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舉(天津籍畫家)

周文舉(天津籍畫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周文舉、1976年生,天津市人。畢業於天津美術學院國畫系研究生班,獲碩士學位。師從霍春陽、何家英、賈廣健、等。後拜郭書仁先生為師成為其入室弟子。善寫意工筆花鳥。現為中國國家畫院賈廣健畫室畫家、天津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央國家機關書法家協會會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文舉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天津
  • 出生日期:1976年
  • 職業:畫家
  • 畢業院校:天津美術學院
  • 代表作品:《春暉》、
藝術簡介,人物評價,作品賞析,

藝術簡介

周文舉、1976年生,天津市人。畢業於天津美術學院國畫系研究生班,獲碩士學位。師從霍春陽、何家英、賈廣健、等。後拜郭書仁先生為師成為其入室弟子。善寫意工筆花鳥。
作品曾先後在國內、加拿大、中國台灣、韓國等地舉辦展覽。作品《蓮花頌》、《春滿神州》2015年7月再次被中國外交部釣魚台國賓館收藏,並陳列於12號樓(原毛澤東主席官邸)。2015年8月《雙鷺飛來作佳景》獲大連首屆中國畫展收藏優秀獎。2015年10月第八屆全國著名花鳥畫家作品展《愛此荷花鮮》獲優秀獎。出版有《周文舉畫集》、《當代書畫名家》、《周文舉國畫專刊》等。
現為中國國家畫院賈廣健畫室畫家、天津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央國家機關書法家協會會員。

人物評價

周文舉畫集序
中國傳統工筆上溯至戰國初萌,以迄兩宋筆意,已然臻至一個拙樸自然、雄渾健雅、高逸充盈的難以企及的完美之境。宋以後,寫意之風漸盛,工筆代益陵遲,以至塗地。尤其近一個多世紀,西學東漸,世變頻仍,中國傳統水墨所賴以存續的道統與心境均已喪失。風雅道銷,畫亦云亡,當此蹄存兔逸之世,工筆何為?
俗話說,文隨世變,然變風變雅,先要承認有那個傳統在。傅青主有言:“寫字一筆不像古人,即不成字。”中國傳統工筆有一套極為程式化的語言系統,無論分章布白、隨類賦彩、三礬九染等等,所有的變,均是這個基礎上的變。襲非踵謬,倒也無妨,綆短汲深,徒喚奈何。
文舉君科班出身,天賦聰穎,挹規碑帖,又勤走於津門諸名家門下請益,加之勤勉好學,手不釋卷,舉凡山水人物,花鳥走獸,金石筆墨,素楮彩箋,無不涉獵。文舉畫從宋代院體畫中來,有院體畫的整飭森嚴,亦有文人畫的情懷意態。又汲取了現代沒骨風格、白描淡彩以及裝飾構成的一些靈感,汲古但不泥古,簡潔而不簡單。不要小看了技法的磨礪,《莊子·養生主》曰:“道也,進乎技矣。”如右軍寫字,一生的悲哀、失敗與不平之氣,均灌注在字裡行間,一筆一划皆可成道。現代人學藝,喜歡從小道上走,或曰抄近道。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論語·子張》)意思是君子不是不可以走小道,問題是“致遠恐泥”。走小道容易迷失,走著走著就不見了。河流眾多,都入大海,大道就是海納百川。這也是中庸的說法,對於肯用功的人來說,中庸的路子會越走越寬。
傳統藝術這件事,無來歷不成,但一筆一划上都站著一個古人,也不成。顧隨先生論詩,說一個人有才而無學,只有先天性靈而無後天修養,往往會“貧”;若被古人壓倒了,就是“瘟”。真正有出息的藝術家,是在古人的壓迫下亦能自由呼吸。畫了一輩子工筆,依然在“黃荃富貴、徐熙野逸”的框框裡打轉,是沒出息的。苦瓜和尚早有遺訓:“筆墨當隨時代”,隨時代,首先就要打破水墨自身與當下生活的隔閡,不要在傳統水墨那一整套封閉的、循環不已的表意系統里打轉轉。要有自己的筆墨語言,更要厚植胸次,真正好的東西,是畫面背後的修養與內涵。東坡詩云:“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退筆如山當然是必要的,但要通神,那個“讀書萬卷”的功夫是必不可少的。
文舉人如其名,文氣靜雅,清靜骨靈,其筆觸、畫面質地亦能顯示出他這種內斂、雅潔之靜氣。他能去除一般作畫者隨俗邀寵、作張作致的習氣,這尤為難得。習氣太深,浮名難捨,難養胸中真氣,畫境亦難精進。畫畫到一定境界,是很難騙人的,畫者個人修為會在點墨之間自然流露。文舉畫雅而不避俗,對俗雅的分寸拿捏得比較好。傳統工筆,無論內容還是形式,本身即有俗的成分在。鄭板橋曾說:寫字作畫是雅事,也是俗事。大丈夫不能立功天地、字養生民,而以區區筆墨供人玩好,非俗事而何?俗到俗世里,倒也不怕,那不是真的俗,那是生活的原樣,個人的真氣。庸德之行,庸言之謹,匹夫匹婦,人生日用之事,才能真正感動人。“詩三百”是有什麼就說什麼,想怎樣說就怎樣說,因其真而免了俗。最怕的是俗到雅,“只要琴棋書畫,不要柴米油鹽”。雅俗才是真的俗,俗氣。因此,雅不能救俗,只會害俗。什麼才能救俗?惟有個人修為。你的修養到沒到份上,你的心靈夠不夠通透,你的手藝有沒有新意。何家英先生有句話:“把思路化為筆痕”,也就是畫裡要有你的真性情、真心。“從宦非宦品,避世不避喧”,(沈約)難得;“文人無事,惟好說詩”,那就真的俗了。
如今,傳統工筆之技有勃興之勢,更為年輕的一代畫家們在這種院體味道森嚴的筆墨語言裡嗅到了一股悠遠的正脈氣息和新的可能性。文舉潛質非凡,前路可觀,願他養心靜氣,業精於勤,更進一境。《禮記》曰:“獨學無友,孤陋寡聞。”我願做諍友,挾君之雅量,著我所欲之言。
朵漁
癸巳大寒之日於津門
讀周文舉花鳥有感
馮延巳詞曰,淚眼間花花不言、亂紅飛過千秋去。其言詞形容和表達都是耐人久久尋味。花雖無言而有意、有色、有盛有衰,花無言而人有感,在畫家的眼中花早已不是花,而是與自然交融中美的一種表現。
當代藝術作品因其生命而延續時,大部分的評論早已灰飛煙滅。要表達對周文舉的筆墨花鳥作品時,我首先想起這么一段話。當我們面對著自古至今留傳下來那些充滿著生命與激情的畫作時,只想靜靜的望著它。因為它喚醒人們心中深處最純粹的情感。我讀過別人曾為文舉寫過的文章,覺得都很好也深有同感無需我在重複多言。而我本人在私下和文舉也是很好的朋友。我更想在這裡和大家談論一番藝術立場與觀念。我想這也是文舉所認同的。中國花鳥畫看似易其它繪畫門類,但要將片葉孤花表現的天趣飛動、引人入勝,又實為不易。我更認為一副好的畫作是有生命的,它可以喚醒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希望、也可以沖刷對世俗的厭惡。也正是因為繪畫藝術有著這無限的魅力,使得有些不是畫家的畫家濫竽充數,從中獲取利益。
反映中國畫壇、、、、民族精神的舞台上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同時也催化了百草叢生,物慾橫流、包裝、炒作、媚眼充斥於民眾面前。令人炫目、令人驚慌,真是讓人應接不暇。我更認為這是有些只顧炒作賣名的畫家該感到慚愧的地方。筆墨手段精神的表達才是目的、將筆墨錘鍊到極致並非畫作的全部,更重要的是承載著傳統文化與中國精神。每位畫家都有不同的筆墨手法、筆下的作品自然也是千姿百態。有的畫家是用筆墨表現自然之美。有的畫家是用筆墨宣洩內心情感。我讀文舉屬前者。當然畫作首先要美‘‘美代表很多不只是單一的視覺更是內心的美好嚮往’’。文舉不斷的將自己融入自然,感受它的美感受它的無私與大愛,在不斷的磨練和學習中文舉更學會了大自然的無私與厚愛。他熟知在這一生中品格的重要性。在文舉的畫中我們可以看的出文舉對大自然地理解和嚮往,他從畫中帶我們領略了不曾見過的美麗這是無私,他平易近人不與世俗爭寵嚮往和平這是大愛。可見文舉是正在理解自然讀懂自然了。這句理解正是文舉和大家共同的追求。
賈廣健對周文舉的評論
周文舉的花鳥畫在傳統方面曾經下過很多功夫,同時在天津美院系統基礎的積累,同時有經過他自己從寫生到創作,經過這些年的不斷的進取.從他現在的狀態有了一個非常大的飛躍,尤其從這幾年可以看出他小寫意的花鳥工筆花鳥還是沒骨技法的掌握上都達到了一個非常好的狀態,對他來說在美院學習的經歷,包括他自己這些年從多方面的一個積養,他的作品正處在一個創作上升級的一個階段.通過近期對他的作品了解從技法成熟的一個狀態還是從中國畫對於本體一些認識上,我感覺更貼近對於中國畫的一個準確的把握這種把握就是從這箇中國畫所特有的審美精神上,可以看出他有自己理解和自己的追求.
任何一個藝術發展的道路,都是經過不同的一個階段,我感覺文舉他經過了積累和錘鍊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以後我想他再去經過寫生,通過創作特別是一些比較大的一些創作,對他個人的提升都會有一些好的作用,通過他的這種不同風格不同技法對中國畫,尤其的花鳥畫積累和理解,我想他一個階段解決一個階段的問題,可以看出文舉這種積累逐漸顯露出他的一個更好的發展狀態.
——賈廣健書

作品賞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