九三學社中央委員
2007年07月—
九三學社陝西省委員會主委
2007年12月—2008年01月
九三學社中央常委
2008年01月—2018年01月
陝西省政協副主席
2012年06月—
中國科學院地質學部副主任、常委
陝西省十一屆政協委員
中國科學院、教育部共建的“西安加速器質譜中心”主任
西安交通大學雙聘院士

個人生活

周衛健的父母青年時代就投身革命,因此給他們的女兒取名“衛建”,取保衛國家、建設國家之意,年輕的父母希望他們的女兒長大後,投身祖國的建設事業,做對國家有用的人。周衛健的父親,少年時期就投身抗日游擊隊的行列中(1938年),解放戰爭時期隨劉鄧大軍解放大西南;她的母親,在中學求學期間(1947年)受中共地下黨的影響,投身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她跟隨著劉鄧大軍一路西進到貴州,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建設貴州的第一批革命幹部。

人物評價

周衛健長期從事第四紀科學與全球變化研究,在第四紀年代學、東亞季風氣候突變事件、宇宙成因核素環境示蹤等領域取得了系統性原創成果。(西安交通大學評)
多年來周衛健作為全國人大代表,認真履職,發揮其專業所長,針對國家和人民關心的重大問題積極建言獻策。她與團隊成員一起向中央提交專題報告,指出中國西北內陸乾旱化是自然環境長期演變的結果,明確提出黃土高原生態治理應遵循“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灌則灌”的基本原則,為國家退耕還林還草政策的科學實施做出重要貢獻。(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