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敘(明朝工部尚書)

周敘(明朝工部尚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周敘,又名周天敘(1481—1560),字子厚,1481年出生於慈利縣九溪衛,1504年中弘治甲子科舉人,1511年登正德辛未科進士,曾任大理寺丞、大理寺卿、四川按察副使、山西按察使、陝西布政使遼東巡撫、戶部、兵部侍郎工部尚書等,誥封為資政大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敘
  • 別名:周天敘
  • 國籍:明朝
  • 民族:漢
  • 出生地慈利縣九溪
  • 出生日期:1481
  • 逝世日期:1560
  • 職業:工部尚書
  • 代表作品:《欽恤錄》、《唐詩類編》十卷、《石溪集》八卷
人物簡介,公正嚴明,犯顏直諫,革陳舊弊,臨危受命,文采斐然,魂歸故里,

人物簡介

周敘,又名周天敘(1481—1560),字子厚,1481年出生於慈利縣九溪,1504年中弘治甲子科舉人,1511年登正德辛未科進士,曾任大理寺丞、大理寺卿、四川按察副使、山西按察使、陝西布政使、遼東巡撫、戶部、兵部侍郎工部尚書等,誥封為資政大夫。明永樂年間,其祖父任澧州所轄的九溪衛(今慈利)千戶(地方駐軍指揮使),其父周璧曾任慶符知縣,後遷居澧陽。文武兼備的家傳之道使敘少時即顯勇武聰慧,加上他性情灑脫,生有異質,猿臂善射,博學能文,成為同輩中的佼佼者,美譽盛傳九澧

公正嚴明

敘先是官大理寺右評事,晉右寺丞,後遷寺正。這是個執掌朝廷刑律,審理各類刑事案件的職位。他以清正嚴明,公正無私的“黑包公”之舉,贏得了朝廷上下稱評。並結合實踐,寫出了總結和完善明代執法維法的文獻專著《欽恤錄》,積極倡導教民愛民,反對不教而誅,成為名噪一時的法律專家。

犯顏直諫

正德十四年(1519)三月,明武宗連年來沉緬酒色,不理朝事,以私出微訪為名,幾次去宣府大同太原,搶掠民女,尋歡作樂;從太原返京不久,又要大舉南巡,到江南一帶去享受奢華。時任職大理寺正的周敘,率同寅十餘人,與行人司副余廷瓚等二十人,工部主事林大輅何遵蔣山卿等,連名抗疏反對。帝大怒,並下詔獄。俄令敘、廷瓚、大輅等,與良勝等六人,俱跪闕下五日,還當廷施杖,死傷數十人。諸臣則至晚投進監獄,晨入暮出,累累若重囚,道途觀者無不泣下。最後,敘被謫貶為永嘉縣丞

革陳舊弊

敘到永嘉任職後,革陳舊弊,穩定社會治安,倡立新風,促進經濟好轉,深受百姓歡迎。特別是他在聽說了永嘉才子張文忠雖滿腹經論,但因為人正直,不為當權者容,累試不舉的事後,即進行結識和調查,十分器重張的真知才學,不顧各種阻力力薦,委以重任,張遂得以施展才華。表現出敘不拘一格,為國選賢任能的高貴品德。

臨危受命

明世宗登基後,敘被超擢韶州知府,轉四川按察副使。歷參政山西按察使、陝西左右布政使遼東巡撫。在韃靼軍兩次侵擾宣府,又攻榆林之時,周敘以國家民族為重,臨危受命,身先士卒,擊退了來犯之敵。戰功顯赫,晉升為大理寺卿,戶部、兵部侍郎、工部尚書等。因董修九廟失事,貶侍郎。此時,敘以國家遭災,簡政節用為由,自陳致仕,告老還鄉。回澧州居家二十餘年,縱情山水,優遊林泉,年八十卒。

文采斐然

周敘一生天賦極高,勤奮好學,知識淵博,能提筆成文,文風豪放,詩采風流。“詩即道也”。在他留下的《唐詩類編》十卷、《石溪集》八卷等作品中表達的悠悠鄉情和對美好大自然的熱愛,歷來受到好評,而《直隸澧州志》中載錄的其數首詩中,有題為九溪仙侶洞》的二首詩云:“崖傍溪城東復東,層雲絕壁探虛空。乾坤老矣新秋月,草木悠然暮麗風。坐石煙花空有跡,入爐丹藥竟何功?分明一枕遊仙夢,移向山溪指顧中。”“掛壁虬龍路可援,石扉斜處恍通軒。石須鄂諸召黃鶴,自有西湖喚白猿。三楚古來多福地,九溪應即是仙源。欲尋漁父滄浪處,幾度問山山不言。”詩以景抒情,意境雋遠,抒發了他對家鄉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的偏愛之情。

魂歸故里

周敘死後,傳說先是葬在九溪衛(今屬慈利)古城邊,但清末民國初年,湘西大文豪吳恭亨編慈利縣誌時,祥細查找其墓不得,只得存疑;不想隨著今澧陽平原腹地城頭山古文化遺址的發掘,這個疑點也得到了解決,經考證周敘墓由其後人從慈利九溪衛象市虎頭山(現僅存墓誌碑,記載有墓主生平業績及生卒年月)遷至澧州城頭山。原來,周敘之墓就在澧陽:離城頭山古文化遺址西城牆發掘處約300米處的一棟農房前,就有周敘及其祖塋的石碑兩塊,一塊為清乾隆年間立的“明誥封吏部尚書周天敘”墓碑,一塊為嘉慶九年(1804)清明節立,記明 “我祖明朝尚書周天敘,前葬九溪衛後遷澧土,祖我宗卜葬城頭山,迄今十世余矣”。碑上還有周氏後代子孫、譜派等的情況,一直由周氏後裔子孫守護著。周敘的桑梓之情,將伴隨著澧州兒女把這塊“三楚福地”建設得更加美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