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范軍

吳范軍

吳范軍,安徽涇縣人,一九五五年從家鄉考入全國著名的八大院校之一的北京鋼鐵學院(今北京科技大學的前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范軍
  • 出生地:安徽涇縣
  • 畢業院校北京鋼鐵學院
  • 理念:科學救國”、“實業救國”
人物生平,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吳范軍,安徽涇縣人,一九五五年從家鄉考入全國著名的八大院盼捉校之一的北京鋼鐵學院(今北京科技大學的前身)。從小就講槓乃抱有“科學救國”、“實業救國”的吳范軍在大學期間勤奮讀書,涉獵廣泛,關心政治,追求真理,更關心祖國的命運和民族的前途。所以,到了兩年後的那場反右派運動,他憑藉一身的青春與熱血去“飛蛾撲火”,主動上鉤,中了“引蛇出洞”的“陽謀”,成為政治神壇上的“祭品”。今天看來,吳范軍之所以成為學生右派,不僅僅是時代的錯位,也是他自身在劫難逃一種定數。因為性格即命運也!
一九五七年的夏天,二十二歲的吳范軍積極回響上級領導和黨組織“向黨提意見”的號召,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挑戰權威,懷疑一切,寫下了一篇警世駭俗大字報:《批判馬克思》。文中以犀利獨到的見解,剖析了馬克思主義幾個已經過時的流行觀點和比較偏頗理論口號,直搗被奉為圭臬的共產主義思想理論庫的老巢。此文一出,無異于振聾發聵般石蒸仔妹汽破天驚,引發北京高校的一片震驚與譁然。不難想像,一夜之間,他就這樣由一個“天之驕子”淪落為“右派分子”,而且是“極右分子”,是臭名昭著的“全國大學生中頂尖級的大右派”。與此同時,鋪天蓋地的大批判也迎面襲來,除去“面對面口誅筆伐的批鬥會”外,僅是北京市委所屬的《北京日報》,就專門辟出幾個整版用來“批倒批臭,批深批透右派學生吳范軍!”
逆境之中,吳范軍信守“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的人生信條,他坦然無畏,笑對風暴,堅守自己的信念,從不委曲求全、言不由衷地去違心認錯。這樣的頑固典型,在當年全國三百四十多萬(不是官方所稱的五十五萬)名“右派分子”之中,也是罕見的。彷佛是陰差陽錯一樣,由於他的這種“極硬極右”,反倒因禍得福,沒有像絕大多數右派分阿棗籃禁子那樣被無罪流放,而是繼續羈留在鋼院當精定慨作“料牛翻反面教員”和“活靶子”被隨時揪斗。直到二十二年後的七十年代末,吳范軍才和全國所有的“右派分子”一樣,得到“改正”,重獲新生,成為鋼鐵學院的一名教師。
到了八十年代,一生尚未婚娶的的吳范軍遇到了他的另一半,就是在文革期間寫出反對血統論文章《出身論》、並慘遭當局殺害的遇羅克的妹妹遇羅錦。當時的遇羅錦,因《一個冬天的童話》而一炮打響,成為名人,緊接著又因為《春天的童話》被查禁,人也被批判。兩人同惺惺相惜,喜結連理。這段婚姻一度成為當年新聞聚焦的熱點話題。後來,由於不可宣示原因,遇羅錦遠走天涯,這對患難夫妻又告仳離,撇下了孤零零一人的吳范軍。
此後,身患多種疾病的吳范軍又失去公職。雖說在漫長的坎坷與折磨之後還留下條命,但也成了一個既無工資,又無低保的“社會邊緣人”。十多年來,他一直面臨著風燭殘年、苟延殘喘的困窘境地。儘管如此,但仍沒有放棄憂國憂民的責任感和嫉惡如仇講戒懂的正義感,還在時時關心關注著比他更困苦的底層社會,表現出始終如一、寬厚善良的仁愛心懷。

人物評價

吳范軍辭世後,當年另兩個著名的“右派學生”林希翎和譚天榮都送有花圈致哀。林希翎托人所送的輓聯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那首古詩,也襯托出“右派學生”吳范軍那令人唏噓扼腕的一生:
春蠶到死絲方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