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元(紡織科學與工程教授)

周永元(紡織科學與工程教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周永元,1935年5月出生。紡織科學與工程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國家教委科技委員會委員、全國高校師資管理研究會副理事長、上海服飾學會副理事長等。主要研究成果有接枝變性澱粉漿料、高性能變性澱粉等。出版著作《機織漿料學》、《漿料化學與物理》、《紡織漿料學》,發表論文70多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永元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浙江省鎮海縣
  • 出生日期:1935年5月
  • 代表作品:《機織漿料學》
生平簡介,基本簡介,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曾在美國從事研究工作,撰寫專著3本,科學成就,為中國新型紡織漿料的產業化作出成績,潛心教學,為建設新型紡織大學操勞,積極爭取並完成了兩筆世界銀行貸款,主要簡歷,

生平簡介

基本簡介

周永元,1935年出生於浙江省鎮海縣。1954年畢業於華東紡織工學院高級職業班,1958年畢業於華東紡織工學院紡織工程專業。畢業後留校任教,歷任紡織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紡織系總支書記,常務系副主任,華東紡織工學院副院長,中國紡織大學副校長和校長等職。
周永元教授精彩演講周永元教授精彩演講

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1992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起任博士生導師。曾任全國紡織教育學會副理事長、國家教育委員會科技委員、四川省人民政府技術顧問、上海服飾學會副理事長等職務。

曾在美國從事研究工作

1958-1962年期間,周永元進修了化學工程學科,掌握了化學的基礎知識。1986年11月-1987年6月,作為訪問學者在美國的德州工程技術大學(Texas Tech University)、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和美國紡織研究院(Textile Research Institute)從事研究工作,參加了一項合作科研項目,在美國紡織學術刊物上發表了一篇學術論文。

撰寫專著3本

40多年來,周永元撰寫專著3本,合編專業教材1本,主編專業詞典1本和翻譯專著1本,發表專業論文75篇,完成了11 項科研項目,先後獲得省、部級二等獎3個。其中《漿料化學與物理》1990年被紡織工業部評為紡織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接枝變性澱粉漿料”獲得四川省人民政府頒發的1995年、1996年的優秀產品二等獎;“微元生化纖維及其製品”獲得1995年廣東省科技成果二等獎。

科學成就

為中國新型紡織漿料的產業化作出成績

在紡織經紗上漿的機理研究與新漿料開發方面,周永元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有5項成果已提供生產廠使用。
1958年在上海國棉十七廠做畢業論文時,他所研製的水溶性纖維素醚羧甲基纖維素(CMC)為後來國家提出的“工業不用糧”、“紡織上漿不用糧”提供了漿料選擇的一個途徑。
60年代,滌棉混紡織物“的確良”開始研製時,由於沒有找到合適的經紗漿料,布機效率只有30%左右,下機一等品率只有15%,無法正常生產。周永元等在上海國棉二廠研究出了用玉米澱粉+PVA+CMC的混合漿,使布機效率提高到70%以上,下機一等品率也超過60%,使我國的滌棉混紡織物產品得以正常生產。這一上漿配方至今仍在採用著。
80年代,周永元在1981年和1982年的全國紡織經紗上漿經驗交流會上率先提出“變性澱粉漿料”。1984年,周永元課題組研製的“氧化變性澱粉漿料”經湖北省紡織工業局的鑑定,在沙市正式投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與經濟效益。它也是國內第一個“氧化變性澱粉漿料”商品,被評為沙市科技成果二等獎。現在,氧化變性澱粉漿料已成為我國最常用的漿料之一。
在“六五”期間,周永元課題組參加了“六五”國家攻關項目中“木薯綜合利用”的研究,與廣西化學纖維研究所、南寧有機化工廠共同承擔。周永元提出以木薯澱粉為原料,用醋酸乙烯酯作變性試劑,製成醋酸澱粉脂,用作經紗上漿的漿料。該項目於1986年通過國家科委的鑑定,後由廣西化學纖維研究所轉給廣西橫縣澱粉廠生產,也已成為國內常用漿料之一。
90年代,周永元課題組著手研究“接枝變性澱粉漿料”,稱之為第三代變性澱粉。經多年研究,解決了四個技術關鍵,使其所用的化工材料與接枝工藝能達到生產實用性,並於1995年分別經江蘇省和四川省的科委與計委鑑定。此種漿料可按高比例的配比,作為高檔紡織品織造生產的需要,並可顯著降低化學合成漿料的使用。鑑定認為該成果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填補國內空白,並在四川省射洪的加豪化工有限公司生產,取得了良好效益,並獲四川省人民政府頒發的1995年、1996年優秀產品二等獎。
近40年來,周永元先後在國內十多個省、市作過40多次學術講座和系統性的學習班,在全國性的經紗上漿和漿料研討會上經常發布有關信息,為科研成果的推廣套用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此外,周永元於1992年與珠海的企業合作研製的微元生化纖維也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果和經濟效益,獲得1995年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潛心教學

1960年,周永元為機織專業的本科生開出了“漿料學”課程,並自編《漿料學》講義。這是全國紡織院校中第一次開出的漿料專業課,講義後被多所紡織院校所採用。1964年,周永元編著《機織漿料學》一書,由中國財經出版社出版。在多年的教學與科研的積累下,他於1985年又撰寫並出版了第二本專著《漿料化學與物理》,由紡織工業出版社出版。這本書出版後,廣為紡織界引用借鑑,也被全國紡織院校選為專業教材,並於1990年被紡織工業部評為紡織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此後,周永元又在總結40多年來的教學、科研所積累的資料和經驗的基礎上,編寫了《紡織漿料學》,於2004年由中國紡織出版社出版。該書已被紡織界和漿料生產的精細化工行業廣為採用,並作為全國性“紡織上漿和漿料高級培訓班”的教材。
他還參與合編教材《紡織加工化學》一書,1996年由中國紡織出版社出版,他負責撰寫第六章和第七章。
周永元自1985年開始指導碩士研究生,1991年開始指導博士研究生,已畢業和正在指導的碩士研究生12名、博士研究生5名。

為建設新型紡織大學操勞

周永元在1985年進入校部和90年代初主持學校行政工作後,堅持改革開放,多方面進行紡織高等教育的改革。當時,他大力抓學校內部管理體制的改革,師資隊伍、特別是青年教師隊伍的建設等。這些改革措施都獲得了上級部門的肯定和好評。他多次在上海高等院校和全國紡織高校的書記、校長會議上作過專題介紹,也使中國紡織大學成為全國高校師資管理研究會的副理事長單位。
1979年7月,中國紡織大學校園內曾發生過中外學生鬥毆事件。自這以後,學校吸取了教訓。1990年周永元任中國紡織大學校長後,堅持前任校長的正確方針,十分重視加強與留學生的定期對話和聯繫制度。在學校留學生工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學校與留學生的關係得到了很大改進,不少留學生畢業後仍保持著與母校的聯繫。後來學校能建立進出口公司,開展對非洲的貿易,就是一些非洲留學生努力工作的結果。有的留學生還在我國與非洲一些國家的友好關係方面發揮了很好的作用。該校的留學生工作曾多次得到中央領導同志的肯定和國家教委的表彰。
1990年11月-1995年1月,周永元任中國紡織大學校長期間,正值我國紡織工業大量虧損,當時學校的教育經費十分緊張。但教育要改革,教職工隊伍必須穩定。他認識到在這種形勢下,必須轉變觀念,依靠社會。他主動去拜會海內外一批校友和紡織企業家,結交了一批朋友。在這幾年中,學校從校友與海內外朋友中得到的各類捐贈折合人民幣4300萬元,為學校的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他還加強了與國際一流紡織機械公司的合作和聯繫,得到他們捐贈的一批先進的紡織機器,充實學校的專業實驗室。

積極爭取並完成了兩筆世界銀行貸款

周永元還積極爭取並很好地完成了先後兩筆世界銀行貸款(價值550萬美元和100萬美元)的申報、審批與實施。這些設備和相關的人員培訓對中國紡織大學的教育和科研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後一筆貸款使學校建成了一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
在周永元任校長期間,還為中國紡織大學進入國家“211工程”行列做了一系列前期準備工作。他曾多次與國家教委的領導和有關部門聯繫,並多次向紡織部領導提出申請進入“211工程”的工作計畫,使得東華大學能夠成為上海市高等院校中較早進入國家教委“211工程”的建設規劃的院校之一,推動了學校的建設與發展。

主要簡歷

1954-1958年 華東紡織工學院紡織工程專業畢業
1958-1977年 華東紡織工學院助教、講師、學生政治輔導員和班主任
1978-1983年 華東紡織工學院紡織系總支書記,常務系副主任
1984-1985年 華東紡織工學院副院長,副教授
1985-1990年 中國紡織大學副校長,副教授
1989年— 中國紡織大學教授
1990-1995年 中國紡織大學校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