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老爺廟

周秉丞(1833-1920年),竹溪水坪黃龍寨人,生於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正月初六,卒於民國九年仲夏。周秉丞終生不娶,樂善好施,有求必應,功德無量,因排行第三,故時人敬稱“三爺”。周秉丞,就是現在婦幼皆知的“周三老爺”。在大石門村與胡柳樹村交界處,即現在的黃龍白雲大橋東頭的地方有個藥王廟,周秉丞就在這裡侍奉藥王。在缺醫少藥的年代,相傳藥王廟非常顯靈。大凡頭疼腦熱、眼紅腸疾的人在這裡上香稟告藥王的都能痊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周三老爺廟
  • 地理位置:竹谿縣
藥王廟是一個不大的廟,供奉藥王。廟裡有一張很大的帶抽屜的桌子,桌子上有香案油燈,抽屜里有事先預備好的各種中草藥。香客添油上香之後,將所求之事稟告老爺,然後周秉丞就在抽屜里抓上一包草藥說:“這是老爺賜的靈藥,拿回去泡水喝。”病人喝後,果然痊癒,於是更信其有神靈保佑,添油敬香不在話下。其實,周秉丞,是一位極好的中草藥郎中,他以這種方式,默默無聞地幫助著有各種病痛的人們。此類善舉,若在今天早就評為竹溪好人了。
聽健在的黃龍老人洪伯川說他爺爺曾跟周秉丞共過事。聽他爺爺介紹說,周秉丞為人和善,經常是一臉的笑容。藥王廟裡有個油缸,香客向燈盞里添油之後,就把油倒進油缸。裝滿之後,周秉丞就把油賣到竹山和老河口,再在這些地方買香火和表紙,以備沒帶香表或沒有錢買香表的人之用,分毫不取。於是藥王廟,香火鼎盛。四川、陝西、老河口等地的香客信眾,不遠千里而來,絡繹不絕。周秉丞,名聲鵲起,人們不再直呼其名,而敬稱三爺。
相傳三爺活著的時候就開始顯靈。他有一口鍋,鍋里早晚都有飯,無論遠來的香客,還是附近的饑民,只要沒吃飯的都可以在鍋里盛,有多少人就能吃多少人,但是不能說鍋里飯不多了,如果說了,就真的不多了,盛兩碗就沒有啦。這個傳說給三爺無疑增添了不少神靈色彩。
於是三爺不再是三爺,而成了周三老爺。
周三老爺顯靈的故事,是無數信眾相傳的。考其實情,應該是用香火錢周濟了不少饑民,這當是不爭的事實。三爺樂善好施,傾其所有,可見一斑。難怪三爺死後,信眾頌其為“慈心古佛周三老爺”。周三爺生前巧解危難,廣施善緣,有求必應差不多完成了半人半神的嬗變,在鄂西北周邊地區有廣泛的民眾基礎。
周三老爺廟的滄桑
周三爺,巧借藥王廟,懸壺濟世。把畢生的精力都用在解除人們病痛和幫助人們扶危解難上。他無妻無子,於民國九年仙逝,享年88歲。死後葬在過去的黃龍中學、現在的敬老院後面的白雲岩上。幾年後,有幾個四川人說周三老爺在那邊顯靈了,就拿著朱漆的木槓,在白雲岩上找三爺的墳冢,準備把三爺的骨骸抬到四川建廟祭祀。
沒想到黃龍寨的八大首事聽說之後,堅決拒絕。周三老爺是我們的周三老爺,要建廟也只能在我們這兒建。八大首事,趕忙召開聯席會議,決定在白雲岩給周三老爺建廟。
於是舉全村之力,聚各路信眾之善款,在白雲岩大動土木,興建廟宇。人們沿岩鑿梯,盤旋而上。因形就勢,遇洞鑿窟,建成宮室,遇坪架梁,遂成殿堂。耗工經年,終在白雲岩上建成五重廟宇。遠遠望去就像有五重殿堂廟宇,連綿不絕,有幾百米高,其間香火瀰漫,白雲繚繞,周三老爺廟不僅巍峨壯觀,而且還有仙山蓬萊之境,和不遠處的白雲深深、古木森森的白雲寺遙相呼應。白雲寺和周三老爺廟成為大石門的地標性建築,成為大石門的文化記憶。
不難想像大石門的白雲寺和周三老爺廟的香火鼎盛和佛事活動的頻繁。我姑父有八十多歲了,老家住在距大石門十里地的漫液。他說他小時候六七歲的時候(大概是1940年的樣子),經常跑到周三老爺廟玩,每個石窟都供奉著大小不一、神態各異的十幾個老爺、菩薩,殿堂里菩薩塑像,更是端莊典雅、寶像慈祥。石窟和殿堂,香火不絕,遊人如織。時間長了,不滅的香火把白雲岩的石灰岩都燻黑了。
至於白雲寺,更是好玩。寺院每年都要舉行幾次大型的佛事活動。遠近不少香客信眾都來添油敬香,添油敬香之人都要發一根竹籤,憑竹籤可以入席吃飯。他那時人小嘴饞,就回家想法子自己削根竹籤,居然也能入席就坐。他說白雲寺的油炸齋品,香脆可口,非常好吃,至今還記得。其實小孩子削的竹籤根本不可能與寺院裡竹籤一樣,只是寺院裡執事仁心宅厚而已。
白雲寺歷經多次損毀與復建,到解放初期仍保存完好,文革時被徹底拆毀建成糧站。白雲寺,只剩下白雲千載,空悠悠。而白雲岩上的周三老爺廟,也在文革中被毀壞,後開山取石,蕩然無存。有人在白雲岩的山腳下建紅屋小廟一間,歲供香火。後有信眾,在白雲岩附近的一畦寶地建周三老爺廟,樹碑立傳。白雲寺雖經千年滄桑不復存在,周三老爺廟歷經毀壞與重建,雖規制氣象大不如昔,但每逢農曆初一、十五,仍有很多香客信眾在此祭拜。人們是在感念三爺的善舉和周三老爺的靈驗。
無論是雲岩劍跡的詩詞吟唱,還是白雲寺的風雨滄桑,無論是周秉丞的傳奇故事,還是周三老爺廟三易其址,這一切都將成為鄂西北和周邊地區人們的文化標識和永久的記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