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許村

周王許村隸屬萊城區寨里鎮,位於萊城西北26公里處,距鎮政府駐地寨里約4公里,由丁家屋,崔家莊子、張油坊、周家胡同四部分組成,人口1776人,耕地1885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周王許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萊城區寨里鎮
  • 電話區號:0634
  • 地理位置:位於萊城西北26公里處
  • 人口:1776人
周王許村,北倚羊丘山(海拔357.5米,是寨里鎮境內唯一的山峰),東靠黑龍河,青龍河從村中流過,地勢平坦,村南寨金公路橫穿東西,西連唐王許,東連蘇坡村,南為韓王許,是寨里中部重要的集鎮,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作為村莊,一說建村年代無考,一說據崔氏墓記載,元朝末年,崔姓居此,原名崔家莊子,因址在韓王許村北,易名後王許,後周姓人丁興旺,改稱周王許。清鹹豐年間屬王許保;辛亥革命隸屬九區;解放後,隸屬寨里公社;現屬寨里鎮。
元虞集《道園學古錄》(虞集,字伯生,號道園,門人編其所著為《道園學古錄》)卷四二《趙思恭神道碑》載,元初山東被占領區的人民“或死於兵災,或轉徙溝壑,以致四民無所占其籍。”《寨里史志資料》自然災害》記載,元初、中期“大雨,漂廬無數”、“大蝗,禾苗盡枯”,“大震,地震七日乃止”、“大飢,死者枕藉”,以致十室九空,餓殍遍地。現村中居民均為元末明初或明末清初從山西洪洞縣或冀州搬遷而至,共18姓,其中崔、張、趙、丁、周為大姓。
從歷史上看,周王許村並不富庶,但特殊的地位卻使得它屢遭匪患。原村四周建有圍牆,方圓一里左右,民國初年,僅剩廢壁殘垣。從出土的矛頭看,建成年代遠在清初。羊丘山頂,環山尖以粗木巨石而成山寨,名稱肅峰寨,始建於清朝,為避匪患而建。南天門為其寨門,有常備武裝。其西南角、東南角、東面裝有三門土炮,彈藥常足,其射程可達5里外韓王許村。周王許人周慶澤為最後一任寨主,平時養寨、護寨由里八莊(即四王許、四漁池)籌款籌糧,匪患時,里八莊進寨避匪,外八莊不能進。
羊丘山層石,西北——東南走向,是建築用上等料石,自古以來周王許人便以賣石為生。山中藥材品種多,分布廣,採藥人把它們賣到各處。羊丘山的黃草能披屋,莖桿堅挺,耐腐性強。早在清朝時,王許人就把它們遠銷至河南。宣統元年,村民崔文川為首,發動立周王許義集,開集日定為逢一、六日,村南重修觀音廟碑記載“赴市者股擊肩摩,雨集雲屯,雖不足稱為大都會,亦儼然一大勝境也”。王許集逐漸成為寨里中部最大的集貿市場,是最初的周邊五大集之一。抗戰中為躲避敵軍的偷襲,改為逢四、九日,直至現在。市場的活躍帶動了工業的發展。1861年,趙遷棟,趙遷林在家中立起高爐從事冶錫,1915年,趙豐魁立起了冶錫爐。以後趙氏子孫世代相傳,冶錫技術也不斷提高。建國前期,周王許的私人企業發展迅速,有油坊3處,酒坊1處。丁安公酒坊的從業人數達到10人。建國後,寨里供銷社又在王許集東頭設立分支商店、麻店,更為周王許的經濟帶來繁榮。
周王許有羊丘山做自然屏障,進可攻,退可守,革命戰爭年代,我黨地方武裝經常在此活動。抗日戰爭爆發後,燕林翠(又名中迎)任水北區區長,秘密到周王許村建立革命武裝,為避人耳目,稱為“看坡隊”,周王許有丁兆乾等20餘人參加。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他們奪武器,戰紅會,斗日寇,力量逐漸壯大,發展成為後來的水北區中隊。1940年八路軍游擊隊與日偽軍在羊丘山遭遇,展開搏鬥。1941年古歷2月28日,掃蕩的日寇在周王許犯下滔天罪行,火燒周王許,使整個村莊化為烏有。1942年古歷8月13日,日軍在丁家屋安據點。1947年臘月初九,八路軍獨立一、二團在羊丘山與王耀武部白刃相見。建國後,備戰備荒,1968年羊丘山進駐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地勤部隊。革命戰爭中,周王許村共有八名烈士為革命獻出了生命。
周王許人思想先進,教育發達,宣統年間,就有私塾出現。1932年,在肅然鄉鄉長崔景三(原萊蕪縣人大代表)的發動下,村民湊錢,湊坯,在村西白衣廟西建立國小堂,由張佩群與張永錄共同執教,傳授國語、算術、自然、三民主義等先進知識。建國後,村委會又在村北建立聯辦中學,吸收周、唐王許、蘇坡的學生。1978年在羊丘山前聯辦公社中學,招收全公社優秀學生,直到1988年撤除。教育事業的發展,使得周王許人才輩出。張長愛,光緒六年(1880年)貢生;丁其昌,民國初曲阜師範畢業生,任萊蕪縣教學督辦;周美強,江蘇濱海副縣長,建國後,全村共考出大中專學生上百名。
周王許村靠山多石,為水源貧乏區。解放前,以穀物為主,靠天吃飯,十年九荒。建國後,在黨的領導下,治荒治水,開山劈石,修水庫,建梯田,農業學大寨,南水北調,引水上山。1974年,周王許村全體村民齊上陳,奮戰半年,在羊丘山西部建成一座中型水庫,為我鎮第二大水庫。1975年,在山前修成大型揚水站一座,渠道400餘米,使灌溉區延至山腳下,大批的荒田成綠地。1985年,投資10萬元鋪設地下管道2條,把村南的地下水引至山上,初步實現南水北調。2001年,周王許人在全市第一個使用水利機電射頻卡,昔日的用水難村成了水利先進村,山東電視台《鄉村季風》曾作報導。2002年又投資鋪設下地管道3條,新建水井10眼,形成多喚並進的水利網路,使山田變良田,完成南水北調工程,徹底解決了周王許村用水難的問題。2002年,村民周傳忠承包西山荒場,投資30多萬元,在羊丘山西山膀上打了一眼160米的深水機井,同時完成配套工程,出水量達到每小時80立方,徹底改寫了羊丘山上無水的歷史,同時,使電線也拉進了僻靜的深山。
周王許人也正憑藉著天然的地理優勢,用勤勞、智慧,創造著自己嶄新的生活。周王許,一個古老的傳說,一部沉甸甸的歷史,一個燦爛輝煌的未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