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道子墓

吳道子墓

吳道子墓分為“真人墓”和衣冠冢,“真人墓”在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李家溝,衣冠冢則在吳道子故里——河南禹州市鴻暢鎮的山底吳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吳道子墓
  • 外文名稱:Wu daoxuan tomb
  • 地理位置: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李家溝
  • 別稱:畫聖
真人墓,衣冠冢,遷墓風波,

真人墓

吳道子以其超凡畫藝,在唐代已被譽為“畫聖”,宋代更推崇為“百代畫聖”,民間畫塑匠人則稱他為“祖師”,道教中人甚至把他稱作“吳道真君”、“吳真人”,與“三清”、“三聖”、“文昌帝君”、“孔子”、“魯班”相併列,千百年來,奉若神明。
安祿山攻陷長安後,神品畫師吳道子追隨玄宗去了四川。第二年(758年)兩京收復之後,玄宗回來了,吳道子卻以其老邁之軀,難以攀越巴蜀棧道,只好滯留蜀中。次年(759年),79歲的吳道子死於資陽城北15里之李家溝,並安葬在李家溝。

衣冠冢

1990年3月31日,吳道子53代世孫吳庚寅千里尋宗,到資陽李家溝吳道子“真人墓”進行祭奠。吳庚寅步行到達李家溝神仙洞,見到相傳中吳道子的墓地已經變成菜園,空山不見墳,吳庚寅感嘆不已。他在石棺材旁邊燒香燃燭,鼎禮跪拜。滿溝村民紛紛湧來,爭先恐後一睹吳道子後人的面目。並為他指認距墓不遠處一茅舍,就是吳道子作畫修真之地。賓主巡禮,為吳道子招魂歸鄉。
山底吳村的吳道子衣冠冢山底吳村的吳道子衣冠冢
當年4月1日,吳庚寅到成都見到原重慶大學教授張聖奘博士,並請他為吳道子牌位題寫了“葉落歸根”四個大字,引回河南老家山底吳村。吳庚寅帶著在吳道子“真人墓”旁取出的泥土回到河南老家山底吳村,建起了一座吳道子衣冠冢。
山底吳村中原有“畫聖祠”一座,石額上刻“一峰聖堂”字樣,祠內供奉有吳道子金身塑像。村東北隅還有一座“祖師廟”,是後世畫塑匠人為紀念吳道子所建。前些年村中搞基建,從地下控出了三塊明代遺留下來的碑表和碣片,上邊粗略記述了吳道子的人品和祭祀情況。
山底吳村新建了“吳道子文物陳列館”和“吳道子國畫院”,村後依山就勢豎起了“吳道子畫碑林苑”。1998年,禹州市政府成立“畫聖吳道子文化旅遊開發領導組”,重修了“畫聖祠”。畫聖祠座南向北,依山勢三進院落。一進院為碑林,二進院是東西廂房,三進院是大殿和“石棺洞”。殿後是九龍山,有“十八連環彩石洞”。山下是蘭河水庫,乘遊艇可瀏覽“吳道子垂釣台”和鴻暢鎮“畫聖公園”,形成了許多新的景點。幾年來,先後接待了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的畫家、藝術家。
畫聖祠畫聖祠
每年農曆三月十八日吳道子誕辰,方圓百里的許多民間藝人都來此朝覲獻藝,展銷書畫、剪紙、石刻、泥塑等手工藝品,形成了一個民間自發的“文化藝術交流會”。

遷墓風波

吳道子的故里在河南禹州鴻暢鎮東藍河之濱的山底吳村,2000年,禹州市打算將李家溝的吳道子“真人墓”遷回山底吳村。
2000年6月,河南省禹州市鴻暢鎮的副鎮長帶領吳道子53代世孫吳庚寅一行數人,帶著介紹信前往資陽市,準備去李家溝將“真人墓”旁的石棺材遷回河南,以豐富當地旅遊資源。
由於資陽當地文管部門並未對石棺材進行認定和保護,而石棺材僅僅屬於一個古物,且存留在村民的自留地當中,所有權應當屬於村民。於是,禹州市代表就與當地農戶商議遷墳事宜,最後與村民達成協定,以2000元的價格將石棺材遷走。
協定達成後,禹州市代表即開始將石棺材附近的土挖開。
沒想到的是,周圍村民卻並不同意禹州市代表把石棺材拉走,認為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貝,堅決不能讓外人所有。於是,周圍老百姓全部趕來,將禹州市代表圍了個水泄不通,有人還撥打了報警電話,稱有河南人要前來盜墓,當地派出所立即趕往現場加以制止並維持秩序。
後通過文化部門和資陽警方的協調,河南方表示尊重當地村民的意願,不再遷走石棺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