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蔭昌

周蔭昌

周蔭昌,1936年生,北京人。筆名尚疾。音樂評論家。1956年和1962年分別畢業於東北音專和瀋陽音樂學院作曲系。1979年後任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化工作系副主任、主任。長期從事音樂理論研究。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教授、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組體育衛生與美育學科規劃組組長,中國音樂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委員,中華教育藝術研究會常務理事,全國青年思想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蔭昌
  • 外文名:Zhou Yinchang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北京
  • 出生日期:1936年
  • 職業:音樂評論家
  • 畢業院校:東北音專 瀋陽音樂學院
  • 主要成就: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化工作系主任
  • 代表作品:《山野的歌》《小溪流水響叮咚》
  • 筆名:尚疾
  • 處女作:歌唱毛主席和共產黨
人物簡介,主要成就,

人物簡介

周蔭昌 1936 年 9 月出生於北京一個普通的郵電工人家庭,八口之家全靠父親微薄的薪水生活。清貧的家境,使他從小就懂得生活的艱難,並在磨難中養成了吃苦耐勞,勤奮進取的品格。為了能在“師大”一附小這所好學校讀書,他每天要比別的孩子早起一、兩個小時,沿途賣報、送報,把求學與幫助家裡去撐生計合為一條路;進入北京四中,為勤工助學,每天完成作業後還要湊在微弱的燈光下至少刻寫兩張臘紙,為此要花費幾個小時。在努力學好各門功課的同時,他還積極投身於學生歌詠運動的熱潮之中。他作為北京市著名的“星海合唱團”的團員時,間擔任過領唱和獨唱,是一位活躍的歌詠運動的骨幹。就在這個過程中,四中在北京頗有影響的凌青雲老師開始教他聲樂,為他提供音樂教室,讓他學彈鋼琴。熱心於輔導民眾歌詠活動的音樂家馬可、劉熾、陳紫,也被這位熱血青年的求知精神所感動,為他單獨上起課來,教他唱各地民歌,練作曲,學習多方面的音樂知識和革命音樂歷史……。
1951 年春,不滿 15 歲的周蔭昌寫出了他的第一首歌《歌唱毛主席和共產黨》,經過老師的修改,不但發表了,而且於當年竟被選為中學音樂教材。在本校,在西城區,在北京市中學的校園裡唱起了由中學生自己作詞作曲的歌。在人材輩出的北京四中,在長長的令人矚目的優秀學生名單里又填上了一個周蔭昌的名字。
1953 年春,周蔭昌滿懷學習音樂的熱忱,帶著劉熾、陳紫寫的推薦函來到坐落在瀋陽南湖的那座灰白色的樓房,不久,他就成為剛剛成立的東北音專“附中”的第一批學員。從此,開始了他正軌而漫長的音樂專業的學習生活。儘管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他一直從事許多音樂社會活動(部分是勤工儉學),由於他勤奮刻苦,在前後 8 年學習中始終保持了所有課程全優的成績。
從瀋陽音樂學院作曲系畢業後留校, 30 幾年來,他在工作上幾經轉折,事業上形成了一個“之”字型的道路,雖然曲折,但他沒有退縮,反而向更高的境地邁進。在他的身上有一種開拓奉獻的精神。本來他的志趣在作曲,在實踐中也表露出洋洋灑灑的創作才華。他與著名歌詞作家張藜合作的《節日之夜》( 1956 )由東北推向北京、推向全國;他與著名詩人金波一起步入兒童歌曲創作園地創作了一批好作品如:《牽牛花》、《小雨歌》、《小紅花》和《謝謝你啊,小河》(田地詞)、《雪花》(沈雲詞)等。到大學畢業時他發表的歌曲數已盈百,其中《五月紅,五月好》( 1959 ,金波詞)、《迎春曲》( 1960 ,崔吉熹詞)間流傳於東北、北京;《小溪流水響叮咚》(木青詞)、《山野的歌》(木青詞) 1962 年被評為全國優秀少年歌曲,它們和《小紅花》、《雲》等成為全國中、小、幼學校的教材沿用至今。南京“小紅花藝術團”還將《小紅花》編為歌舞,作為該團的保留節目在國內外演出;兒童歌舞劇《大南瓜》在瀋陽演出受到熱烈歡迎。遺憾的是他的畢業力作大型歌劇《蔡文姬》限於條件未能排演。周蔭昌用於作曲的筆名是尚疾。伴隨著《國富社富家家富》( 1963 ),金波詞)、《祖國好》( 1964 ,魏寶貴詞)、《咱是黨的貼心人》( 1965 ,金波詞)、《大慶精神放光彩》( 1966 ,周蔭昌詞)等歌曲通過中央廣播電台“每周一歌”的教唱以及歌劇《風雪探親人》(合作)在遼寧的公演,尚疾和他的作品逐步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有一篇文章中評論說::“在家庭,在街頭巷尾,《小紅花》雖沒有甚么‘轟動效應',但卻如涓涓清泉已流入第二代、第三代人的心中”。可以推斷,他倘若繼續朝著這個方向走下去,完全可以在音樂創作領域裡取得列多更高的成就。但是,從他大學畢業留校起,由於工作需要,他只能把創作放在“業餘”的位置上。
1962 年 7 月畢業時,周蔭昌謝絕了北京幾個歡迎他前去工作的創作演出單位,服從組織分配留在母校並立即擔任作曲系四年級的曲式課。為了教好課,他不辭辛勞,夜以繼日花費了幾年的心血,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學術見解,寫出了具有獨到之處的授課講義。到 1996 年他已成為受學生敬重的優秀青年教師。
“十年浩劫”不堪回首,但即使是在那些年月,他也未停止學習,他利用“下放”,“鬥批改”的機會,逐本細讀馬列、毛澤東的哲學和有關文藝學,美學的理論,充填了以後在事業上得以站牢的理論根基。
“文革”過後,作為作曲主課老師的周蔭昌重新走上了教學崗位。1979 年秋,周蔭昌調到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任教。隨著職業上的“民轉軍”,在事業上也開始了“轉業”,由作曲專業轉為音樂理論專業。從此,他把他的精力投向了音樂美學、音樂社會學、音樂文華學乃至文化管理學的廣闊天地。而這轉折的標誌之舉始於對被稱之為“港台流行歌曲”的研究及其理論活動。
理論來源於實踐。不作透徹的分析研究就沒有發言權。為此,他從 79 年底開始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在有關領導、同志及其夫人丘岱安的支持協助下,通過各種渠道收集了所能收集到的大量流行歌曲錄間資料,記錄歌曲近百道,分析曲例 600 余首,對百首以上的歌曲進行了反覆比較研究。同時,在工作、幹部、教師、學生、家長、歌廳經理乃至來深圳、廣州一些酒樓飯店演唱的香港歌星中進行座談、訪問,前後百餘人次,並查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在紮實的研究工作的基礎之上,他寫出了《關於港台“流行歌曲”問題》的專論,對流行歌曲的涵義及其演釋,對所謂港台“流行歌曲”的含指範圍作了明了的概括,對繁雜的現代港台“流行歌曲”作了明晰的類別劃分,從歌詞、演唱等方面詳細地剖析了它的特點和規律。對為什麼一些“流行歌曲”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為什麼許多青年對它著迷,及由它引起的社會效果從美學角度進行了闡示和回答。雖然文稿篇幅不過三、四萬字,但它是建國以來,甚至是本世紀 30 年代以來對我國“流行歌曲”進行全面研究“系統分析”科學論述的首篇學術專論。可能也是迄今為止,發行量最多,普及面最廣的一篇音樂學術專論。這篇專論曾以《“流行歌曲”略析》為標題刊於中央音樂學院學報在海內外發行。同時,它的單行本第一版即印行 20 萬冊,並很快為黨、政、工、青、軍各系統行銷一空。如果加上此前在《人民音樂》、《歌曲》等 10 幾家報刊上刊登的十幾篇文章以及報告,講座,錄像,轉印,轉載等,那么它的輻射面之廣,確是難以計算。
從 1981 年起,周蔭昌作為幹部進修班的一名教師,輔助老主任曉河想部隊之所想,急部隊之所急,籌劃並辦起了文化幹部培訓班,實現了部隊文化幹部進院校接受專門培訓的創舉,受到部隊的熱烈歡迎。在五年的時間裡,先後為“總後”、海軍、“總參”、“二炮”、國防科工委、炮兵、福州、成都、烏魯木齊、廣州、昆明等各軍區先後辦了 9 期。 1984 年 2 月他走上系的領導崗位之後,又根據部隊文化系統的需要,陸續開辦了影、視技術專業培訓班、曲藝創作,表演培訓班等,與此同時還把文化幹部培訓擴展到地方,為北京市和全國總工會系統舉辦了相應的培訓班。
80 年代中期,隨著西方現代工業、企業管理的科學知識傳入中國,實現科學管理、研究管理科學,在工業、商業、行政領導及思想、學術各界成為一大熱點。周蔭昌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中感到把管理科學引入文化工作勢在必行。培養新型文化幹部的任務也即將提到議事日程上來。經過一番努力,於 1987 年招收了全軍第一批文化管理專業大專班學員。由他主編的《文化管理手冊》中主持了部隊文化管理部分的編纂工作。他主持本系部分教師參加的《新時期部隊基層音樂生活合理配置》科研課題在文字成果的基礎上製成十盤一套的《軍營之聲》磁帶,配發全軍使用。“軍藝”文化工作系是全國第一個文化管理專業系,不僅學科建設領先,而且在全國第一個進入實際教學運行。周蔭昌和其他兩位老師因文化管理教學體系的建立,獲優秀教學成果獎,他對文化管理專業教育性質的概括和提出的“強化政工素質,突出專業技能”的十二字教學方針已為許多院校採用。
十幾年來,周蔭昌不斷拓展研究課題、工作領域,陸續取得新的學術成果並把這些成果植根在部隊基層和廣大民眾之中。據不完全統計,他為軍內外、機關、廠礦、院校所作的專題講座報告多達 600 余場,聽眾 20 萬人次以上。發表和完成的論文、文章、專著教材近百萬字。鑒於他在音樂理論工作、教學工作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取得的優異成績,“軍藝”先後授予他兩次三等功,兩次“教學成果獎”。 1989 年,中共中央宣傳部、共青團中央授予他“全國優秀青年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光榮稱號。隨後又榮獲全國教育藝術“鑄魂”金杯獎,並被譽為“十大青年教育家”之一。做為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主要成就

周蔭昌現為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理論委員會委員、國家教委藝術委員會委員、中華教育藝術研究會常備理事、中國文化管理學會理事、全國青年思想教育研究中心報告員、解放軍藝術學院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軍事文化藝術室主任、教授,軍銜為大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