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宮詞(毛先舒詩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吳宮詞》是明末清初詩人毛先舒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詠西施,是以吳王醉後為背景來寫的,前兩句寫歡宴過後夜月淒迷,照在西施身旁沉醉如泥的吳王身上的情景;後兩句寫西施到雖深受吳王寵愛之恩,但她更明白越國對自己更有“深恩”,所以只能辜負吳王。全詩辭意俱新,構思新穎。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吳宮詞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毛先舒
  • 作品出處:《全清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吳宮詞1
蘇台月冷夜烏棲2,飲罷吳王醉似泥。
別有深恩酬不得3,向君歌舞背君啼4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吳宮:指春秋吳國王宮。
2.蘇台:即姑蘇台,吳王闔閭始建,吳王夫差增築,故址在今江蘇蘇州姑蘇山上。《述異記》:“台橫廣五里,三年乃成。”傳說台上有春宵宮,夫差在此宮中與妃徹夜飲酒作樂。烏棲:出自李白《烏棲曲》,詩有“姑蘇台上烏棲時,吳王宮裡醉西施”句。
3.別有深恩:指西施為越復仇。別有,另有。酬不得:無法酬報。
4.向君:面對著君王。

白話譯文

月照著蘇台夜烏已棲定,酒宴後吳王醉得人事不省。
對故國的恩情尚未報答,在君王面前歌舞背後卻暗自傷情。

創作背景

此詩乃作者詠西施而作,具體創作時間不詳,應為入清後。《吳越春秋》《越絕書》等有載,范蠡輔佐越王勾踐報吳國之仇,以薴蘿山美女西施獻與昊王夫差。夫差寵幸西施,荒於國政,越王勾踐得乘隙滅昊。吳亡之後,范蠡攜西施泛五湖而去。約清初年間,作為明朝遺民毛先舒過吳王宮而念其事,有此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吳宮詞》的開篇,稍稍更易李白《烏棲曲》詩句而別出新意。李詩寫吳王夫差寵西施,陶醉於醇酒婦人之中,終致國破身亡,意在諷唐玄宗寵楊妃事,重點寫吳王。毛詩的主人公是西施,寫西施報吳振越的內心矛盾。作意不同,起筆的色彩氛圍便大異其趣。讀李詩前兩句,仿佛見姑蘇台中,暮色漸起,燈紅酒熱,一派溫柔綺靡。毛詩用了“月冷”二字,便覺得歡宴已過,絲竹沉寂,唯有夜月淒迷,照在西施身旁沉醉如泥的吳王身上。這樣的環境氣氛,醞釀出西施許多心事。如此起筆,便為後兩句詩的主旋律的出現敷上了遙夜岑岑、幽思悄悄的神秘色彩,給主人公紛繁雜沓的心理活動作好了鋪墊古人論詩,有“襲辭”“襲意”之說。毛先舒如此開篇,與李詩辭同而氣象不同。後面兩句,更是辭意俱新,閃現出嶄新的思想光輝。
西施自越入吳,是奉有越國的特殊使命的越人想用西施的美艷柔媚,迷惑夫差,隳其心志,亂其朝政。西施對這一特殊使命,起初她是樂於接受的。但一旦到了吳國,夫差對她百般愛幸,居姑蘇之台,擅專房之寵,還為她建“館娃宮”,作“響臊廊”,修“消夏灣”給她避暑,築“魚城”“鴨城”以滿足她的口腹之好。幾年的朝夕相處,愛不衰,西施感到吳王對於她的情意已超乎一般的淫樂之上,對此她不能毫不動心。眼前看著這位被她迷惑、愚弄得一醉如泥的吳王,她不能不感到幾分憐惜,幾分內疚。何況,當年越國破吳,殺傷吳王闔閭致死;現在夫差報父仇,破越國,卻並未誅殺越王勾踐。雖羈辱於石室,最終還是釋放他回到越國。這位吳王夫差的為人,在愚昧荒淫中究竟還有幾分寬厚。在這月冷烏棲的晚上,西施想到自己既不能負越國的重命,又難忘吳王的深恩她的內心是十分矛盾痛苦的,因此,宴中“向君歌舞”,宴後則不能不“背君啼”。
西施身不由己地捲入了當時的政治鬥爭和諸侯矛盾之中,作了犧牲。唐人詠西施的詩不少,千百年來,人們把西施看作一件報仇復國的秘密武器,忘記了她是有血有肉、有豐富感情的女人。到清代,是毛先舒的此詩,最先把西施當作普通、善良的少女來看待,承認她有被人愛也能愛人的權利,理解她承受的理性與感情矛盾衝突的痛苦;懂得愛火可以融化仇恨。又過了將近一百年,袁枚寫的《西施》承此一意而手法上更創新意:“妾自承恩人報怨,捧心常覺不分明。”袁枚用“西子捧心”這一形象寫西施的矛盾痛苦,比毛先舒“向君歌舞背君啼”更切合西施的典型形象。但這種識見畢竟比毛先舒晚了一百年。是毛先舒,最先承認了這個少女的感情權利,宣告了人性的萌動與覺醒。這就是前面說的“辭意俱新”。

名家點評

清代詩人王士禛《漁洋詩話》:“余喜毛稚黃西施絕句雲,‘別有深恩酬不得,對君歌舞背君啼’,此意未經前人道過。”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呂樹坤:這是一首懷古詩。吳王寵西施而亡國是歷史上一個著名的事件,歷來詠其事的詩人並不少,各有不同的選材角度這首詩以吳王醉後為背景,寫西施的報越之情,以她的啼為中心點,前承吳王的醉,而且似,以見其勸酒之深。後殿以背君啼為特寫鏡頭,以見其眷懷祖國之情。一向一背,兩情不同的心則一,而用一個“啼”字全都表現出來了。(《清詩三百首譯析》)
莆田學院文化與傳播學院教授張憲章:詠古以抒懷,是中國古代詩歌的傳統。作為創作主體的詩人,他們不同的經歷、處境、感情、氣質,決定了他們對同一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往往有不同的視角、不同的衡量尺度、不同的褒貶和愛懵。本詩作者生於明末亂世,不無亡國之痛;又在清初度過了大半生,自然也感受到了康熙時代的繁榮和強盛。他對西施矛盾心理的認識和刻畫,也許正是自己複雜心態的反映吧!(《歷代絕句精華鑑賞辭典》)

作者簡介

毛先舒(1620—1688年),字稚黃。一名暌,字馳黃,錢塘(今浙江杭州市)人。明末秀才。入清後,絕意仕進,是“西泠十子”之一。詩兼學唐宋。有《思古堂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