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村鎮(山東省濟寧市曲阜市下轄鎮)

吳村鎮(山東省濟寧市曲阜市下轄鎮)

吳村鎮位於歷史文化名城——曲阜的西北部10餘公里。總面積78平方公里,轄26個行政村,總人口3.8萬人。區位優越,交通便利,104國道京滬鐵路穿境而過,京福高速公路、京滬高鐵傍東而行。境內素有“魯南小泰山”之稱的九仙山為國家級農業觀光示範園、省級風景名勝區、濟寧市森林公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吳村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山東省濟寧市曲阜市
  • 下轄地區:26個村
  • 電話區號:0537
  • 地理位置:中國華東
  • 面積:78平方公里
  • 人口:3.8萬人
  • 方言:中原官話蔡魯片
  • 氣候條件:暖溫帶季風氣候
  • 火車站:吳村站(京滬線四等站)
  • 車牌代碼:魯H
吳村鎮概述,歷史沿革,旅遊資源,主要景點簡介,代碼城鄉分類,

吳村鎮概述

吳村鎮位於歷史文化名城——曲阜的西北部10餘公里。總面積78平方公里,轄26個行政村,總人口3.8萬人。區位優越,交通便利,104國道京滬鐵路穿境而過,京福高速公路京滬高鐵傍東而行。境內素有“魯南小泰山”之稱的九仙山為國家級農業觀光示範園、省級風景名勝區、濟寧市森林公園。全鎮林果面積4萬畝,享有“林果之鄉”的美譽;以果品蔬菜加工、農畜產品加工、密集型加工業為主的民營經濟及以旅遊業為主的第三產業蓬勃發展。現有規模企業10餘家。

歷史沿革

1949年設吳村區,1958年建公社,1965年復區,1976年復公社,1984年復區,1986年建鎮。1996年,面積77.4平方千米,人口3.9萬人,轄吳村中心、車站、高樓、叢莊、東楊家院、西楊家院、蔣家寨、柳莊、泉頭、高街、孔家行、小寨、前張莊、後張莊、郭家店、黃堂、秦村、前河窪、後河窪、西山子、李家窪、白塔、陳家窪、許家窪、丁官莊、崔家屯、孟官莊、三官廟、峪口南、峪口西、前寨、林家寺、東嶺、簸箕掌、龍尾莊、大河崖、王林等39個行政村。

旅遊資源

九仙山地區所在的吳村鎮,素有“蘋果之鄉”的美譽。早在上世紀60年代,白塔、李窪、大河崖等村,盛產青香焦、紅香焦、國光、金帥等品種蘋果,果質優、耐貯存,福建客商常年包銷。80年代起,發展了大量紅富士、喬納金、皇家嘎啦、萌、珊夏、紅將軍等名優新品種近萬畝,年產蘋果1.5萬噸。由於山區光照好,土壤沙性,因此在這裡栽植的蘋果,具有含糖多、甜度大、沙脆可口的優點。採用套袋技術管理的紅富士蘋果,色澤粉紅,皮薄汁多,含糖量大,口感爽脆,在曲阜、濟寧的果品評定仲,多次獲獎,名揚附近各縣市。
為保護九仙山各類乾鮮果品的聲譽和市場利益,鎮政府指導林果協會以蘋果為龍頭,進行了品牌註冊。當地所有乾鮮果品,統一使用“聖城九仙山”和“聖佳”果品商標,提高了九仙山果品的知名度。同時,建起了4處果品冷藏庫,總庫容達到5萬噸,實行反季節銷售,提高了經濟效益。
九仙山風景區位於吳村鎮北部,以山奇、水秀、林豐、果茂而著稱,面積35.1平方公里。景區內的鳳凰城海拔548.1米,是濟寧市的最高點。自然形成的孔子石惟妙惟肖。景區內有大小山頭33座,水庫、塘壩20餘座,山體防護林面積1萬餘畝,是濟寧市級森林公園。農業觀光示範園林果面積2000公頃,是曲阜市唯一的山東省、國家級農業旅遊示範點。
九仙山曾用名甑山、爛柯山、九峰山,當地俗稱“九山”。“甑山”之名是說山峰像古時炊蒸用的釜甑而得名,《山東通志》記載:“甑山——名九仙山,在縣北四十里”。
九仙山寺廟群位於九仙山風景區東部。依山而上建有華佗廟、玉皇頂、紅門宮、蟄龍井、龍王廟、黑龍潭、王母閣、仙人橋、十八盤、山神廟、三清殿、撥雲觀、一天門、中天門、南天門、碧霞祠等人文建築30多處,被譽為“魯南小泰山”。自清朝雍正年始,四季香客雲集,香火不斷,頗有“泰山”之盛。由於歷經數次浩劫,九仙山寺廟群內的瓊閣殿宇漸次傾塌殆盡。自1997年起,市政府將其列入重點文物管理範圍,先後投資完成了兩期修復工程。
鳳凰城位於九仙山北部、天池以北,海拔548.1米,是曲阜市的最高點。山上有石砌圍寨,稱吳王城。鳳凰城建在山巔的一片平坦的開闊地上,占地約3000平方米。如今只有山城四周的城牆石基還在,牆基寬約五米。
孔子石位於黑風口南300米的龜石溝之巔。順黑風口前懷向東延伸的龜石溝上龜石嶺,即見自然孕育的一塊奇石,巍然屹立山顛,遠眺前方萬物,坦蕩蕩君子風範。孔子石是由一塊完整的花崗石自然生成的,通體質地細膩,兩人搭肩才能觸到其項背。該石神形兼備,比例適當,氣韻蒼古,十分罕見。從幾個不同角度審視,均與唐人吳道子所繪孔子行教圖無異,人們把它稱為孔子石。石像高2.6米,圍度5.6米,寬袍大袖,腰佩寶劍,綸巾束髮,雙手叉握胸前,信步山水之間,是九仙山的著名景點。在孔子石背後有兩排騎士順溝而前,是孔子同弟子周遊列國的車輛,與2500年前孔子事跡不謀而合。
九仙天池位於九仙山風景區西部。傳說九仙女下凡人間,在此沐浴,遂得名九仙天池。九仙天池三面環山,東岸果林鬱鬱蔥蔥,西岸綠柳長發垂地;山清水秀,水天相映,色如碧玉,風光無限;更兼遠離世俗繁囂地,獨居清幽自然天,有“三面青山一岸柳,一泓碧水映白雲”的佳譽。九仙天池是1966年冬攔蓄溪水修建而成,總蓄水量50萬立方米。水源全部來自清澈的山溪,清澈透底,碧波蕩漾。池上游涼水泉,日出水量30立方米,常年不涸。
明代安丘王墓群遺址位於王林村北。東、西、北三面環山,三座墓葬呈“品”字形建造。1977年12月23日被公布為山東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墓群地上僅見三座土堆,其中兩座封土完整,最大的一座呈圓丘形,封土直徑80米、斜面高3 5米,採用黃色粘土加沙夯實而成;另一座封土東西寬24米、南北長40米、斜面高20米;第三座已夷為平地。1958年農民在耕作時地面坍塌,發現磚券墓室,挖出一墓志銘,銘曰:“魯府安丘鎮國將軍鄺志銘”,系篆書陰線刻字。《明史?諸王世表》載:第二代魯王朱肇輝於宣德十年封第四個庶子朱泰寧為安丘王,共傳八世,至天啟年間除封。

主要景點簡介

甑山
據《山東通史》記載:“甑山,一名九仙山,在縣北四十里。相傳孔子領眾弟子登頂九仙山,見山頂平整,主峰兩端有三條山脈支撐,形似三足兩耳,與古時炊蒸用的“釜甑”(鍋)無異,遂取名為“甑山”。
爛柯山
相傳,宋朝有一樵夫上山砍柴,見兩位皓首銀須的老人下棋,便駐足觀看。棋局結束,兩位老者眨眼之間失了蹤影,當他拾起放置地上的斧子時,斧柯(柄)已朽爛。樵夫疑惑不解,尋路回家,村莊已面貌全非,鄉人皆不識得。經詢問,方知已過百年,後人已傳三代。故此得名為“爛柯山”。
九仙山
相傳王母娘娘九位仙女趁王母大宴群仙沉醉酣睡之機,相偕偷離瑤池,駕起祥雲,下凡到人間遊玩。見一山峰層巒疊嶂,花艷蝶飛,泉壑幽美,芳心甚喜,遂在山中建起瑤台瓊閣。邊修練道行,邊為鄉親治病,樂而忘返。王母探得清楚,迫令返回仙界,但仙女們留戀人間,難以割捨眾鄉親。王母大怒,長袖一揮,9位美麗的仙女便化為9座山頭,長留人間,故而“九仙山”之名流傳至今。
吳村鎮(山東省濟寧市曲阜市下轄鎮)
蟄龍井
相傳古時有一進京趕考舉人途經九仙山,遊歷山間美景時,被妖仙所惑,誤入迷陣,妖仙聞其為文曲星轉世,欲殺之以助修煉。恰時山中修煉的黑龍聽說之,遂動惻隱之心,背舉人破石而出,逃離妖仙魔掌。後該舉人高中狀元,在黑龍救人出洞處立亭建橋,命名為“黑龍潭”,將黑龍修煉蟄伏處,取名為“蟄龍井”。
碧霞祠
碧霞祠是清康熙八年(1669年)孔子六十七代孫、衍聖公孔毓圻主持創建的。“碧霞祠”懸於九仙山峰巔,是一古樸典雅四合院落的廟宇。前面建灰瓦懸山式朱漆門樓,四周紅牆環護,院內建正殿和東西配殿,均為前廈後坐,灰瓦覆頂,妝金彩塑碧霞元君像端坐於殿中。碧霞元君,相傳是東嶽大帝的女兒,宋真宗趙恆到泰山封禪時,尊封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因其為民間做善事無數,遂被尊稱為“老奶奶”。民間還有老奶奶姊妹三個,泰山為大,九仙山居中,嶧山為末的說法,因而“三山”建築風格一致。
鳳凰山
相傳很久以前,有隻七彩鳳凰雲遊四海,途經此處。見天氣大旱,土地荒蕪,草木枯黃,人煙稀少。遂幻化成美麗姑娘下界詢問根由。原來,人們因香火供奉得罪龍王,龍王接連報復人間,連年未有降雨。鳳凰拔下三根羽毛,瞬間普降甘霖,大地重現生機。龍王得知,與鳳凰足斗三天三夜,最後兩敗俱傷。鳳凰死後化作一座山峰,即為鳳凰山。玉帝得知,即命太白金星修建鳳凰供奉之地,封為“鳳凰台”,以供人們永留記憶,期盼風調雨順。
鳳凰城
鳳凰城位於九仙山最北部,與寧陽縣接壤,海拔548米,是濟寧市的最高點。山上有古代砌壘的石牆圍寨,因戰國名將吳起在此練兵,故名“吳王城”。據《史記·吳起列傳》和《曲阜縣誌》記載:“吳王城在九山之顛,或雲吳起所築也。”吳起是衛國人,喜兵法。時齊國入侵魯國,魯人慾以吳起為將以御齊師,但吳妻為齊國人,魯君疑而不用。吳起遂將妻子殺死。魯君授其為將帥,在鳳凰城屯兵,與齊師大戰,大破齊軍而獲勝。1970年,在此處挖掘出無數青銅質箭簇和人骨,許多骨頭上還嵌有箭頭、匕首等,均已證實先秦時期發生過激烈戰爭。如今,山寨遺蹟尚存。
跑馬嶺
吳起跑馬練兵場是一處東西長約100米,南北長約50米,四周石砌牆基的平地,名為“跑馬嶺”。供馬飲水處,取名為“飲馬泉”。後有栓馬的石樁,取名為“拴馬樁”。
三月三廟會
九仙山老奶奶生日為陰曆三月十五日。自古有逢三就高之說,又因陽春三月值踏青遊玩良機,故此人們為紀念老奶奶壽誕,成會於陰曆三月三,集四方遊客登高祈福、祛病消災,遂又稱“香火會”。廟會源於明朝初期,興於清康熙年間。現今會期五日,盛況空前。2011年,被授予“濟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2015年,首推祈福大典使廟會更具意義,更為豐富。
安丘王墓群
安丘王墓群位於會泉峪民俗村北,明代魯王宗室及其子孫即葬於此處,墓葬存有三座,呈“品”字形建造。1958年農民在耕作時地面坍塌,發現磚券墓室,挖出一墓志銘,銘曰:“魯府安丘鎮國將軍鄺志銘”,系篆書陰線刻字。《明史·諸王世表》載:第二代魯王朱肇輝於宣德十年封第四個庶子朱泰寧為安丘王,朱泰坾之子朱陽釜為第二代安丘王。成化二年(1466年)六月朱陽釜三子朱當沿受封為鎮國將軍,死後歸葬於九仙山中。1977年12月23日,墓群被定為“明安丘王墓群”,列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顏子洞
顏回(前521-前481),字子淵。十四歲拜孔子為師,此後終生師事之,是孔子最得意門生。孔子早年,與魯君政見不合,遂率弟子周遊列國,顏回隨行。顏母信奉神靈,讓顏回登頂九仙山求神庇護。顏回以孝為先,謹遵母命登山祈福。臨近神廟處,頃刻之間傾盆大雨,阻其上山之路,顏回躲于山邊石洞三天三夜至雨停後繼續登山。後因顏回身弱多病,多次到此山洞休閒避暑,讀書習作。後人為紀念顏回,立石碑曰“顏子洞”。
棋盤石
棋盤石位於九仙山北部,方圓三十餘圍,高五六米,形似“六博棋”(漢景帝劉啟打死劉濞之子所使用的棋盤,導致七國之亂)。盤石旁立有石碑,鐫刻“山陰有石若磐,曾有孔子及弟子盤涉”。相傳,九仙女神遊人間時,建其山間有一奇石,貌似棋盤,遂在此對弈過三天三夜,後被王母貶落凡間,經常在此下棋取樂。據《曲阜志》記載:春秋時期,孔子向老子問禮後,也曾登山與老子在此對弈過。
長勺之戰遺址
據《古文觀止》記載《曹劌論戰》中注釋:曲阜北十幾里,長勺之戰遺址。1973年興修水庫取土時,曾挖出古戰場遺址“萬人坑”,坑內死者骨頭上鑲嵌著無數銅質箭頭,銅質匕首散落其中。據載:春秋初期,齊國於周莊王十三年(前684)春發兵攻魯。曹劌隨魯莊公出戰。兩軍對峙於長勺(今曲阜吳村鎮鳳凰山)處。齊軍見魯軍按兵不動,便一而再、再而三地發起衝擊,均未奏效。曹劌見戰場形勢已呈現彼竭我盈的有利變化,立即實施反擊。魯軍將士一鼓作氣,擊潰齊軍。以少勝多的“長勺之戰”也因此名揚史冊。
皇帝祭台
會泉峪民俗村南有一處松柏常翠的高台,此即黃帝、周成王等先古名君多次設壇祭祀大地,祈求五穀豐登,社稷安寧的古祭台。據《史記·封禪書》記載:“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昔黃帝封(在泰山築壇祭天)泰山,禪(在低矮小山築壇祭地)亭亭;周成王封泰山,禪社首。”另據宋代《魯國之圖》碑刻,清晰記載曲阜北部九仙山區有亭亭山、社首山。清孔尚任《闕里志》據《括地誌》、《史記集解》,並實地考證,社首山、亭亭山均在九仙山區之中。證實今九仙山區主峰鳳凰山之南山谷內祭台,即為亭亭、社首之“禪”所,也就是黃帝拜祭大地,祈求五穀豐登的地方。
孔子勸和柳下跖
柳下跖(zhí),春秋魯國(今曲阜市吳村鎮柳莊村)人,是“和聖”柳下惠的弟弟,能言善辯。據《莊子·盜跖》記載:春秋戰國之際,柳下跖聚眾起義,盤踞鳳凰山(今曲阜市吳村鎮鳳凰山)。孔子親上鳳凰山勸說柳下跖改邪歸正、和平解決,並與柳下跖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孔子勸他效法“聖人之行”,罷兵休卒。柳下跖堅決不從,曰:“丘之所言,皆吾之所棄也,亟走歸,無復言之!”明確表態追求“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的理念,在鳳凰山上說出了“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名句,孔子無奈,無功而返。《荀子》一書稱頌柳下跖“名聲若日月,與舜禹俱傳而不息”。
九仙山剿匪戰
據《中共曲阜地方史》記載,曲阜二次解放初期,國民黨反動派殘匪在九仙山拼湊反動勢力,不斷進行搶劫、暗殺等破外活動,擾亂社會治安,製造反革命事件,嚴重危及人民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1948年4月,魯中南區在濟寧組建指揮部,統一部署了剿匪鬥爭。第四、五軍先後進行了7次大規模的剿匪反特活動。1948年6月,魯中南黨委及第四、第五地委、軍分區組戰曲(阜)、寧(陽)、滋(陽)三縣聯合剿委會,陳毅元帥親自指揮,經過兩個多月的浴血奮戰,全殲盤踞在九仙山一帶的土匪3000餘人。
蘆斗寺遺址
蘆斗寺位居鳳凰山會泉峪西北部,其地三面環山,仙霧繚繞,為洗脫塵俗、修心養性之佳地,因其形如漏斗,故而得名。蘆斗寺建於隋朝,興於唐代,相傳是著名的智永和尚所建。智永和尚雲遊至鳳凰山,見此處山隱雲中,神秘縹緲,雲蒸霞蔚,煙籠霧罩,有仙山聖境之感。於是他留居山間,建廟修行,勤修書法。智永和尚為人樂善好施,醫術高明,為附近民眾把脈看診,弘揚佛法。智永和尚離開此地後,人民對他心懷感激,至此蘆斗寺香火旺盛。
呼家山寨遺址
呼家山寨先建於鳳凰山西頂峰,為“西山寨”,後建於鳳凰山主峰。北宋後期,奸相當道,欺上瞞下,排除異己。受此打擊,名門望族相繼被迫歸隱,呼延慶心灰意冷辭官還鄉。從東京汴梁繞道北上,途經九仙山時,呼延慶前往山中遊覽,傾訴心中的憤懣,到了西峰山路,遇到甌子英為奸相篡權招兵買馬而設的擂台,以圖篡權奪位,取得天下。呼延慶決心除此賊子,躍馬提鞭衝上擂台,將甌子英打落馬下。此後,呼延慶義聚此山,並在此屯兵駐紮。從鳳凰山上招兵買馬,演練戰事,憑藉天險和強兵駐守此處,使鳳凰山城素有若金湯。
九女堂
九女堂位於鳳凰山南。相傳秦越人上山砍柴,失落山崖,了無蹤影,一晃十年,杳無音訊。一日,親友在山中見到秦越人。寒暄之後,秦越人告知友人,是九仙女搭救得以保命,並將救死扶傷之術傳於秦越人。至此,秦越人晨出夜歸,祛病救人,經他救治,藥到病除。因扁鵲鳥總與之同行,故稱之為“扁鵲”。但因扁鵲離家已久,思鄉心切,又掛念山中百姓,心中煩憂無法排解,遂來到起初修煉之處,見大堂空空如也,仙女行蹤已無。扁鵲百無聊賴,虔誠叩拜,終得仙女庇護。至此,病人到堂祈禱一番,即疾病全無。人們將此處奉若神明,取名為“九女堂”,沿用至今。
王母宮
循九仙山主峰石階北行400米,到達“撥雲觀”。觀後有屋三間,門上鑲嵌石額,刻“西王母行宮”,是供奉西王母的祠堂,人稱“王母宮”。宮記憶體有石碑3通,分別康熙十八年的《重修九仙山撥雲觀碑記》、康熙三十一年的《天仙山太平撥雲觀王母宮前創建紫霄坊碑記》,另有1通題名碑。主神西王母,俗稱王母娘娘,道教奉為女仙領袖,相傳掌有不死之藥、長壽蟠桃,周穆王、漢武帝曾在此拜謁過西王母。《三海經》中,“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是司天之歷及五殘。”王母主管自然災害及各種刑罰,曾將九仙女貶落凡間,是讓人望而生畏的神靈。
孔子石
孔子石像,身高二點六米,圍度五點六米,頭戴綸巾,身穿長袍,腰佩寶劍,兩手叉握胸前,與唐人吳道子所繪“孔子行教圖”並無二異,真是天地神奇造化,令人稱絕。近視之,五官似有民聞所傳“七露”(眼露睛、鼻露孔、耳露輪、唇露齒)特徵,老夫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的尊容盡收眼帘。他面向西北,觀雲蒸霞蔚,聞松風長嘯,聽水濤咆哮,看世態炎涼,憂國憂民之情溢於言表。《聖跡圖》載有孔子形體:“身材高大,長相奇特,眼睛又方又大,額頭高高隆起,頭像堯,脖子像皋陶(堯的大臣),肩膀像子產(春秋時,鄭國著名政治家),自腰以下,比大禹矮了三寸”。“孔子石”形成於天體渾沌的太古歲月,它是大自然留給人類的彌足珍貴的遺產。
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全稱東嶽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民間俗稱泰山老奶奶,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據說秦始皇封禪泰山,在山頂發現一尊石雕女神,稱之為泰山姥姥,進行祭奠。宋真宗封禪時,疏浚山頂泉池也挖出一尊石雕女神,命改為玉石雕像,加封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道教認為碧霞元君“庇佑眾生,靈應九州”,“統攝岳府神兵,照察人間善惡”,是最受崇拜的女性神祗之一。送生神本為碧霞元君的稱號之一,碧霞元君神旁原有一對侍女,可以為人送子送福。眼光神原來也是碧霞元君的侍女之一,後來也演變為單獨供奉的女神,可以醫治一切眼病。九仙山建有碧霞元君祠。
九仙山阻擊戰
九仙山阻擊戰發生在解放戰爭時期。1947年,蔣介石對山東解放區實行“重點進攻”,國民黨新五軍等部從濟南南下,企圖在曲阜、寧陽至兗州一線,對我華東野戰軍實行包圍。7月11日,華東野戰軍8縱24師的3個團為掩護主力西渡,奉命阻擊敵人。經過周密勘察部署,我部決定於九山地區布防,利用有利地形對敵人實行阻擊。敵人以團為單位,在飛機、大炮、坦克做掩護下,向我陣地狂轟猛衝。經過幾十次的衝鋒,敵人傷亡慘重,損失近千人,被炸毀坦克3輛。至11日下午,我軍勝利地完成阻擊任務。戰鬥中,我軍近百名戰士戰場捐軀,留下可歌可泣的一幕。後來,烈士們被葬於九仙山之顛,長眠在這塊美麗的土地上。
柳下惠故里遺址
據《曲阜縣誌》載:“城北二十里柳莊,為和聖故里。村中多植柳樹,居民亦和藹可親。……有柳下惠古井,亦未聞有涸時雲”。柳下惠,春秋時期魯國人,是魯孝公之子公子展的後裔,以展為姓,名禽,又名獲,字季。因居柳下(地名)為邑,謚於“惠”,故稱柳下惠。柳下惠被認為是遵守中國傳統道德的典範,孟子稱讚他是“聖之和者”,因此後世尊他為“和聖”。元代胡炳文《純正蒙求》記:魯國人柳下惠,姓展名禽,一日遠行,夜宿城郭,時值寒冬,偶遇一女子亦來投宿,柳下惠見女子衣著單薄,恐其凍死,遂生惻隱之心,讓女子坐其懷中,以衣蔽之,直至天亮未發生越禮的事。故有“柳下惠坐懷(槐)不亂”之美名。

南天門
九仙山同泰山,亦有“一天門”、“中天門”、“南天門”。從撥雲觀石坊曲折北行約100米為“一天門”,此為一劵門形式,一側立有康熙二十二年《創建三天門碑記》。拾級90餘階為“中天門”。登66階為“南天門”,這裡台階陡峭,如天梯懸掛,仰面上望,見南天門矗立於一片高峻的巨石之上,雄壯的南天門,如置於蒼穹白雲之間。南天門為磚砌拱門,坐北朝南。九仙山主峰中軸線從紅門宮門起,經財神廟、三清觀、撥雲觀,延伸到王母宮,與三座天門相接而通向碧霞祠,直達“天庭”玉皇頂,是貫穿著由“人境”至“仙境”的歷程,寓意人們由低到高,步步升高,最後宛若上達蒼穹,漸入仙境,登臨天府。三座天門,三重節奏,構成步步登天、雄偉壯觀的朝天序列。
醒酒池
孔子石景區以北山花爛漫、紅葉遍山、層林盡染、彩蝶放飛,群山夾峙中一泓碧水如明鏡鑲嵌於中,構成“三面山巒回峰映,一泓碧水涵碧空”的生動畫面。這泓碧水即為“醒酒池”。戰國時期,吳起為著名軍事將領。因娶齊國女子為妻,受魯國君排斥,不予授將。吳起遂將妻子殺死,贏得魯君信任,指揮“一戰成名”的齊魯戰爭。但其行徑為魯人所惡,終被魯國所唾棄。吳起悲痛交集,悔恨殺妻之舉,故以酒解悶,排解煩憂。偶一日,酊酩大醉,見此間芳香四溢,空氣清新,一泓碧水,清澈見底,進入池中,醉酒立醒,亦被稱之為“醒酒池”。
涼水泉
涼水泉位於九仙天池北,其水甘冽爽口,常年不涸,引四方遊客取用,為仙山一景。相傳很久以前,九女堂山南面如刀削,有野蜂數萬隻,築巢丈許,蜂蜜滴流如柱,乳白耀眼,數里可見。一後生欲上山采蜜。一日,他帶上繩索,提上陶罐,經七繞八折到達山頂,將繩索繫於樹上,順繩踩岩向蜂巢倒下去,剛下至一半,忽聞小狗狂吠不止,遂返上山頂,但見樹上繩扣已開,如是者三,方知神靈阻礙,不可再做,遂鬱郁下山而去。途中,遇一白髮老者。老者見其口渴難耐,遂掏出一小葫蘆,讓其飲用。甘甜之水沁人心脾,飲之不盡。正感驚異,但見老者已化做白光隱去。此後生手中葫蘆脫手而落,著地破裂,即現窪水小溪,涓涓細流不斷。此後生驚慌不已,知是蜂王所為,遂跪地謝冒犯之罪,感賜水之恩,遂稱之為“涼水泉”。
葫蘆套民俗村
葫蘆套民俗村位於吳村鎮北部,九仙山腳下。相傳隋唐時期,八仙之首“鐵拐李”神遊蓬萊路經此地,俯視雲下,見一巨龍盤踞處,一村落炊煙裊裊升起,村中男耕女織,草長鶯飛,瓜果飄香,童叟相悅,一派吉祥繁勝之景。感言:“此乃福祿之地也!”遂取寶葫蘆中一籽拋下,曰:“葫蘆,乃“福祿”也,願此籽植根於此,枝繁葉茂,葫蘆盛旺,福祿興旺也!”由此,村中奉“葫蘆”為福祿吉祥之意,村中遍植,百姓福音常在。該村因“葫蘆”而馳名城郭,加之村莊依偎“龍山”懷抱,因此,“葫蘆套村”之名應運而生並世代延續至今。
龍山
“龍山”位於九仙山景區北部,蜿蜒橫亘六千米,首南尾北,九座山頭延綿起伏,俊美挺拔,蔚為壯觀。相傳,魯國泗濱以北常有怪獸犯亂,百姓苦難。玉皇大帝遂派龍王九太子椒圖前往平亂,怪獸見之,四散而逃,百姓即安。椒圖感於當地百姓質樸純善,恐離後怪獸復出塗炭生靈,便立志久駐,盤踞於此,長保百姓平安。天長地久,這橫亘盤踞的椒圖,就化作群山。人們為紀念椒圖太子,取名為“龍山”。緣於龍太子的保護,當地百姓安逸和美,淳樸善良。
糧船石水庫
糧船石水庫位於九仙山景區中西部,北與九仙天池相接。下與峪西水庫相連。糧船石水庫修建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總庫容352萬立方米,是吳村鎮最大的小(一)型水庫。設計灌溉面積6000畝。池水碧綠、浩浩淼淼,山水相連,獨成一景,水庫兩岸果樹眾多,餐飲垂釣設施俱全,是休閒旅遊的上佳去處。因此處有一龐大盤石,石形如滿載糧食的船隻,故名糧船石,故此得名“糧船石水庫”。 糧船石水庫原是通往九仙山的必經之路,河上有一座9孔“通仙橋”,橋上立有石碑3座,記載創修和重建九仙山廟宇的情況及年代。但清末以來年久失修,石橋坍塌,修建水庫時,糧船石和石碑均遭毀壞,現已不復存在。
華佗廟
華佗乃三國名醫,死後被封為“玉封萬壽醫靈大帝”。人們崇尚華佗醫德高尚,藝術高明,故立廟供奉。康熙八年,襲封衍聖公孔毓圻欲投重金,修建華佗廟,街坊相鄰踴躍捐款,欲將華佗廟建之富麗堂皇,媲美碧霞元君祠。但在破土動工之日入夜時分,孔毓圻夢見華佗習常裝扮:身背青囊,手拿虎刺,似剛治病回來。他慈眉善目說道:“不要青磚琉璃瓦,不要金妝玉塑身,華佗一生唯清苦,清堂瓦舍濟世人。”醒來後,孔毓圻找到當地族長商議,謹遵神醫說辭。在紅門宮前簡易建廟一處,“清堂瓦舍,泥塑金身”,取名“華佗廟”,一直保存至今,香火不斷。
蓮花石
蓮花石位於九仙天池西側,海拔303米。峰頂由一群奇石形成,主體為六塊巨石組成,遠望如半開的蓮花,故名“蓮花石”。相傳王母發現九位仙女私入凡間,率天兵天降前來緝拿,觀音聞之,於心不忍,故來此說情,免於天庭懲戒。但九仙女性格樸實坦誠,不忍勞他人所累,甘願受罰,永留人間。觀音感其言行,將蓮花寶座留於此處,以助九仙女普渡眾生。那蓮台日久便石化了,立在山頂,變成“蓮花石”形狀。後人根據觀音腳踩蓮花座傳說,泥塑觀音像和金童玉女,設立香爐,以便人們祭奉香火。蓮花台有台階498級,供遊人遊覽膜拜。
紅門宮
紅門宮又稱黌(hong)門宮,建於九仙山主峰高台之上,前為紅門後為宮,宮殿三楹,主要奉祀九仙山老奶奶。紅門宮作為泰山碧霞元君祠的下院,建於明代,重修於清朝康熙年間,俗稱九山老奶奶廟。傳說身為神仙的九山老奶奶是泰山老奶奶(碧霞元君)的妹妹,遊玩至此,被美景吸引,便安居下來,救危扶困、行雲布雨,成為一方的庇護神。九仙山老奶奶曾經為老百姓做了一些數不盡的善事,被老百姓尊稱為眼光老奶奶、送生娘娘。人們為了紀念九仙山老奶奶,遂仿造泰山建造“紅門宮”。
仙人洞
仙人洞位於鳳凰山西麓,大石峪景區之巔。洞口朝東南方,背風向陽,紫氣東來,洞高約1.2米,深4米。雨季時節,雲霧繚繞,雲蒸霞蔚,人在其中,縹緲虛幻,恍如修仙隱居的仙翁。相傳很久以前,一樵夫上山砍柴,見一仙風道骨老者立於洞前,久而不去。與之交談,方知從南而來。老者在此洞隱居下來。樵夫時常前來探望,送些吃食,老者均堅持不收,不吃不喝,只知讀書觀景、閉目養神、打坐參禪。後洞口封起,終日閉洞不出。旬月過後,樵夫擔心老者變故,遂拆開洞口,見其仙逝已久,但見洞內刻有“自拆自壘”字樣。樵夫從其言,將洞口重新封存,稱之為“仙人洞”。但老者羽化升仙的故事傳揚開來,每年清明節、“十月一”都有遊客前來“仙人洞”燒香祭拜。
仙人橋
“仙人橋”原為兩塊凌空巨石於仙山之上,宛如一條巨龍騰空而出,橫臥在穹隆雲霧間。後人改建於紅門宮景區東。相傳,九仙女下凡人間,神遊仙山美景時,值妖仙作惡,突發洪水,毀田淹屋,死傷村民無數,百姓苦不堪言,眾仙女深表同情,與妖仙鬥法,大戰三百回合,終將妖仙制服。但水患之災仍在,九仙女遂駕著趕山鞭到仙山去搬石,一鞭套住黑虎,再一鞭套住石龍,還召來大力神,“仙人橋”即以完成。後人有詩讚曰:‘峭石千尋似扇開,一彎流水破煙來。客居莫問逍遙處,中有群仙避世台。’”
財神廟
“財神廟”紅牆灰瓦,古色典雅,溪流環繞,鳥語花香,俗諺有云:“水能聚財”,四面群山環繞,財氣凝聚不洩,靈驗非常。正殿供奉為“五路財神”。據道教典籍記載:中路為玄壇真君“武財神”趙公明,四位部將為東路財神招寶天尊蕭升、西路財神納珍天尊曹寶、南路財神招財使者陳九公、北路財神利市仙官姚少司,掌管天下財運,故俗稱“五路財神”。財神廟東西偏殿供奉“義財神”關公、“文財神”范蠡。財神廟是讓信徒向財神求財、求財氣、借財運,民間傳說要求事業有成、大發利市者,就要拜正財神,要求賭運、巧運、簽運等,就要拜偏財神。
三清廟
廟原建於山下龍灣之北,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移建於山腰,正祠三間,前接卷棚,原供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道尊、太清太上老君,祠東有一閣,也為三間。另外,在正祠東側有石碑1通,為康熙九年立《九仙山創建三清廟碑記》。碑刻記載:清康熙八年,孔子六十七代孫襲封衍聖公孔毓圻在主持建造老奶奶廟之外,還建其他廟宇,使三清有觀,玉皇有閣,王母有宮,觀音有堂,山神有祠,堪稱道教文化之瑰寶。
九仙天池
曲阜西北三十里,有九仙山。登其頂,有池,曰九仙天池。其水青如蘭,遠眺之,如玉鏡鑲于山巔。山澗有溪流數條,潺潺而入天池。相傳山下有王小二者,年十五,少孤。某日,小二在天池牧牛,忽見空中翔來九隻仙鶴,戲於水中。小二近之,群鶴翔去,惟一傷足鶴,跳躍於池邊,不得飛,小二捉之歸,悉心醫之。旬余,鶴愈,小二放歸池中,鶴頷首以謝,曰:吾乃九仙女是也,承蒙小郎相救,無以為報,今贈金釵一枚示謝爾。翌日暮,財主見其寶,誣小二為盜,收其釵,鞭之。小二憤而出,欲見仙女,申其冤,遂隱於山丘間,窺視天池,見有九女戲水池中,自言其苦,跪求姻親。女沉吟良久,付其一丸,曰:爾西北八十里,李員外家有好女,以丸付之,可得佳麗。小二如其言,蹣跚而至,以丸付女,女食之,旬余乃愈,光彩如舊。小二載麗人歸。後人為感仙女恩德取名為“九仙女天池”,後更名為“九仙天池”。

代碼城鄉分類

【2011年代碼及城鄉分類】370881101:~200 121吳村 ~201 122中心村 ~202 122車站村 ~203 220高樓村 ~204 220叢莊村 ~205 122東楊院村 ~206 122蔣寨村 ~207 122西楊院村 ~208 220柳莊村 ~209 220泉頭村 ~215 220郭店村 ~222 220李窪村 ~224 220許窪村 ~225 220白塔村 ~227 220崔屯村 ~228 220孟官莊村 ~229 220三官廟村 ~230 220峪南村 ~231 220前寨村 ~233 220峪東村 ~234 220峪西村 ~235 220東嶺村 ~236 220簸箕掌村 ~237 220龍尾莊村 ~240 220河窪村 ~241 220張莊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