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逸波

吳逸波

吳逸波是一位成名已久的國畫家,她自幼受家庭薰陶,酷愛繪畫,19歲進入四川壁山正則藝專(今丹陽市正則畫院),師從繪畫大師呂鳳子學習,21歲考入南京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師從徐悲鴻張書旂黃君璧陳之佛張大千吳作人呂斯百傅抱石等畫壇巨匠學習繪畫,特別受到著名國畫家張書旂、黃君璧、陳之佛的薰陶、啟迪和悉心指教,在藝術上與大師形成了直接的源流關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逸波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24年9月
  • 主要成就:中國工藝美術委員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貴州分會會員,貴州省科協自然科學專門學會會員,呂鳳子學術研究會顧問,張書旗花鳥畫研究會特邀研究員,貴陽市工藝美術研究所高級工藝美術師
簡介,人物生平,著作,人物經歷,畫下人間的美麗和不平,名師出高徒,畫筆驅散生活中的陰霾,歷經風雨見彩虹,人物評價,

簡介

吳逸波,著名女國畫家,中國工藝美術委員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貴州分會會員,貴州省科協自然科學專門學會會員,呂鳳子學術研究會顧問,張書旗花鳥畫研究會特邀研究員,貴陽市工藝美術研究所高級工藝美術師。被收編入《中國當代美術家名錄》、《中國專家名人辭典》、《中國婦女五百傑》、《走向世界—中華女英才》、《貴州當代美術史》等多部中英文辭書及專著中。

人物生平

1924年9月出生。1943年入四川壁山正則藝專(即令丹陽市正則畫院),在著名國畫家呂鳳子的指導下攻習美術。1945-1949年就讀於南京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在徐悲鴻、張書旗、黃君璧張大千陳之佛吳作人謝稚柳傅抱石呂斯百等國畫大師的教導下,基礎課、專業繪畫課學習成績突出,奠定了系統的理論基礎,具備了純熟的繪畫技法和較強的創作能力,得到老師的讚許。
張書旗教授夫婦1949年2月赴美留影張書旗教授夫婦1949年2月赴美留影
1950—1964年在重慶、貴陽等地從事美術教育工作,先後在西南師範學院美工系、貴陽師範學院藝術系、貴州民族學院藝術系、貴州大學藝術系擔任專業美術老師,教授素描、國畫和技法,教授學生千餘人,教學效果得到好評。國畫作品參加貴州省歷屆美展和全國美展。國畫花鳥曾獲1976-1980年貴州省美術創作獎。吳逸波的國畫、蠟染作品和生平報導發表在許多報刊、雜誌上,多次作為現代名家書畫作品展覽,被一些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畫林苑收藏,作為國家禮品遠播海外,並為國內外一些收藏家所喜愛。我國著名書畫鑑賞家愛新覺羅.溥傑先生曾揮毫題贊:“慧心輝妙手,萬象喜更新”,著名學者和歷史學家周谷城先生也曾評價:“臨摹見創作,寫實可傳神”。
吳逸波

著作

在藝術實踐與理論研究中著有《杜鵑花的生長特徵及畫法研究》、《國畫六法的繼承發展研究》、《國畫六法的運用》、《創新中國蠟染書畫的實驗研究》等.譯有《現代美國繪畫藝術》、《北京故宮》等專文。出版有少年兒童美術普及讀物《小畫家畫苑》。
吳逸波

人物經歷

畫下人間的美麗和不平

吳逸波1924年出生於畢節大橫街一商人之家。父親吳俊光尤其注重義氣,極富同情心,對不平之事總愛拔刀相助。他最愛看《三國演義》,整本書的內容基本上能背誦下來,劉備、關羽和張飛桃園結義對他影響很大。母親慈善,樂於接濟窮人,兄弟姐妹感情深厚。吳逸波就在這樣一個互助互愛的溫馨家庭環境中慢慢成長。
童年時代的吳逸波對母親挑花、繡花時畫的圖樣甚感興趣,天真無邪的她也找來畫筆有模有樣地學著畫圖。吳逸波還聽母親說有個堂外公能把天上飛的鳥立即畫下來,而且是活靈活現,吳逸波覺得太神奇了,便暗暗下定決心,長大後也要學繪畫,把人間的美麗攝入畫中。
真正讓吳逸波下定決心學畫的是在上個世紀30年代的一個除夕之夜,一夥身背槍枝的國民黨士兵來到她家下請帖,邀請父親吳俊光去國民黨縣政府打牌。拿到請帖的吳父不得不去應付,可是第二天一大早反動當局就派人送信說,吳父因賭博需要拿錢去贖人……吳逸波對這些不公平的事情尤其心寒,年幼的她便想長大後用手中的筆畫下人間的不平!

名師出高徒

1943年,自幼酷愛繪畫的吳逸波進入四川壁山正則藝專,在著名國畫家呂鳳子的指導下攻習美術。兩年後,她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原南京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當時的系主任就是馳名中外的大畫家徐悲鴻,任課教師主要有張書旗黃君壁張大千、陳之佛、吳作人、謝稚柳等著名畫家。名師出高徒,吳逸波就是在這些畫壇名人的教誨、薰陶下完成了四年的高等藝術教育,並奠定了堅實的藝術創作基礎。
吳逸波告訴記者,剛進大學時,她是班上繪畫最差的一個學生,所有同學都能當她的老師。但吳逸波當時沒有氣餒,她總是認真地觀察老師用什麼筆、如何蘸墨、如何下筆,老師行筆到哪裡她的眼睛就看到哪裡。課餘時間,同學們休息,吳逸波就回憶老師所教的方法反覆試驗、反覆摸索。功夫不負有心人,她進步很神速,最終成為全班臨摹老師的繪畫最逼真的一個學生。一次,吳逸波畫了一隻可愛的母雞,連張書旗老師都覺得像自己畫的。又一次,吳逸波臨摹張書旗的“竹鴿圖”時,打破先畫竹後畫鴿的常規,先畫了一隻生動的鴿子,張書旗看得來了興致,情不自禁地說:“停下,讓我給你補畫竹子!”隨即畫了一根竹子。這幅師生合作的“竹鴿圖”酷像出自一人之手,連一些藝術鑑賞家都認為是張書旗的傑作。
對青年時代的吳逸波教益最大、影響最深的要數徐悲鴻張書旗黃君壁等畫壇巨匠,其中張書旗、黃君壁則是手把手教她畫花鳥、畫山水,在藝術上同她有著直接的師承關係。大師們精湛的畫技和剛直不阿的傲骨,都像潤物的細雨,滲透在她那漫長、坎坷的藝術生涯中,給她以巨大的智慧和力量。

畫筆驅散生活中的陰霾

大學畢業後,正當吳逸波即將開始藝術教學和藝術創作的時候,命運之神卻扼住了她的咽喉,使她喘不過氣來。
1954年,吳逸波的丈夫鄧峰林因找不到參加地下黨工作時單線聯繫的上級,無法證明自己的身份而被錯劃為“反革命”,因此被關進監獄,給她留下5個嗷嗷待哺的兒女。屋漏偏逢連夜雨!哥哥也進了監獄,嫂嫂改嫁,又留給她兩個咿呀學語的小侄女。這樣,一個月只有50元工資的吳逸波,要撫養7個孩子,這對原本就艱難的家無疑是雪上加霜。除此之外,她那單薄的身子還壓著一個沉重的“反革命家屬”的包袱,然而,這一切最終沒有壓垮這位堅強的女性。
1955年中秋,當別人忙著買月餅過節時,沒錢買月餅的吳逸波就給孩子們畫了一盤月餅,上面題字“月餅畫中甜,諒母畫充飢。望兒持勤奮,真餅隨之來。”這一天,吳逸波還給獄中的丈夫畫了五隻毛茸茸的小雞,並題字“執筆送五子,唯以慰中秋。”吳逸波是要用這個“五雞圖”提醒丈夫不要忘記家裡還有五個需要父愛的孩子,希望丈夫堅強起來,事實的真相總有一天會被澄清。
在那坎坷的歲月里,吳逸波始終沒有離開她酷愛的繪畫藝術事業。在給大學生教授國畫的同時,她背著沉重的家庭負擔,頑強地攀登著繪畫藝術的高峰。她用畫筆,把那遨遊於碧波中的鯉魚,那形影不離的鴛鴦,那展翅欲飛的仙鶴,還有那花中之王牡丹,那雍容華貴的芙蓉……表現得淋漓盡致、栩栩如生!
1964年,吳逸波調到貴陽市工藝美術研究所工作直至離休。“文化大革命”期間,擅長花鳥畫的吳逸波被戴上“封、資、修”的帽子,受到衝擊和批判,但她仍致力於貴州民間藝術瑰寶——蠟染的挖掘和研究,在民間蠟染基礎上,獨創了蠟染國畫、蠟染書法和水蠟畫,為我國獨特的蠟染藝術增添了奪目的光彩。70年代初,吳逸波接受了《新創中國蠟染書畫的實驗研究》課題後,她忍辱負重,在安順縣蠟染廠蹬點鑽研。在學習民間蠟染過程中,她融國畫技法和蠟染工藝於一體,用刀和筆蘸蠟描在畫布上,經過染制,得到了一種藍、白分明的花鳥畫,定名為“蠟染國畫”。
1988年8月8日深夜,吳逸波坐在因公受傷致殘、生命垂危的丈夫鄧峰林的病榻前,哽咽著說:“李商隱有句詩,叫‘春蠶到死絲方盡……’你就像一隻春蠶,一生都在為人民吐絲……我要為你畫兩張畫,一張叫《春蠶吐絲》,另外一張是一頭牛,題字就用魯迅的‘牛吃進去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 ……”吳逸波再也說不出話了。1988年8月20日,優秀的古生物學家、地質學家,歷盡艱難而對黨忠誠如一的共產黨員鄧峰林同志停止了呼吸,多災多難的藝術家吳逸波在她晚年時,又一次遭遇了人生中最大的傷痛。
在畫裡,吳逸波找到了精神的寄託。那一張張充滿希望的雛雞圖,那一棵棵斗寒傲雪的臘梅,那一株株象徵英雄的木棉花,那一隻只搏擊長空的雄鷹支撐著她,憑著這支畫筆,吳逸波把生活中的一個個陰霾驅散。

歷經風雨見彩虹

繪畫的確支撐著吳逸波的內心世界,但“畫餅充飢”畢竟不是長久之計。走下講台後,吳逸波不得不放下知識分子的架子,她要為一家8口的生計苦苦奔波。
沒有錢買肉、奶和糖等生活必需品,孩子們的營養狀況很差,吳逸波經常挑起籮筐到幾里外去趕集,買回一擔擔黃豆和番薯給孩子們補充蛋白質和糖分;沒有錢買市場上供應的煤球,她拉著架子車去煤場買煤面,帶著孩子們一起光著腳丫踩“煤巴”;沒有錢給孩子們買衣服,她省吃儉用買了幾尺藍色帆布,自己親手給孩子們做了一件“公用禮服”,誰有集體活動就讓誰穿,個子小的,就把袖子和褲腳捲起來;沒有錢給孩子交學費,她帶著孩子們上山砍柴、割草賣,可還是只能湊足兩個孩子的學費。開學前,吳逸波把孩子們叫到一起商量,看怎么樣才能解決這個難題。7個孩子都很懂事,他們明白媽媽或嬸嬸的不容易,最後一致決定:男孩子臉皮厚一些,不怕老師“刮鬍子”,就讓女孩子拿上賣草的錢去報名,男孩子“刮過鬍子”後再想辦法補上學費。但女孩子有3個,怎么辦呢?吳逸波就讓兩個大點的姑娘先拿上學費去報名,因為她們懂事了,臉皮薄。而那個沒拿到學費、準備去“挨刮”的小姑娘,就是吳逸波唯一的親生女兒!
即便如此困難,吳逸波還是牢牢記住父親曾經教育“貧賤不能移”的話語,無論是自己的5個孩子,還是2個侄女,吳逸波都不允許他們隨便接受別人的施捨,更不允許亂拿別人的東西,她告誡孩子們:“人窮不怕,怕的是窮得沒有骨氣和志氣,沒有骨氣和志氣一輩子就完了。”在吳逸波身體力行的影響下,7個孩子經常在貴州大學附近撿拾玻璃渣、牙膏皮賣錢交學費;需要補充營養,他們自己會去野外挖野菜、拿著撮箕下河抓魚、提著籃子上山采香菇;衣服破了,他們自己縫補,開始時總是把窟窿補成一個大疙瘩,慢慢的還縫補得很好了;頭髮長了,他們拿著剪刀一個幫一個理髮……
在艱苦的歲月,吳逸波自力更生、直面著生活的艱辛。正是在童年時代和青年時期品嘗了酸甜苦辣的生活,她那“我願以我沸騰的體液去盪擊人心之間的長城”的人生哲學逐漸形成。在她的影響和教育下,她的5個孩子和2個侄女,成長得一個比一個出色,大兒子鄧沙陵是貴陽某企業的高級工程師;二兒子鄧訪陵從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畢業,現在美國生物化學研究院工作;三兒子鄧華陵蘭州大學畢業後,曾在中國駐英國大使館工作,現在西北師範大學擔任副校長;四兒子鄧在田曾經留學日本,現在貴陽從事房地產物業管理方面的工作;小女兒鄧麗亞成都地質學院畢業後,現在是成都理工大學的教授;兩個侄女也分別在廣東和美國工作和生活。她的孫子中有三個博士研究生、兩個碩士研究生和兩個本科大學生。

人物評價

吳逸波是一位具有堅定信念和崇高理想的知名畫家。雖然她的人生道路極為坎坷曲折,但她對生活和藝術一往情深,在她筆下,總是洋溢著對美好事物的希翼和追求。在漫長的藝術生涯中,吳逸波博採各家之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吳逸波首創蠟染國畫、蠟染書法和水蠟畫,產品在國內外暢銷不衰。她的多幅蠟染國畫作品被收編入專著《中國蠟染》一書中,並參加了1976年全國美展和1982年北京第一屆全國工藝美術展,此外還多次參加省內外美展、出口展、廣交會展銷等。
1986年我國拍攝影片《中國蠟染》參加十四國博覽會,曾將吳逸波部分作品攝入該片,並拍攝了繪畫實況。她本人也因首創中國蠟染國畫、蠟染書法和水蠟畫被評選為1985年先進工作者。吳逸波的國畫、蠟染作品發表在許多報刊、雜誌上,多次作為現代名家書畫作品展覽,被一些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畫苑收藏,作為國家禮品遠播歐美,並為國內外一些收藏家所喜愛。我國著名書法家、書畫鑑賞家愛新覺羅·溥傑曾揮毫題贊:“慧心輝妙手,萬象喜更新”;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原農工民主黨中央主席、著名歷史學家周谷城也曾題贈:“臨摹見創作,寫實可傳神”。這可謂是對吳逸波近半個世紀繪畫藝術的中肯評價。
也正因為吳逸波在繪畫和首創蠟染書法等方面有如此高的造詣,她被輯入《中國婦女500傑》、《走向世界——中華女英才》、《中國世紀英才薈萃》、《世界名人錄·中國卷》和《共和國專家成就博覽》等多部辭書和專著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