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安久

吳安久,遼寧省瓦房店市老虎屯鎮虎頭村人。育種專家。他與妻子南玉玲一共培育出23個新品種玉米,還有2個與他人合作培育出來的,其中有14個玉米雜交種通過審定。有大連“袁隆平” 中國“玉米王”之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安久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瓦房店市老虎屯鎮虎頭村
  • 職業:農業技術員
  • 畢業院校:旅大農校
  • 主要成就:培育出23個新品種玉米
  • 代表作品:高產玉米“旅豐1號”、“182”“航天四號”
簡介,事跡,

簡介

吳安久,男、漢族。1962年,從旅大農校中專畢業。在大隊當農業技術員。1970年,培育出了第一個高產玉米種子“旅豐1號”,畝產達600公斤,是其它品種的3倍。1972年,他又與妻子南玉玲一道培育出了高產品種“182”。此後,一共培育出23個新品種玉米,其中有14個玉米雜交種通過審定。夫妻倆的事跡載入了中國玉米史。

事跡

中國“玉米王”
吳安久的家在瓦房店市老虎屯鎮虎頭村,一個普普通通的農家院,與街坊四鄰沒有什麼區別。記者9月6日去他家拜訪的時候,正趕上他不在家。“在地里育種呢。”吳安久的老伴南玉玲也是位育種專家,但看上去就像一位鄰家大嬸,親切而熱情。在南玉玲的帶領下,記者來到離她家不遠的育種基地。玉米熟了,吳安久正穿著白大褂,給玉米種子編號裝袋。“今年種了2000多個系,雜交種子有500多個系。我要在有生之年,再選出一兩個好種子。”
1962年,吳安久從旅大農校中專畢業,分配到了一家奶牛場,但他沒有去,“學育種的咋能去擠牛奶呢”,這是他當時的想法。農場當然不能讓他這個那時候還比較稀罕的中專生去擠牛奶,但倔強的吳安久還是選擇了回家。他回到了虎頭村,在大隊當上了農業技術員。
剛開始,吳安久對土豆、地瓜育種挺感興趣,他伯父勸他:“你還是搞玉米吧,現在最重要的是解決吃飯問題。”當時正值“三年自然災害”恢復時期,看到鄉親們年年吃“探頭糧”,每人每天還分不到0.5公斤糧,吳安久決定“轉向”,搞玉米育種,培育出高產玉米,解決鄉親們的吃飯問題。
1970年,吳安久培育出了他的第一個高產玉米種子“旅豐1號”,從此,夫妻倆一發不可收,一共培育出23個新品種玉米,還有2個與他人合作培育出來的,1999年10月,經遼寧省智慧財產權事務所評估,吳安久的“旅豐1號”等7個玉米種子專有技術的無形市場價值為3.15億元。據不完全統計,截至1991年,吳安久選育的玉米新品種使中國農民增收250億公斤玉米,經濟效益達150多億元,社會效益更無法估量。
一生與玉米為伴
70歲種了80年地
吳安久今年70歲了,他笑稱自己活了70年種了80年地。這話乍聽起來挺玄,但經他一解釋,還真是那么回事。選育一個玉米新品種,最短的周期是6年。如果一年可以種兩茬玉米,這個周期就可以縮短為3年。為了縮短育種周期,吳安久一直選擇海南三亞。
從1970年開始,他每年冬天都要去海南種玉米,截至去年,一晃就是36年,秋一茬冬一茬就等於72年,再加上1962年到1969年的8年,正好是80年。在海南這36年,有34個春節他和妻子都是在那裡過的。育種離不開,想家也沒有辦法。有一年,南玉玲實在放心不下孩子,就趕在大年三十回到家。一進屋,看到三個孩子圍著一盆粥在那兒喝,她當時就流了淚。第二天,南玉玲把家裡的一頭100多斤的小豬殺了,給孩子們做了一桌子好吃的。孩子們樂壞了,直喊:“媽媽回來了,過年了!”
凡事愛研究琢磨
捉鱉也是門學問
虎頭村依山臨水,復州河從村邊蜿蜒而過,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河裡魚鱉、蝦、蟹時有出沒。那個時候的吳安久不但在育種上是專家,在捉鱉方面也是遠近聞名的高手。吳家祖籍黑龍江,世代以漁獵為生,捕魚摸蝦還有祖傳“秘笈”。到吳安久的爺爺輩,吳家已經開始以種地為生,但捕魚摸蝦本事多多少少還是傳下來一些。吳安久小時候很淘氣,上樹潛水都有一套,他爺爺很喜歡他,就把捉鱉的“秘笈”傳給了他。
鱉俗稱甲魚,營養價值很高,但想捉到鱉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他的爺爺告訴吳安久,鱉一般都藏在什麼地方,怎樣才能捉到。他嘗試了幾次,效果還可以。可怎樣才能捉到更多的鱉呢?吳安久動起了腦筋,他找來一根繩子,把捉來的鱉拴上,放到水裡,夜裡打著手電觀察,看它往哪兒爬,窩兒在哪兒。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吳安久終於摸清了鱉的生活規律,從此他成了遠近聞名的捉鱉高手。只要他往河邊一站,眼睛掃兩圈,就知道有沒有鱉,它藏在哪兒。然後他下到水裡,三下兩下就手到擒來。吳安久說,萬事皆有規律,只要你掌握了規律,按著規律去做,天下就沒有什麼難事。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有一次,南玉玲患病住院,花了80多元錢,而吳安久兜里只有30多元錢。他跟大夫說,你等著,我回家取錢。下了車,回到家,他直奔河邊,一會兒工夫就捉了一面袋子鱉,拿到集市上賣了60多元錢,不但把醫藥費交上了,來回的車費都賺回來了。
“鬼門關”前走一遭
可能跟他的工作有關係,吳安久愛喝酒,據說有3斤白酒的量。海南天熱,他有時就拎著幾瓶啤酒到地里去幹活,當飲料喝。酒能助興,也很害人。2004年,他倒下了,就是因為酒。
2004年4月份,吳安久從海南育種回來,一路上拜訪了幾位老朋友。老友見面,自然是把酒言歡,一醉方休。回到大連,親戚朋友接風洗塵,少不了要喝兩盅。結果回到家的第二天,吳安久就病了,頭疼欲裂。村裡有個赤腳醫生,挺有經驗,馬上診斷出他是腦出血,打了兩針止血針,又點了一瓶甘露醇,隨後把他送往瓦房店市醫院。經檢查,老吳患的是非常嚴重的腦出血,有3個出血點,頸椎裡面都是血,醫生讓家屬準備後事。
南玉玲不信這個邪,非要拉丈夫到大連市內的醫院治。來到大連醫科大學附屬一院,吳安久在ICU病房裡躺了六天六夜,奇蹟般地挺過來了。北京的專家後來聽說這件事都連連稱奇,因為像他這種情況,活過來的希望只有千分之一。
一生淡泊名和利
只為農民育好種
如今,吳安久恢復得很好,根本看不出得過腦出血。“鬼門關”前走過一遭,老吳不但戒了菸酒,心境也更加淡泊了。他說,閻王爺都不要我,說明我活還沒幹完啊,有生之年,我還要再選出一兩個好品種啊!
9月6日,在老虎屯鎮蓮花村一塊玉米地里,吳安久沿著地頭扒開玉米窩,露出顆粒飽滿的玉米穗。他告訴記者:“這是航天一號,一穗的出籽量足有0.5公斤,每畝地種2000株就可實現噸產。要是用其他品種,每畝地種3000株畝產才能達到750公斤左右。”接著,吳安久又領記者看了“航天四號”。“航天四號”的玉米穗子像啤酒瓶子,又粗又長,粗略估算出籽量可達0.6公斤左右。這兩個品種是吳安久與航天部門一起花費5年時間搞出來的玉米良種,增產率可達15%左右。如果推廣開來,可以為農民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