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密

告密

告密,又可稱為“告發”、“告訐”等,

指向本團伙以外的某組織或團伙告發本團伙的秘密,有變節反叛的含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告密
  • 外文名:tell on sb
  • 詞語:告密
  • 拼音:gào mì
  • 近義詞:告發、告訐
基本解釋,詞語,引證解釋,其它相關,

基本解釋

[tell on sb.;inform against sb.] 向上司或有關部門舉發別人的秘密。
因同夥告密而被捕。
由於叛徒告密,方誌敏同志不幸落在敵人的手裡。——《同志的信任》

詞語

〈動〉告發別人的秘密活動:被特務告密。
[同義]揭發。[辨析]“告密”和“揭發”:“告密” 指向有關部門告發旁人私下言論或活動,
“揭發”指把人們沒有察覺到的壞人壞事說出來;“告密”含貶義,“揭發”屬褒義或中性。

引證解釋

指告發他人的秘密活動。
1、唐 陳子昂 《諫用刑書》:“頃年以來,伏見諸方告密,囚累百千輩,大抵所告皆以 揚州 為名。”
2、《新唐書·刑法志》:“﹝ 武后 ﹞欲制以威,乃修 後周 告密之法,詔官司受訊,有言密事者,馳驛奏之。”
3、《明史·刑法志三》:“ 莊烈帝 即位, 忠賢 伏誅,而 王體乾 ……相繼領廠事,告密之風未嘗息也。”
4、明沈德符《野獲編補遺·內監·王振恩恤》:“時 曹 石 雖誅,而告密之風轉熾,始掌錦衣者為 逯杲 ,以酷暴激 曹欽 。及 杲 見殺, 門達 繼之,酷加甚焉。故終 天順 一朝,刑僇乃爾。”
5、 魯迅 《三閒集·序言》:“我在 廣東 就目睹了同是青年,而分成兩大陣營,或則投書告密,或則助官捕人的事實。”

其它相關

因當權者的需要和鼓勵,中國告密傳統源遠流長。遠者,如公元前114年,漢武帝出台“告緡令”,即是鼓勵百姓舉報一切相識者的資產。武帝為從民間撈錢,此前曾頒布過“算緡令”,對百姓財產中來自非農業收入的部分徵收“財產稅”,但百姓有抵抗情緒,政府又缺乏統計手段,實施效果很差。武帝遂想出鼓勵百姓互相舉報資產這般損招。“告緡令”規定:凡被人告發隱匿資產、呈報資產不實之人,其資產將被全部沒收,沒收資產的一半將被獎勵給告密人。此令一出,民間告密之風大盛,司馬遷總結其巨大的破壞作用時說:民間“中家以上大抵皆遇告”,各郡國“得民財物以億計”,“商賈中家以上大率破,民偷甘食好衣,不事畜藏之產業”,終於發展到中產之家全部破產,百姓花光吃光不思儲蓄的境地。
近者,如台灣50年代到80年代的“白色恐怖”。學人王鼎鈞覺得自己身邊當年遍布告密者:“那時偌大的辦公室只有一具電話,我接電話的時候,總有工友在旁逗留不去,他們讓我看見‘豎起耳朵來聽’是個什麼樣子。他們好像無所用心,低著頭擦不必再擦的桌子,但眼珠滾動,耳輪的肌肉形狀異乎尋常。如我會客,總有一個工友殷勤送茶換茶,垂著眼皮,豎著耳朵。……那時,工友是他們得力的耳目,管理工友的人必定是‘組織’的一員。”那時候,台灣在蔣經國的主持下,有10萬餘名警察及5萬餘名各類特工,更不知發展了多少“工友”做眼線,台灣民眾無一不在監視之中,無一不在被告密的恐懼之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