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河江

吳河江,安徽省靈璧縣人,政協委員,字渭清,號可工、金石居士、點睛齋主。 2009年在中國科學院、國家文物局、團中央、國資委商業技能鑑定中心等相關部門組成專家委員會對有關資質人員予以評審。鑒於吳河江在我國傳統工藝領域取得的突出成就,被授予“中華傳統工藝大師”稱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河江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安徽省靈璧縣
人物生平,成就及榮譽:,社會評價:,

人物生平

20世紀80年代初,吳河江憑著自幼酷愛書畫、篆刻的特長,應招進入靈璧縣工藝廠。還由於學有專長,被送到上海漆器雕刻廠深造。在進修中,他敏銳精熟地掌握了中國傳統特有的漆雕工藝的核心技術——開紋,即中國“百寶嵌”中以金、銀、翠玉、瑪瑙及名貴石頭、象牙、牛骨、貝類等,經開片浮雕形式,按圖紙顏色,取不同色彩的材料分別雕刻,再經拼接分別嵌入挖好的漆木坯中。學成回廠後,吳河江擔任了“技術創新小組”組長,廠里又給小組購買了大批相關資料和原材料,以及得心應手的多種工具,更有工藝師傅的指導,使其在優越的環境裡汲取了大量的藝術營養,藝術底蘊有了深厚的積累,為日後的石刻線畫微雕藝術夯實了基礎。
吳河江
1994年4月,台灣一商人與廠里簽下500把磬石壺契約。由於刻工從未雕過,看似簡單的茶壺,做出的產品不合台商要求,被取消了契約。一年後,吳河江發現倉庫角落裡這批廢品,提出了把它配上圖文,變廢為寶的建議。廠領導不僅大力支持,而且表示給予重獎,並鼓勵他大膽創作,刻廢的石壺廠里作為“學費”報銷。領導的信任,使他既膽大又擔心,在刻第一把磬石壺時,困難也隨之而來,無規則的球形凸面,不能打底稿,不能固定,只能脫稿施刻,也只能左手用力握壺,右手操刀,更不能跑刀。由於壺壁較薄,稍用力過大,刻刀就會把壺壁刻穿。因此,握壺的左手,只能刻幾刀歇一下。初次刻壺的難度雖然很大,但經過反覆探索試驗,終於掌握了脫刀刻壺的技法。當刻好的400把壺擺在廠領導面前時,引起了一片讚揚聲。特別是400把壺的圖文竟有50多種題材:唐詩宋詞的一詩一畫、山水樓閣、耕樵魚釣、亭榭江帆、童子仕女、佛教古文、甲骨漢篆……把磬石工藝品點綴的入眼悅目。從此,磬石工藝品中又增添了一個新門類新工藝——磬石茶壺,也使創作人吳河江一發不可收,決心不斷發展壯大這種新工藝,促使選料、設計、製作等都有質的飛躍;更使磬石工藝品成為主打的領軍產品。不僅填補了“磬石無壺作”的空白,而且名聲大振,還行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
為了進一步提高工藝廠的知名度和擴大產品市場,弘揚磬石線刻藝術,吳河江深思熟慮後,又提出了改變千篇一律的文字圖案,重新設計創作新的圖文。得到一致贊同和大力支持後,他又在“資料之海”里泛舟、溯源,終於在《中國美術全集》中獲悉了這門源自中國古老的石刻線畫藝術。此時的吳河江更是感受良多:作為藝術大海之一粟,石刻線畫的種類也很多,門楣、碑誌等,以至道教、佛教造像台座,幾乎都刻有豐富的文字圖案,都具有極高的美學研究和考古價值。特別是千古不朽的石刻,使古代眾多的文獻和繪畫精典得以傳世,他頓感自己從事的藝術意義深遠,決心把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遺產發揚光大。磬石工藝的創新成功,更堅定了吳河江發掘傳承、發展石刻線畫藝術的決心。他暢想著讓磬石工藝走進千家萬戶,走遍全國,走向世界,讓更多的人了解和熱愛《中國石刻線畫藝術》。為此,他對歷代石刻線畫進行反覆揣摩和悉心研究,又先後兩次去開封、洛陽、西安等地仔細考察不同年代的實物,進一步掌握了古人用刀的技法和整體布局,以及圖文與時代背景的各方面特點。在遵循古人刀法和韻味的基礎上,吳河江勇於創新,大膽運刀,使一件件呆板、單一的磬石工藝品都有了生機,使觀者流連忘返,產品未經上市便銷售一空。藝無止境的觀念,還使吳河江不斷發現產品的美中不足,就是刻好圖文的著色問題。要改變一直沿用的單一金粉著色法,就必須採用多彩著色法,於是他反覆調試,終於成功調配出“磬石工藝品專用顏料”。用這種顏料按圖紙色彩對比強烈、鮮明、古樸、高雅、華貴,還不易退色。這一技法的施用,可謂是磬石工藝的一次重要革新,無疑給磬石工藝發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刀刻緣給了吳河江源源不斷地創作力量,探索開拓成了他藝術實踐的主題。為在石質較硬、不宜微刻的磬石上創作《金剛經》,他通過改進刻刀和增強意念,艱難地完成了第一件微刻佛教經典。全書5600多字,全部採用正楷繁體,刻在10.5×11.1厘米的磬石章材上。2005年,在長期準備和精心策劃的基礎上,他用半年多時間,把中國傳世名作——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全景刻制完成。當筆者看到這幅巨製是用微雕技法刻在90厘米長、8厘米寬的磬石板上,並彰顯著古畫色彩時,情不自禁地賦詩一首“磬石名傳幾千年,河江線刻亦無情。清明上河一覽後,似乎真游汴梁園。”磬石線刻畫《清明上河圖》大獲成功,並在全國性大展中榮獲金獎,吳河江又相繼創作了微刻《維摩詰演教圖》、《孔子行教圖》附論語、《萬里長江圖卷》等系列古代傳世精品。從這些作品中,人們不難發現,他的磬石線刻藝術的意味和感染力,源自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20多年來,他總是站在歷史的高度去感受偉大祖國的燦爛文化,感受華夏祖先的智慧和創造力。特別對中華民族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廣闊胸懷,勤勞儉樸、誠實守信的人生準則等感受更深,並以此為精神力量,去促進磬石線刻創作。(摘自《安徽工藝美術》雜誌2009年第3期 總第40期 作者:東方安)

成就及榮譽:

中華傳統工藝大師,中國靈璧觀賞石協會理事,安徽省高級工藝美術師,安徽省工藝美術行業協會理事,安徽省工藝美術學會理事,江淮工藝美術研究院副院長,靈璧石工藝協會副會長。吳河江自幼酷愛書法、繪畫、篆刻。自1985年以來,他以聞名遐邇的靈璧石為載體,潛心研究中國歷代石刻線畫藝術。曾多次實地考察我國各地著名的摩崖石刻、碑林等,在不失古韻之刀法的基礎上大膽創新,融傳統與現代藝術技法於一體,充分展現了中國石刻線畫的奇特魅力,使這一藝術奇葩得以傳承和發揚。其作品題材廣泛,內容豐富,代表作有磬石微刻《清明上河圖》、《金剛經》、《八十七神仙卷》、《永恆世界》等,並多次榮獲省級、國家級大獎。
【個人作品】:
《清明上河圖》磬石線刻全卷 (微雕 113×11cm 中圖)獲中國收藏家行業協會舉辦的“2009上海藝術暨古玩博覽會” 金獎
磬石線刻“十二生肖茶壺”獲中國工藝美術協會舉辦的“第十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2009‘天工藝苑·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優秀獎”
《維摩詰演教圖》磬石線刻(微雕 90×20cm 上圖)獲安徽省工藝美術學會、安徽省博物館舉辦的“安徽省工藝美術60年精品大展”金獎
磬石線刻插屏 《孔子·論語》(50×30cm)獲中國工藝美術行業協會舉辦的“2010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 金獎
磬石線刻“妙法蓮華經文·缽”獲安徽省工藝美術學會、安徽省博物館舉辦的“安徽省工藝美術60年精品大展” 銀獎
《永恆世界》榮獲2011年中國寧夏賀蘭石(硯)設計創意大賽 金獎,被寧夏賀蘭石博物館永久收為館藏作品。
吳河江

社會評價:

[ 點晴齋賦 ] 王 淑 一
夫點晴者,“畫龍點晴”之謂也。何人有畫龍點晴之能?“點晴齋主——中華傳統工藝大師”吳河江先生是也。大師字渭清,號可工,別號金石居士、點晴齋主。傳為“畫聖”吳道子之後裔,故磬石線刻有“吳帶當風”之神韻,“吳家祥”之遺風。道子,民間尊為“祖師”,杜甫稱為“畫聖”;渭清,識者稱為高手,方家贊為奇才。年方不惑,正值英年,燦然玉樹開花,金星閃耀,已晉升為工藝美術大師矣,日後胡為乎不成為“雕聖”歟?
點睛齋位於安徽靈璧縣城內,座西朝陽,典雅煌煌。齋內磬玉雕刻,鬼斧神工,精巧妙絕,琳琅滿目,盡大師之金剛神筆也。
余與渭清向有莫逆之交。其精雕刻,余喜詩詞,道相殊而藝趣相融。嘗與之同索靈感,共尋妙境。不料余晉古稀,詩吟神龍、百花,愧無絕唱,而彼晉大師,神品驚世,金獎殊多,已名揚五洲四海矣。何也?其金刀天工,出奇生巧;鋼篆妙化,精美絕倫。齋內雕刻精品,琳琳琅琅,瑰偉奪目;赫赫煌煌,驚世駭俗。豈止是畫龍點睛之金刀功夫,分明為靈秀雋永之神工絕技也。
庚寅元春,其倩余為寶齋作賦。盛情難卻,余欣然諾之,遂賦之曰:
汴水之濱兮,靈山之陽;編磬鏗鏘兮,神器皇皇。點睛寶齋兮,面迎朝陽;雅室璀璨兮,玲瓏列張。
真草隸篆兮,諸體皆精;微雕綺絕兮,舉世稱雄。杯體圓滑兮,能雕千字之文;印身方寸兮,可鐫金剛之經。詩詞歌賦兮,憑君喜愛而選篆:儒釋道經兮,任客信仰以鐫永。更有吳道子之八十七神仙圖兮,惟妙惟肖而展露吳氏之遺風;張擇端之清明上河圖兮,色彩明麗而濃縮汴梁古都之風情……
總觀之:器無大小兮,件件天工神劃,堪稱瑰寶;物無類別兮,個個神力雕琢,價值連城。喜登大雅之堂兮,博館故宮;欣坐洋人之殿兮,歐美東瀛。
噫嘻!山有美玉則潤,水有明珠則媚,室有珍寶則雅,人有奇才則名。靈璧實乃物華天寶,虹川的是人傑地靈。古以虞姬墓、鐘馗畫、靈璧石三絕而四海享譽,今以奇人奇才瑰寶而五洲蜚聲。
在下不才,喜而賦之而酬石友大師之金口,樂而詠之以饗知音雅士之閒情。然而嘆余未有點睛之神刀,更無生花之妙筆,惟其聊博識者一曬乎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