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愛祥

吳愛祥

吳愛祥,北京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現任北京科技大學副校長,教育部“金屬礦山高效開採與安全”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863計畫”資源環境領域專家,國家安監總局技術委員會委員;兼任中國金屬學會採礦分會主任、中國有色金屬學會採礦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澳大利亞礦業協會會員、《採礦與安全工程學報》、《金屬礦山》等雜誌編委會委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主要從事膏體充填採礦、礦山岩石力學、溶浸採礦等方面的科研與教學工作,先後主持和承擔了50多項科研項目,其中包括: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國家973計畫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及面上項目、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及多項校企合作課題。相關科研成果已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1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3項,出版專著4部,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267篇,其中EI收錄91篇,SCI收錄26篇。2001年獲"中國青年科技獎”,2002年獲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2011年獲北京市高校優秀共產黨員,2012年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2013年獲寶鋼優秀教師特等獎等榮譽稱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愛祥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湖北 仙桃市
  • 出生日期:1963年2月
  • 職業:學者
  • 畢業院校:中南工業大學
  • 專業:採礦工程
  • 學歷:工學博士
  • 職稱:教授、博士生導師
  • 現任職務:北京科技大學副校長
  • 研究方向:散體動力學、膏體充填、溶浸採礦
個人履歷,主要榮譽,學術兼職,學術成就,科研項目,科研獲獎,代表性著作,代表性論文,授權專利,

個人履歷

1991年~1993年任中南工業大學採礦所副所長
1994年~1996年任中南工業大學資源開發系主任
1996年~1999年任中南大學資建院副院長
1999年~2000年任中南大學國際處處長
2000年~2005年任中南大學科技處處長
2005年~2006年任中南大學校辦主任
2006年~2008年任北京科技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8年~2014年任北京科技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院院長、教授
2014年~2015年任北京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教授
2015年~至今任北京科技大學副校長、教授

主要榮譽

  1. 1996年入選國家人事部等六部委的“百千萬人才工程”計畫第一\二層次跨世紀學術帶頭人;
  2. 1996年入選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計畫,獲得中國有色“十大傑出青年”稱號;
  3. 1997年入選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層次;
  4. 1997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5. 1998年獲湖南省中青年科技基金支持;
  6. 2001年獲“中國青年科技獎”;
  7. 2001年獲“湖南省青年科技獎”;
  8. 2002年入選中國高校青年教師科研教學獎勵計畫;
  9. 2002年獲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
  10. 2003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
  11. 2005年獲北京科技大學建龍教育基金;
  12. 2006年被聘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13. 2009年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創新團隊”首席教授;
  14. 2011年獲北京市高校優秀共產黨員;
  15. 2012年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
  16. 2012年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17. 2013年獲寶鋼優秀教師特等獎。

學術兼職

  1. 中國金屬學會採礦分會主任
  2. 中國有色金屬學會採礦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3. 澳大利亞礦業協會會員
  4. 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理事
  5. 湖南省金屬學會常務理事
  6. 《採礦與安全工程學報》、《金屬礦山》、《礦業研究與開發》、《有色金屬(冶煉部分)》、 《有色金屬(礦山部分)》、《現代礦業》、《礦業工程研究》、《礦冶》等雜誌編委會委員

學術成就

膏體充填採礦領域
設計研製了國內首套深錐濃密智慧型半工業試驗平台,建成了我國第一條全尾砂-水淬渣膏體充填示範生產線,推動了金屬礦山無廢開採技術的發展。首創了全尾礦深度可控均質濃縮方法,研製了深錐濃密機專用的絮凝劑添加分散裝置、位控反切膏體攪拌裝置以及旋轉流態均質化造漿裝置。發現了膏體輸送過程中的溫度效應與剪下變稀效應,並依此實現了全尾砂膏體管道自流輸送。科學解釋了顆粒群與封閉水耦合作用下軟固體濃密稠化這一複雜現象,闡明底流稠化機制,形成底流濃度調控技術手段,為改善超細尾礦深錐濃密效果提供基礎支撐。
作為中國膏體充填採礦研究的領先者,創建了北京科技大學膏體充填技術研究中心,於2013年11月主辦了首屆中國膏體充填採礦國際學術研討會,與來自中國、德國、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的近400專家學者探討了全尾砂絮凝濃密技術、膏體攪拌製備技術、膏體充填新材料與化學新產品、膏體充填關鍵裝備研究等議題,促進了中國採礦技術的發展。
散體動力學領域
率先進行了散體振動直剪試驗,建立了散體動態剪下的微分模型,探明了散體動抗剪強度機理,揭示了散體孔隙比、含水量、振動速度等因素對散體動抗剪強度的影響規律;解決了散體動力特性測試的技術難題。研究了波在彈性和粘彈性散體介質及流動場中的傳播規律,第一次從理論上闡述了散體介質中振動能的耗散規律與振動助流的機制。成功地將分形幾何學引入散體動力學的研究,探明了散體堆得自組織行為和散體動力液化的自組織臨界性機理。
地下金屬礦連續開採領域
系統地闡述了“地下金屬礦連續開採”的基本涵義,提出了連續開採四個層次的觀念,闡明了礦房連續回採、礦體連續回採、礦石連續運輸、全礦連續開採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由此組成的多種連續開採複合模式的互動機制。創立了地下礦硬岩無間柱連續採礦新方法。建立了連續開採工藝系統工作模型。發展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振動連續作業機組。提出了採用雙電機同向同步激振取代機械齒輪箱式激振的設計思路,變革了激振方式,最佳化了振動出礦機的振型,研製成功了複合型金屬橡膠彈性系統的新型振動出礦、運礦設備。

科研項目

  1. 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畫課題,“複雜破碎金礦高效開採工藝技術”,項目負責人;
  2. 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畫課題,“複雜地下金屬礦二步開採與回收技術”,課題負責人
  3. 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畫課題,“複雜富水礦床開採關鍵技術開發與研究”,課題負責人;
  4. 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銅坑礦92號礦體頂板岩層液壓誘導崩落技術研究”,課題負責人;
  5. 國家973計畫課題,“微生物浸出體系多因素強關聯”,課題負責人;
  6.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散體多相介質中多級滲流傳質的動力學研究”,項目負責人;
  7. 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畫資助,“複雜難採礦床高效開採理論與技術”,項目負責人;
  8.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資助項目,“多相多場條件下浸礦體系回響機制及其過程調控”,項目負責人;
  9.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堆浸體系中孔隙演化對滲流特性的影響機制”,項目負責人;
  10.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應力波作用下溶浸液在散體介質中的流動機理”,項目負責人;
  1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於散體媒介彈性波傳播及作用機理”,項目負責人;
  1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項目,“硫化礦生物提取的基礎研究”,主要完成人;
  13. 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項目,“高濕度細粒散體振動助流規律及效應研究”,項目負責人;
  14. 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項目,“覆蓋層下富水細粒礦岩散體流動規律研究”,項目負責人;
  15. 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項目,“鹼性體系細菌浸銅基礎研究”,項目負責人;
  16. 雲南省科技創新強省計畫課題,“高含泥高耗酸氧化礦強化浸出技術研究”,項目負責人。

科研獲獎

  1.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複雜破碎條件下露天-地下聯合開採關鍵技術研究, 2010年.
  2.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散體動力學套用技術研究, 2005年.
  3.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硬岩無間柱連續採礦工藝技術研究, 2001年.
  4.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高應力特大型鎳礦床連續開採綜合技術,2012年.
  5. 溶浸採礦基礎研究與套用,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011年.
  6. 散體動力學理論及其套用,湖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003年.
  7. 錦豐金礦破碎複雜條件下露天-地下聯合開採綜合技術研究,中國黃金協會科學技術獎特等獎,2010年.
  8. 硬岩無間柱連續採礦技術研究,中國高校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000年.
  9. 深井緩傾斜薄礦脈礦體開採綜合技術及裝備研究,中國黃金協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002年.
  10. 基於散體媒介的動力行為及分形研究,中國高校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004年.
  11. 複雜空區條件下岩石力學與地壓監控技術研究,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009年.
  12. 深井富水礦床全尾膏體自流充填無廢開採綜合技術,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011年.
  13. 緩傾斜中厚礦體採礦方法與設備研究,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001年.

代表性著作

  1. 吳愛祥, 礦業工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 吳愛祥, 孫業志, 劉湘平. 散體動力學理論及其套用, 冶金工業出版社, 2002.
  3. Aixiang Wu, Yezhi Sun. Granular Dynamic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s, Metallurgical Industry Press and Springer,2007.
  4. 王春來,吳愛祥, 劉曉輝. 深井開採岩爆災害微震監測預警及控制技術, 冶金工業出版社, 2013.

代表性論文

  1. Wu Ai-xiang, Liu Jin-zhi, Yin Sheng-hua,et al. Analysis of coupled flow-reaction with heat transfer in heap bioleaching processes,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English Edition), 2010, 31(11): 1-8.
  2. Aixiang Wu, Shenghua Yin, Hongjiang Wang, et al. Technological assessment of a mining-waste dump at the Dexing Copper Mine, China, for possible conversion to an in-situ bioleaching operatio, Bioresource Technology,2009, 100(6): 1931-1936.
  3. Aixiang Wu, Shenghua Yin, Wenqing Qin, et al. The effect of preferential flow on extraction and surface morphology of copper sulphides during heap leaching. Hydrometallurgy, 2009, 95 (1-2): 76~81.
  4. WU Ai-xiang, YANG Bao-hua, ZHOU Xu. Fractal analysis of granular ore media based on computed tomography image processing,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2008, 18(8): 1523-1528.
  5. Wu Aixiang, Yin Shenghua, Yang Baohua, et al. Study on preferential flow in dump leaching of low-grade ores, Hydrometallurgy, 2007, 87(1): 124-132.
  6. WU Ai-xiang, LIU Jin-zhi, TANG Ling-yan. Simulation of coupled flowing-reaction-deformation with mass transfer in heap leaching process,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2007, 28(3): 327-335.
  7. Ai-xiang Wu, Bao-hua Yang, Yong Xi, et al. Pore structure of ore granular media by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image process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7, 14(2): 220-225.
  8. YANG Bao-hua,WU Ai-xiang, YIN Sheng-hua. Simulation of pore scale fluid flow of granular ore media in heap leaching based on realistic model[J].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11, 18(3): 848-853.
  9. Yin Shenghua,Wu Aixiang, Liu Jinzhi, Huang Mingqing, Wang Hongjiang.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pyrite bio-leaching as a way to control spontaneous combustion[J].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2011, 21(4): 513-517.
  10. Yin Shenghua,Wu Aixiang, Wang Shaoyong, Ai Chunming.Effects of bioleaching on the mechan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waste rock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2012, 19(1): 1-8.
  11. Yin Shenghua,Wu Aixiang, Hu Kaijian, Yong Wang, Yankai Zhang. The effect of solid components on rheolog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emented paste backfill. Minerals Engineering, 2012, 35: 61-66.
  12. Aixiang Wu, Mingqing Huang, Yiming Wang, Kaijian Hu, Shenghua Yin, Hongjiang Wang. Pyrite desulfurization under variable initial pH conditions using extreme thermophilic bacteria [J]. Journal of Pure and Applied Microbiology, 2013, 7:517-523.
  13. Jiao Huazhe,Wu Aixiang, Wang Hongjiang, Zhong Shuiping, Ruan Renman, Yin Shenghua. The solids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in the deep cone thickener: A pilot scale test. Korean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2013, 30(2): 262-268.
  14. 吳愛祥,李莉,王貽明,等. 快慢凝預應力樹脂錨桿與圍岩相互作用的力學特徵[J]. 北京科技大學學報2012, 34(4): 363-367.
  15. 吳愛祥,武力聰,劉曉輝,等. 礦山微地震活動時空分布[J]. 北京科技大學學報2012, 34(6): 609-613.
  16. 吳愛祥,武力聰,劉曉輝,等. 無底柱分段崩落法結構參數研究[J]. 中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2, 43(5): 1845-1850.
  17. 吳愛祥,焦華喆,王洪江,楊盛凱,姚高輝,劉曉輝. 深錐濃密機攪拌刮泥耙扭矩力學模型[J]. 中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2, 43(4): 1469-1474.
  18. 吳愛祥, 艾純明, 王貽明, 李希雯. 表面活性劑強化銅礦石浸出[J]. 北京科技大學學報, 2013, 35(6): 709-713.
  19. 吳愛祥, 李希雯, 尹升華, 艾純明. 礦堆非飽和滲流中的界面作用[J]. 北京科技大學學報, 2013, 35(7): 844-849.
  20. Xiu-xiu Miao,Ai-xiang Wu, Bao-hua Yang. Unsaturated flow and solute transport in a porous column using spherical ore particl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2014, 21(2), 113-121.
  21. 吳愛祥,劉曉輝,王洪江,焦華喆,李輝,劉斯忠.考慮時變性的全尾膏體管輸阻力計算 [J]. 中國礦業大學學報, 2013, 42(5): 737-740.
  22. 吳愛祥, 孫偉, 王洪江, 韓斌, 周喻, 彭乃兵. 塌陷區全尾砂-廢石混合處置體抗剪強度特性試驗研究[J]. 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 2013, 32(5): 917-925.
  23. 吳愛祥, 焦華喆, 王洪江, 李輝, 儀海豹, 劉曉輝, 劉斯忠. 膏體尾礦屈服應力檢測及其最佳化[J]. 中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3, 44(8): 3370-3376.

授權專利

  1. 一種機械化安裝樹脂錨桿的方法,發明專利,ZL200910235545.X
  2. 一種細菌浸出治理硫化礦石自燃的方法,發明專利,ZL200610144116.8
  3. 排土場管注浸出法,發明專利,ZL200510032424.7
  4. 尾礦管道浸出工藝,發明專利,ZL200510032428.5
  5. 波形底柱分段空場採礦法,發明專利,ZL98112772.X
  6. 一種槽浸工藝中的布液方法,發明專利,ZL201010188602
  7. 一種高含泥氧化礦分類築堆方法,發明專利,ZL200910093015.6
  8. 一種水力構築礦堆的方法,發明專利,ZL200910086184.7
  9. 一種適用於固定樹脂錨固藥卷的樹脂帽,發明專利,ZL200910235544.5
  10. 一種充填體支護的方法,發明專利,ZL201010131828.2
  11. 一種浸礦用菌種快速培育裝置,實用新型專利,ZL200820079487.7
  12. 雙電機同向同步振動出礦機,實用新型專利,ZL03202723.0
  13. 一種多功能自動控制柱浸試驗裝置,實用新型專利,ZL201110096274.1
  14. 崩落採礦法,發明專利,ZL90105539.5
  15. 一種高含泥氧化礦分級浸出方法,發明專利,ZL201010188598.3
  16. 料倉用多錐體振動活化助流裝置,發明專利,ZL95237177.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