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出自東漢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詩人曹孟德——曹操的詩歌《短歌行》。“周公”兩句畫龍點睛,明明白白,披肝瀝膽,希望人才都來歸順我曹操,點明了全詩的主旨。關於“周公吐哺”的典故,據說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於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這話也表達了詩人當時的心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短歌行
  • 創作年代:東漢
  • 文學體裁:詩歌
  • 作者:曹操
《周公吐哺》典出,角色能力,

《周公吐哺》典出

韓詩外傳》卷三:“成王封伯禽(周公之子)於魯,周公誡之曰:‘往矣!子其無以魯國驕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於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
周公為了招覽天下賢才,接待求見之人,一次沐浴要多次握著頭髮,一餐飯要多次吐出口中食物來,後遂用“周公吐哺、一沐三握、一飯三吐”等表示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為招納人才而操心忙碌。

角色能力

周公姬旦(公元前?~公元前1105) 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為周公。在周文王時,他就很孝順,仁愛,輔佐武王伐紂,封於魯。周公沒有到封國去而是留在王朝,輔佐武王,為周安定社會,建立制度,武王崩,又佐成王攝政,新建立的周王朝面臨著嚴重的困難,商朝舊貴族們準備復辟,而周公輔政,又有違於王位世襲制中父死子繼的原則,引起周室集團內部的矛盾。結果殘餘勢力即與周室內部的反叛勢力勾結起來,他們的代表是紂王子武庚與「三監」管叔,蔡叔等人。結果周公東征平定三叔之亂,滅五十國,奠定東南,歸而制禮作樂,周公惟恐失去天下賢人,洗一次頭時,曾多回握著尚未梳理的頭髮;吃一頓飯時,亦數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的去接待賢士。這就是成語「握髮吐哺」典故。周公無微不至地關懷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病得厲害,周公很焦急,就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裡,對河神祈禱說:「今成王還不懂事,有什麼錯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讓我死吧。」成王果然病好了。周公攝政七年後,成王已經長大成人,於是周公歸政於成王,自己回到大臣的位子。 後來,有人在成王面前進讒言,周公害怕了,就逃到楚地躲避。不久,成王翻閱庫府中收藏的文書,發現在自己生病時周公的禱辭,為周公忠心為國的品質感動得流下眼淚,立即派人將周公迎回來。周公回周以後,仍忠心為王朝操勞。周公輔佐武王,成王,為周王朝的建立和鞏固作出了重大貢獻。特別是他在受成王冤屈以後,仍忠心耿耿,為周王朝的發展嘔心瀝血,直至逝世,終天下大治。周公臨終時要求把他葬在成周,以明不離開成王的意思。成王心懷謙讓,把他葬在畢邑,在文王墓的旁邊。以是對周公的無比尊重。 周公為後世為政者的典範。孔子的儒家學派,把他的人格典範作為最高典範,最高政治理想是周初的仁政,孔子終生倡導的是周公的禮樂制度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曹操的《短歌行》詠嘆著求賢若渴之心,告訴我們只有禮待賢才,才能使天下人才心嚮往之。劉邦打敗項羽後,大宴群臣,他說:“(張良蕭何韓信)此三人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從古至今,人才都是決定民族興亡、國家發展的重要資源。尤其是當今世界,以經濟為基礎、科技為先導的競爭正變得越來越激烈。這種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資源的競爭,誰能把人才優勢轉化為知識優勢、科技優勢、產業優勢,誰就能夠贏得競爭的主動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