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榮壽

吳榮壽

吳榮壽,童年隨父、兄去屯溪經營茶葉,諳練茶葉精製之篩、簸、始、揀各工序,尤精鑑別毛茶。其父病故後繼承父業拓展業務。在屯溪陽湖開設“吳怡和”等茶號。每年制銷“屯綠”數乾擔,最多時達二萬擔,約占“屯綠”外銷之半,為徽州最大外銷茶商。他一生熱心公益事業,可謂樂善好施,對助賑、助學、建橋修路等善舉,均慷慨爭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榮壽
  • 別名:永柏(字),俊德(號)
  • 國籍:清朝
  • 出生日期:1873年
  • 逝世日期:1934年
  • 職業:茶商
介紹,生平,

介紹

吳榮壽(1873—1934),字永柏,號俊德。近現代著名茶商,著名徽商。又名俊德,字永柏。安徽歙縣岔口鄉人。吳榮壽童年時代隨同父親來到屯溪,學習茶葉經營,以精通制茶工藝和善於鑑別毛茶著稱。1901年父親病故後,他大膽拓展業務,在屯溪陽湖開辦吳怡和茶號,專門製作外銷高檔茶。數年後,又創立吳怡春、吳永源、華勝等茶號,進一步擴大外銷精品茶的產量,每年制銷高檔屯綠數千擔,最多年份高達2萬擔,占屯綠外銷半數以上,成為徽州現代第一大茶商。吳榮壽決心對茶業經營進行革新,企望創出新品名牌茶葉,他以重金聘婺源制茶名家汪漢梁為總管,在選料與配方上融婺、歙兩家為一體,製成了色、香、味煥然一新的"抽芯珍眉"和"特貢"等茶,在上海一舉奪得綠茶評比魁首。1927年前後,茶葉價格狂跌,加上朱富潤火燒屯溪商業街,幾度大損失使吳怡和等茶號一蹶不振。
11歲到屯溪學做茶葉生意。傳說吳榮壽在去屯溪的路中遇上大雨,又恰好路過一座破廟,於是走進破廟避雨。廟中有尊木菩薩,菩薩頭上戴著一頂破斗笠。那時出門沒車,全靠兩條腿走路。吳榮壽為了趕路,等不得雨停,而只有菩薩頭上那一頂破斗笠可以救急。他就只好對菩薩不敬,向菩薩作了一個揖,許了一個願:“他日發財,為你修廟裝金”,便戴起菩薩頭上的破斗笠冒雨趕路。於此多少可以看出他的機智和果敢。

生平

清中葉以後,徽州及毗鄰地區出產的炒青綠茶,大都集中在屯溪精製、外銷,於是被命名為“屯綠”。當時屯溪每到茶季,茶行、茶號林立,故有“未見屯溪面,十里聞茶香。踏進茶號門,神怡忘故鄉”的民謠廣為傳播。“屯綠”以葉綠、湯清、香醇、味厚構成“四絕”。“屯綠”加工工序非常精細,並且全靠手工操作。毛茶要經過蛤炒、風扇、分篩、簸選、揀剔等工序,才能做成“屯綠”的各花色品種。操作工的經驗水平對屯綠的出茶率和質量具有非常重要影響。吳榮壽11歲進茶號,先在屯溪陽湖一戶廣東人開的茶號幫傭,從為師傅送茶、運茶學起,加上刻苦鑽研,很快就精通了毛茶的鑑別和各道操作工藝。後因其老闆回粵,將號屋、生財半賣半送給他,他才開始自營茶葉。但規模很小,屬“小字輩”茶號。當時有個習俗,茶號招牌由茶行繕送,如茶號大門兩邊貼上“進昌茶號,大來茶行”,就表示進昌精製的茶由大來聯繫出售。可吳榮壽的茶號由於太小,無人繕送招牌。後來他在致祥錢莊程貢蘭的支持下,才開始真正經營起自己的茶號。這一年為光緒二十七年(1901)。洋莊茶號取名為“吳怡和”,地點在屯溪陽湖外邊溪。
吳榮壽獨立經營茶號之後,非常重視技術和工藝改進,他重金聘請婺源制茶技術高手汪漢梁為洋莊總管,將婺、歙兩地“屯綠”製作工藝技術結合起來,形成了自己的優勢。他還對僱傭的工人親自傳授操作技術,並相對固定地僱傭他們。因此形成了一些約定俗成的做法,如父母使用的茶鍋、揀板,可以傳給其子女使用,稱為子孫鍋、子孫板,既保證了工人工作穩定無憂,又體現了商家延續有繼。有《茶莊竹枝詞》這樣評說道:“急明論暗肆咆哮,坐了編成莫混淆。還是舊年原板好,學他燕子各歸巢。”由於吳榮壽經營茶葉注重質量,又講求信譽,生意越做越大,洋莊越開越多,先後在屯溪陽湖開設了吳怡春、吳永源、華勝、公勝等18家洋莊茶號;每年僱傭工人多達1000餘人;年加工銷售“屯綠”二三萬箱,占“屯綠”總產量的1/3以上;巨大的規模使他成為徽州外銷茶商中的巨擘,吳榮壽被理所當然地推舉為休寧縣商會首任會長。
當時廠家為了使“屯綠”茶色均勻有光澤,普遍使用蘭靛、滑石粉和蠟脂等色料來調配。用這些色料來調配茶葉,不但有害人體健康,而且壓抑了茶葉的天然色香味,是極不可取的。可商家還是利令智昏,依然故我。可是吳榮壽卻帶頭減少或不使用色料,為最終革除使用附加色料這一陋習做出了積極貢獻。
民國九年(1921年),徽州六邑茶商組織成立徽州茶務總會,制定丁《徽州茶務總會章程》,以維持茶務、力圖發展為宗旨。對於苛派勒索茶商,損害茶商利益的一切事件,有起訴爭拒之權力。對於關乎茶務總會宗旨之事件,有負責維持、整頓、推廣、發揚之義務。公推吳榮壽為首任總理,連任達三十年,於此可見他在徽州茶葉界舉足輕重的地位。吳榮壽既做箱茶(屯綠各花色品種外包裝皆用木箱,故稱)運銷,又做箱茶經紀。洋莊加工的箱茶要銷售給茶行或經茶行中介,轉售給上海茶棧,最後由茶棧與外商達成交易。茶行、茶棧都是中間商或中介商。茶行既代洋莊聯繫售茶,又代茶棧向洋莊發放茶銀。茶行為了招攬生意,要巴結茶商才能做成交易,收取佣金。有《茶莊竹枝詞》云:“茶行事事瞎張羅,巴結茶商獲利多。聞有幾家新客到,一時都想吃天鵝。”
茶葉貿易受世界形勢影響巨大。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國際商貿受到戰爭影響,洋莊茶商大都裹足不前,茶葉無人收購,茶農在此情況下不得不伐茶種糧。由於吳榮壽在茶界有很高的聲望,茶農紛紛把茶葉送到吳榮壽的洋莊賒賬。民國7年(1919年)春季,吳榮壽又賒購了一大批茶葉。同年秋天國際海運轉暢,國外茶商紛紛來華運銷茶葉占領幾近告罄的茶葉市場。“屯綠”外銷價格大幅攀升,特珍、抽芯珍眉售價達到每擔313銀兩。因此,吳榮壽當年獲純利10餘萬銀兩。民國16年(1928年),吳榮壽收購加工“屯綠”2萬餘擔,自春至冬趕製。由於洋行操縱市場,百般壓低茶價,吳榮壽不幸遭遇了茶葉市場價格暴跌的局面,造成當年10餘萬銀兩的慘重損失。民國18年(1930年),屯溪遭受朱老五火燒之災,吳榮壽不僅街市上數十幢店屋被付之一炬,且陽湖住宅也遭焚毀,損失慘重。此後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國際茶葉貿易形勢急轉直下。吳榮壽在遭遇接連打擊後,最終已經無力挽回局面,走上了一條一蹶不振的道路。
作為一代著名茶商的吳榮壽,一生熱心公益事業,可謂樂善好施。他對助賑、助學、建橋修路等善舉,均慷慨爭先。宣統二年(1910),為首創辦徽州乙種農業學堂,施教茶葉、蠶桑等農藝,是徽州職業教育先行者之一。民國3年(1915年),歙南大旱,施捐5000銀元買米到災區平糶。曾獨力造石橋四座,修築休寧和歙縣昌溪石板路二條,並修建吳氏宗祠、支祠多處。曾與洪朗霄、孫烈五等組織屯溪公濟局,施醫、施藥、施棺、育嬰等。曾組織屯溪救火會,獨資購置水龍用於滅火。創辦崇文學堂,親任校長,勸募常年經費。彌留之際,捐地十畝作為屯溪公園建築用地。種種善舉,為後人所津津樂道,建立起在人們心中的功德碑。“吳茶”, 就這樣成了一道令人企羨的徽商風景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