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德星

吳德星

男,漢族,1952年5月生,山東無棣人。1971年進入原山東海洋學院(中國海洋大學前身)學習,1974年大學畢業並留校擔任教師,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3年獲海洋氣象專業碩士學位。1992年獲物理海洋理學博士學位。曾任青島海洋大學國家教委物理海洋開放實驗室副主任,海洋環境學院物理海洋研究所副所長,海洋環境學院常務副院長,科研處處長。1998年9月至1999年9月,任青島海洋大學副校長;1999年9月,任青島海洋大學(現為中國海洋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2005年7月起任中國海洋大學黨委常委、校長。7月4日,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杜占元在中國海洋大學宣布了學校黨政主要負責同志的任免決定,於志剛擔任中國海洋大學校長;免去於志剛的中國海洋大學黨委書記職務,因年齡原因,免去吳德星的中國海洋大學校長職務。教育部有關司局、山東省委有關方面負責同志出席宣布大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德星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山東無棣
  • 出生日期:1952年5月
  • 職業:校長
  • 畢業院校:原山東海洋學院
簡介,工作簡歷,社會兼職,研究成果,獻言獻策,四點建議,智慧財產權,技術轉移,巨觀思維,前瞻意識,辦出特色,戰略管理,

簡介

吳德星:男,漢族,山東無棣人。1971年進入原山東海洋學院(中國海洋大學前身)學習,1974年大學畢業並留校擔任教師,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3年獲海洋氣象專業碩士學位。1986年8月至1992年1月在華盛頓大學博士研究生研修,1992年獲物理海洋理學博士學位。1995年被評為教授,1996年被評為博士生導師。曾任青島海洋大學國家教委物理海洋開放實驗室副主任,海洋環境學院物理海洋研究所副所長,海洋環境學院常務副院長,研究生教育中心副主任兼學科建設與學科管理辦公室主任,科研處處長。1998年9月至1999年9月,任青島海洋大學副校長;1999年9月至2005年7月,任青島海洋大學(現為中國海洋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2005年7月起任中國海洋大學黨委常委、校長。

工作簡歷

1971年-1974年,原山東海洋學院,學習1974年-1980年,原山東海洋學院,海洋氣象專業教師
吳德星吳德星
1983年-1986年,原山東海洋學院,教師
1985年評定為山東海洋學院,講師
1986年-1992年,美國華盛頓大學海洋系學習
1992年,獲青島海洋大學物理海洋學博士學位
1992年-1995年,青島海洋大學,副教授
1995年,青島海洋大學,教授
1994年9月-1995年5月,任物理海洋國家教委開放實驗室副主任
1995年5月-1996年2月,任物理海洋研究所副所長
1996年2月-1997年4月,任海洋環境學院常務副院長
1997年4月-1997年10月,任研究生教育中心副主任
1997年10月-1998年9月,任科研處處長
1998年9月-2005年7月任副校長
2005年7月6日擔任中國海洋大學校長。
2012年2月16日增補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屆山東省委員會委員。
2012年2月23日增補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屆山東省委員會常務委員。

社會兼職

教育部高等學校地球科學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海洋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主任委員,第五屆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 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第九、十屆地球科學部專家評審組成員,中國海洋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海洋湖沼學會理事,國際海科委中國海洋研究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和《科學通報》等5個學術期刊的編委或特邀編輯。
吳德星吳德星
研究方向:
海洋環流動力學,近海環境質量預測機理與方法,數據同化 與融合技術。
研究成果:
主持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和課題,國家863計畫海洋領域課題,國家科技攻關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際合作項目、省部級重點項目等共20餘項。基於對赤道深層射流的研究,提出了不同密度水體的運輸或形成所產生的局部性浮力振盪激發的波動以及關聯的能量輻射和赤道波沿赤道的局部性能量輻聚是形成赤道射流的主要機制的觀點。基於洋底渦旋的研究,提出洋底渦旋應遵從鋒面地轉動力學,且以不同 效應的重要程度,洋底渦旋的變化和遷移規律遵從5種相應的次鋒面地轉動力學的觀點。基於熱帶海區波動研究,建立了熱帶海區波致環流動力學和波致物質輸運理 論框架。基於對熱帶海區觀測資料與模式研究,提出熱帶海區混沌混合和輸運是熱帶海區物質與能量混合與輸運中非可忽略分量的觀點。提出了以有效位能變化研究熱帶太平洋上層海洋熱力與動力現象年代際變化成因。研究的途徑,提出了以能量級聯為主線研究渤黃東海海洋物理環境演變及其環境效應的學術思路。並以首席科 學家的身份適時組織承擔國家“973”計畫“中國東部陸架邊緣海海洋物理環境演變及其環境效應”項目。主持完成了《渤海碧海行動計畫》環境專項調查,主持 編寫了《渤海碧海行動計畫》編制大綱。
吳德星吳德星

研究成果

基於對赤道深層射流的研究,提出了不同密度水體的運輸或形成所產生的局部性浮力振盪激發的波動以及關聯的能量輻射和赤道波沿赤道的局部性能量輻聚是形成赤道射流的主要機制的觀點。基於洋底渦旋的研究,提出洋底渦旋應遵從鋒面地轉動力學,且以不同效應的重要程度,建立了熱帶海區波致環流動力學和波致物質輸運理論框架。
吳德星吳德星
主持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和課題,國家863計畫海洋領域課題,國家科技攻關課題,以首席科學家的身份適時組織承擔國家“973”計畫“中國東部陸架邊緣海海洋物理環境演變及其環境效應”項目。主持完成了《渤海碧海行動計畫》環境專項調查,主持編寫了《渤海碧海行動計畫》編制大綱,指導完成了三省一市(山東、河北遼寧天津市)《渤海碧海行動計畫》的編制工作;參與主持(副組長)編寫完成了《渤海碧海行動計畫》,該計畫已經國務院批准實施。自1992年以來,已發表論文90餘篇,獲中國高校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其他科技成果獎多項。

獻言獻策

四點建議

國人大山東代表團討論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吳德星就發揮海洋教育科技優勢,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提出四點建議:一是基於國情,海洋產業發展急需以國家行為培育真正的高新技術產業;二是加大海洋高新技術自主創新產品政府採購力度;三是加強中國運用智慧財產權制度能力建設;四是加快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發揮高校海洋教育科技優勢,大力發展海洋經濟
吳德星吳德星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推進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把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重點建設一批國家實驗室、國家工程中心,加強科技基礎能力建設作為重要工作內容。吳德星建議國家在研發資金投向上給予傾斜,在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重點建設一批國家實驗室、國家工程中心和科技基礎能力建設等方面給予海洋領域更多的支持。
就加大海洋高新技術自主創新產品政府採購力度方面,吳德星談到,海洋高新技術自主創新產品技術含量高,但市場競爭力尚需培育。市場競爭力的培育主要靠市場,在市場競爭環境不完善的條件下,加大政府採購和一定程度國撥經費的強制購置政策是非常必要的。

智慧財產權

2004年6月溫家寶總理在山東考察時明確提出“世界未來的競爭就是智慧財產權的競爭”,並在本屆政府工作報告中將實施智慧財產權戰略列為2008年主要任務中的一項內容。吳德星認為,發展中國海洋經濟的根本性戰略措施是加強中國運用智慧財產權制度能力建設。就中國企業同跨國公司的專利技術競爭而言,中國基礎性、原創性發明專利還很缺乏,海洋經濟的發展應該將基礎性、原創性發明專利的智慧財產權戰略作為重要的保障措施。因此,吳德星建議政府加強中國運用智慧財產權制度能力建設。

技術轉移

吳德星在發言中還著重就加快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發揮高校海洋教育科技優勢,大力發展海洋經濟談了自己的看法。長期以來,技術轉移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中的薄弱環節。因此,以建設產學研戰略聯盟為載體,體現要素互補優勢,最佳化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過程中上中下游三階段的利益配置,突出高校技術源頭的作用和企業的規模化能力,真正形成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大學和科研院所為源頭、技術轉移服務為紐帶、產學研相結合的新型技術轉移體系,才是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的主要途徑。因此,吳德星建議國家加快推進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

巨觀思維

經濟社會的狀況是教育賴以生存與發展的生態環境。世界高水平大學都有其自身發展的“基點”。這些“基點”就是學校在制定實施發展戰略和規劃時所處的“生態環境”。立足於21世紀,就世界範圍而言,有三大力量影響高等教育的發展:知識爆炸、技術革命和全球化的市場。特別是知識經濟的出現,使得一個國家的財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國民的智力強弱、讀寫能力、創造力和設計創新能力所決定,而自然資源和生產能力所占的比例已經變小。對於中國教育來講,除上述因素之外,還要受到國情的影響。其一,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開發中國家,農村人口占70%以上,是人力資源大國,還不是人力資源強國。其二,中國是一個發展極不平衡的國家,地域差異非常之大。其三,中國加入了世貿組織,改革開放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其四,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新要求,強調“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列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核心。這就是中國教育生存和發展的國內外生態環境教育必須與這種生態環境相適應。因此,在指導學校科學發展時,必須用巨觀思維、國際視野,把學校放在大的巨觀背景中進行分析、考察,著重解決好學校的定位、發展目標、發展舉措等問題。

前瞻意識

高等教育的發展必須與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相適應。這種發展,不僅是數量的增加、規模的擴大,更重要的是職能的擴展、模式的轉變和質量的提高。社會發展的速度是不斷加快的,而培養人才和科學研究的周期都較長,這都是教育的特點。上述兩個相互關聯的因素決定了制定發展戰略和規劃時,必須具有前瞻意識,不僅要看到“今天”,還要看到“明天”、“後天”,洞察和把握經濟、科技社會發展的趨勢。可以說,戰略思想和相應的戰略規劃,能否與發展趨勢相適應,是決定學校發展成敗、興衰的關鍵。

辦出特色

促使上述一流大學騰飛的戰略思想與規劃,在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史上都是開創性的,無不具有鮮明的特色。世紀之交,美國《外交政策》曾發表一篇題為“給新時代定名”的文章。文章說21世紀應該叫“與眾不同”的時代,並且指出“與眾不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所謂“與眾不同”就是要有自己的特色,這種“特色”彰顯的就是質量和水平。大學辦學特色不僅僅是生存需要,更是競爭與發展的需要,是大學進一步發展的競爭性戰略。高校要辦出特色,既要反對“盲目多元化”,也要防止“單打一”,應借鑑企業的“焦點法則”,將80%的精力投入到20%的事情上,讓這20%的事情產出80%的效益。好的大學中並不存在簡單劃一的模式,但是,好的大學也有廣泛的共同特徵。其中,最根本的是一所高質量的大學必定有一個明確的辦學目標,它要在眾多的要求下作出選擇,並確定哪些是學校應當考慮的重點。要辦出特色,首先要清楚什麼是特色。一般認為,大學的辦學特色是指一所大學在發展歷程中形成的比較持久、穩定的發展方式和被社會公認的、獨特的、優良的辦學特徵。學校的海洋科學和水產科學是學科特色,校訓是文化和精神特色,總體發展策略和學科發展思路是發展的特色,特色立校、科學發展、創新體系、樹人立新、謀海濟國,為建設海洋強國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和做出更大科技貢獻是特色辦學之路。

戰略管理

戰略管理是圍繞戰略制定、戰略實施和戰略評估三個階段所開展的管理活動,是保證戰略規劃順利執行的過程和採取的行動。世界著名大學的成功經驗,不僅在於有一個正確的戰略思想和戰略規劃指導學校發展,而且在於強有力的戰略管理有效確保了戰略思想的落實,確保了戰略規劃的執行和目標的實現。也是基於上面的認識和不懈的探索,在世紀之交中國高等教育大調整大改革的形勢下,中國海洋大學審時度勢,搶抓機遇,率先提出了建設高水平特色大學的戰略構想,首批躋身國家“985工程”重點建設行列。新世紀伊始,學校進一步思考“建設一個什麼樣的海大”和“怎么建設這樣的海大”兩個根本性問題,研究制定了學校發展戰略規劃、學科與師資隊伍建設規劃、校園建設規劃,明確了“兩步走”的發展戰略,並在“十一五”事業發展規劃中闡述了實現“第一步”目標,即高水平特色大學目標的具體過程和要求。事實證明,建設高水平特色大學和世界知名、特色顯著的綜合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學的戰略構想,切合學校的實際,符合國家和海洋事業對學校的要求,更有利於學校的科學發展。在堅定不移向前推進的過程中,要更加關注戰略的可操作性,關注戰略的執行即實施,關注有效的控制和評估,關注學校與周圍環境的關係,更加注重創新和變革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