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頤傳

周敦頤傳

周敦頤,字茂叔,號濂溪,道州營道人。原名敦實,避英宗諱改焉。以舅龍圖閣學士鄭向任,為分寧主簿。有獄久不決,敦頤至,一訊立辨。驚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薦之,調南安軍司理參軍。有囚法不當死,轉運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眾莫敢爭,敦頤獨與之辯,不聽,乃委手版歸,將棄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殺人以媚人,吾不為也。”逵悟,囚得免。

移郴之桂陽令,治績尤著。郡守李初平賢之,語之曰:“吾欲讀書,何如?”敦頤曰:“公老無及矣,請為公言之。”二年果有得。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寧獄者,吾屬得所訴矣。”富家大姓、黠吏惡少,惴惴焉不獨以得罪於令為憂,而又以污穢善政為恥。歷合州判官,事不經手,吏不敢決。雖下之,民不肯從。部使者趙抃惑於譖口,臨之甚威,敦頤處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視其所為,乃大悟,執其手曰:“吾幾失君矣,今而後乃知周茂叔也。”熙寧初,知郴州。用抃及呂公著薦,為廣東轉運判官,提點刑獄,以冤澤物為己任,刑部不憚勞苦雖癉癘險遠,亦緩視徐按。以疾求知南康軍,因家廬山蓮花峰下,前有溪,合於江,取營道所居濂溪以名之。抃再鎮蜀,將奏用之,未及而卒,年五十七。

基本介紹

  • 本名:周敦實
  • 別稱周敦頤
  • 字號:茂叔
  • 所處時代:宋代(北宋)
  • 出生地:道州營道人
  • 出生時間:1074
  • 主要作品:《周元公集》《太極圖說》《通書》《愛蓮說》
作品原文,注釋,作品譯文,人物簡介,生平,成就,

作品原文

周敦頤,字茂叔,號濂溪,道州營道人。原名敦實,避英宗諱改焉。以舅龍圖閣學士鄭向任,為分寧主簿。有獄久不決,敦頤至,一訊立辨。驚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薦之,調南安軍司理參軍。有囚法不當死,轉運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眾莫敢爭,敦頤獨與之辯,不聽,乃委手版歸,將棄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殺人以媚人,吾不為也。”逵悟,囚得免。
移郴之桂陽令,治績尤著。郡守李初平賢之,語之曰:“吾欲讀書,何如?”敦頤曰:“公老無及矣,請為公言之。”二年果有得。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寧獄者,吾屬得所訴矣。”富家大姓、黠吏惡少,惴惴焉不獨以得罪於令為憂,而又以污穢善政為恥。歷合州判官,事不經手,吏不敢決。雖下之,民不肯從。部使者趙抃惑於譖口,臨之甚威,敦頤處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視其所為,乃大悟,執其手曰:“吾幾失君矣,今而後乃知周茂叔也。”熙寧初,知郴州。用抃及呂公著薦,為廣東轉運判官,提點刑獄,以冤澤物為己任,刑部不憚勞苦雖癉癘險遠,亦緩視徐按。以疾求知南康軍,因家廬山蓮花峰下,前有溪,合於江,取營道所居濂溪以名之。抃再鎮蜀,將奏用之,未及而卒,年五十七。

注釋

1.分寧:地名。
2.主簿:官名。
3.委:拋棄。
4.當:應當。
5.獄:案件。
6.決:判決。
7.莫:沒有。
8.辯:爭辯。
9.得:得以。
10.元:本來。
11.譖[zèn]口:誣賴的話。
12.去:離開。
13.悟:明白。
14.以:因為;用來。
15.治:處懲。
16.手版:笏板,是古時大臣上朝時手中所持的狹長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項。
17.任:推薦。
18.法:按法律。
19.深:嚴厲的。
20.免:赦免。

作品譯文

周敦頤,字茂叔,號濂溪,道州營道縣人。原名敦實,因避諱英宗皇帝舊名而改為敦頤。由於舅舅龍圖閣學士鄭向的推薦,做了分寧縣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決,周敦頤到任後,只審訊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縣裡的人吃驚地說:“老獄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薦他,調任他到南安擔任軍司理曹參軍。有個囚犯根據法律不應當判處死刑,轉運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個殘酷兇悍的官僚,大家沒人敢和他爭,敦頤一個人和他爭辯,王逵不聽,敦頤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辭官而去,說:“像這樣還能做官嗎,用殺人的做法來取悅於上級,我不做。”王逵明白過來了,這個囚犯才免於一死。
(敦頤)改任郴州桂陽縣縣令,政績尤其顯著。知州李初平很尊重他,對他說:“我想多讀些書,怎么樣?”敦頤說:“您年齡太大來不及了,請讓我給您講講吧。”兩年後,李初平果然有收穫。(周敦頤)調任南昌知縣,南昌人都說:“這是能弄清分寧縣那件疑案的人,我們有機會申訴了。”那些富豪大族,狡黠的衙門小吏和惡少都惶恐不安,不僅擔憂被縣令判為有罪,而且又以玷污清廉的政治為恥辱。擔任合州通判時,事情不經他的手,下面的人不敢做決定,即使交下去辦,老百姓也不願意。部使者趙抃被一些毀謗他的話所迷惑,對他的態度很嚴厲,周敦頤處之泰然。後來(敦頤)當了虔州通判,趙抃是虔州的知州,仔細觀察了他的所作所為,才恍然大悟,握著他的手說:“我差點失去你這樣的人才,從今以後算是了解你了。”熙寧初,擔任郴州的知州。由於趙抃和呂公著的推薦,做了廣東轉運判官,提點刑獄,他以昭雪蒙冤、澤及萬民為己任。巡視所管轄的地區不怕勞苦,即使是有瘴氣和險峻遙遠之地,也不慌不忙地視察。因為有病請求改任南康軍的的知軍,於是把家安置在廬山的蓮花峰下,屋前有條溪水,下游與湓江合渡,於是就借營道縣老家所在的濂溪這個名稱來稱呼這條溪。趙抃第二次擔任成都知府時,打算奏請皇帝重用他,還沒有來得及敦頤就死了,享年五十七歲。

人物簡介

生平

周敦頤(zhōu dūnyí)
周敦頤,宋朝道州營道(現今湖南道縣)人,著名哲學家,諡號元公(諡號,死後所給的稱號),號“濂溪”,世稱“濂溪先生”。理學派開山鼻祖。周敦頤著有《周子全書》行世。周敦頤曾在蓮花峰下開設濂溪書院,世稱濂溪先生,濂溪書院是他講學的講壇,他的學說對以後理學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周敦頤是把世界本源當做哲學問題進行系統討論的肇始者。
周敦頤是我國理學的開山祖,他的理學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清代學者黃宗羲在他的《宋儒學案》中說道:“孔子而後,漢儒止有傳經之學,性道微言之絕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論闡發心性義理之精微,端數元公之破暗也”。他繼承《易傳》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個簡單而有系統的宇宙構成論,說“無極而太極”,“太極”一動一靜,產生陰陽萬物。“萬物生而變化無窮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太極圖說》)。”聖人又模仿“太極”建立“人極”。“人極”即“誠”,“誠”是“純粹至善”的“五常之木,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過主靜、無欲,才能達到這一境界。在以後七百多年的學術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他所提出的哲學範疇,如無極、太極、陰陽、五行、動靜、性命、善惡等,成為後世理學研究的課題。
周敦頤生前並不為人們所推崇,學術地位也不高。人們只知道他“政事精絕”,宦業“過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懷灑脫,有仙風道骨。但沒有人知道他的理學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學造詣很深,並將兩個兒子——程顥程頤送到他的門下,後二程均為著名理學家。南宋學者,胡宏對敦頤的理論學加以尊信,理學集大成者朱熹對他評價很高,為他作事狀,又為《太極圖·易說》、《易通》作了註解。張栻稱他為“道學宗主”,其名聲逐漸大起,九江、道州、南安等地紛紛建濂溪祠紀念他,寧宗賜敦頤諡號為“元”,因此敦頤又被稱為“元公”,到理宗時,從祀孔子廟庭,確定了周敦頤的理學開山地位。 周敦頤
周敦頤性情樸實,自述道:“芋蔬可卒歲,絹布是衣食,飽暖大富貴,康寧無價金,吾樂蓋易足,廉名朝暮箴”。他從小信古好義,“以名節自砥礪”。平生不慕錢財,愛談名理,他認為“君子以道充為貴,身安為富”。他雖在各地作官,但俸祿甚微,即使這樣,來到九江時,他還把自己的積蓄給了故里宗族。
周敦頤酷愛雅麗端莊、清幽玉潔的蓮花,曾於知南康軍時,在府署東側挖池種蓮,名為愛蓮池,池寬十餘丈,中間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兩側有“之”字橋。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賞著縷縷清香、隨風飄逸的蓮花,口誦《愛蓮說》。自此蓮池名震遐邇。
周子年幼喪父,北宋天聖三年(1025),8歲時與同母異父之兄盧敦文隨母投靠衡陽舅父鄭向,至1037年鄭向調任兩浙轉運使疏蒜山漕河,周子同母隨遷潤州丹徒縣(今江蘇鎮江市丹徒區)。因他聰慧仁孝,深得鄭向喜愛,又酷愛白蓮,鄭向就在自家宅前西湖鳳凰山下(今衡陽市二中)構亭植蓮,周子負笈其間參經悟道。盛夏之夜,蓮花怒放,香氣襲人,美不勝收。鄭家故宅後改為濂溪周氏宗祠(今南華大學附一醫院處)。
明萬曆中(1587~1598),周子與李寬韓愈、李士真、朱熹張栻、黃乾同祀石鼓書院七賢祠,世稱石鼓七賢
(據《湖湘文化名人衡陽辭典》,甘建華主編,爾雅文化出品)
他從小喜愛讀書,在家鄉道州營道地方頗有名氣,人們都說他"志趣高遠,博學力行,有古人之風"。
由於大量廣泛地閱讀,周敦頤接觸到許多不同種類的思想。從先秦時代的諸子百家,一直到漢代才傳入中國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獵,這為他而後精研中國古代奇書《易經》創立先天宇宙論思想奠定了基礎。
十五歲時,他和母親一同上到京城,投奔舅父鄭向,他是當時宋仁宗朝中的龍圖閣大學士。這位舅父對周敦頤母子十分眷顧。
周敦頤故里
在周敦頤二十歲時,舅父向皇帝保奏,為他謀到了一個監主薄的職位。
周敦頤在任職期間盡心竭力,深得民心。在生活中,周敦頤開始研究《周易》,後來終於寫出了他的重要著作《太極回·易說》。它提出了一個宇宙生成論的體系。
中國哲學思想史上,宋明理學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宋明理學以孔孟之道的儒學為主幹,還多方吸收了道家、佛家的思想精華,逐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哲學思想。
周敦頤就是北宋理學的創始人。《宋元公案》中對於周敦頤的地位有這樣的論述:"孔孟而後,漢儒止有傳經之學。性道微言之絕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復橫渠清大儒輩出,聖學大昌。"
這裡所稱的元公,就是周敦頤,元公原是他的諡號。這段話明確肯定了周敦頤作為北宋理學開山之祖的地位,他常常和高僧、道人遊山玩水,彈琴吟詩。
他的學問、氣度,也感動過許多人來追隨他學習。其中最著名的,當然是程顥、程頤兩兄弟。
程頤在後來回憶說,他年少時就是因為聽周敦頤講道,因而厭倦了科舉仕途。立志要學習和探索儒家的如何為聖王的道。
周敦頤死後,隨著程顥、程頤對他的哲學的繼承和發展,他的名聲也逐漸顯揚。南宋時許地方開始建立周敦頤的祠堂,人們甚至把他推崇到與孔孟相當的地位,認為他"其功蓋在孔孟之間矣"。帝王們也因而將他尊為人倫師表。
而周敦頤生前的確也以他的實際行動,成就了一代大儒的風範,他的人品和思想,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敬仰。
代表作:《周元公集》《太極圖說》《通書》《愛蓮說》宋朝學者周敦頤是周恩來周樹人魯迅),周作人等名人的先祖。

成就

九江的煙水亭最初是由周敦頤修建的,因為亭在湖心,一墩如月,故名“浸月亭”。後不斷興廢,取“山頭水色薄籠煙”之意境,改名“煙水亭”。清順治十七年,巡道崔掄奇復修煙水亭建立五賢閣,奉周敦頤為五賢之一。九江市區現在還有濂溪路、濂溪居委會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