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原哭嫁歌

周原哭嫁歌,是指在舊社會,周原地區(岐山、扶風一帶)的女子出嫁時曾經流行哼唱的“哭嫁歌”。

起源,內容,意義,

起源

在舊社會,周原地區(岐山、扶風一帶)的女子出嫁時曾經流行哼唱“哭嫁歌”。這些歌詞讓如今的男女青年聽起來一定會覺得可笑,可在那時卻都要唱,是對出嫁時捨不得離開娘家的情狀的真實寫照。新娘一上轎就要哼著這些飽含悽苦意味的歌詞在一對“押轎娃”的伴送下來到婆家。因為那時男女雙方在婚前很少見面,完全是“被窩裡賣貓——包辦”,女娃很難瞅到自己的意中人,有些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嫁的男人是光臉還是麻子,是“小老頭”還是“尿床娃”,所以當新娘一哼起這些歌詞,想到自己年紀輕輕就要離別父母為人做妻命運難料的景況,不免會傷心落淚,有的甚至啼哭不止,哽咽得連歌詞也哼不出來,惹得送嫁的娘家人及送女客都覺不快。
這種哼“哭嫁歌”的習俗,在周原地區是作為一種禮儀進行的,各家的女子都要如此,即使富人家的女子找到了門當戶對的如意郎君,心裡美滋滋的,恨不得插翅飛到婆家,但表面上還要裝出悲悽的樣子,照例要哼“哭嫁歌”,不哭會被人們嘲諷為不守孝道,不遵禮規,是急著嫁人的野女子,所以一到結婚年齡,女子都要學哼“哭嫁歌”。通常,女子在出嫁前幾天便在自家院子擺放許多小凳子,邀來同齡女子,自己坐在門檻或房檐台上,與姐妹們一起哼唱,要哭得有板有眼,哭出韻味。因為當地人常把哼“哭嫁歌”作為衡量一個女子聰明才智的標準,倘若在歌詞中加進了自己的真情實感,唱得催人淚下,還會得到人們的讚賞,夸這女子才情過人,所以“哭嫁歌”實際上是許多女子的集體創作。

內容

其內容多是表述離別之情、傾訴自己命運的,如:
叫聲爹呀叫聲娘,女兒出門愁斷腸。
一頂蓋頭淚兩行,哭天哭地好恓惶。
吃人的世道是豺狼,偏偏女兒遭了殃。
女兒還沒長成人,離不開爹來離不開娘。
爹爹下地去勞動,女兒送飯又送湯。
爹爹衣服若穿髒,我來洗呀我來漿。
咱家再窮我不嫌,寧願頓頓喝菜湯。
白日伴娘把花繡,燈前伴娘把線紡。
誰知女兒冷和暖,女兒咋能離開娘?
今日女兒要出嫁,可憐二老淚兩行。
千叮嚀,萬囑咐,女兒句句記心上。
一陣嗩吶門前響,逼著女兒把轎上。
至今沒見男人面,不知他是啥模樣。
若是啞巴不說話,若是瞎子眼無光,
若是瘸子難行走,若是老漢不相當。
不是女兒不嫁人,要嫁嫁個如意郎。
女子的父母聽到女兒哼的“哭嫁歌”淒切感人,簡直是一曲歌兒一腔苦水,不忍聽聞,又怕女兒受不了婆家的家法族規,便反覆叮嚀她要小心做人,謹慎從事,“女行無偏斜”,“守節情不移”,舉止勿自專,侍奉二公老。因此當地又流行一曲《二姐娃出嫁歌》,是父母唱給女兒聽的:
二姐娃,娘心肝,送你出嫁淚漣漣。
婆家不比娘跟前,遲睡早起做針線。
先梳頭,後纏腳,燒火不能對面坐。
小心黑煙燻了臉,小心柴火燒眉毛。
火棍不要兩頭燒,女婿出門心發焦。
鞭兒打你龍擺尾,公婆打你別計較。

意義

在封建禮教盛行的舊社會,婦女地位低下,出嫁的姑娘要“小媳熬成婆”,不知要嘗多少辛酸,不知要經過多少艱難的歲月,也不知有多少婦女戴著封建枷鎖受罪,因此女娃出嫁時,父母才會用這樣的歌詞來開導她。
如今的女子都是戀愛結婚,瞅的都是自己的意中人,結婚那天無不高高興興、歡天喜地,有誰能體味到過去女子哼“哭嫁歌”的痛楚?出嫁時哼這些歌詞如今在周原地區已成為歷史,“溫故而知新”,談談過去的“哭嫁歌”,很有助於現今的青年男女了解舊社會的婚姻史,從而更加珍惜自己的美滿婚姻和幸福生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