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哥窟佛面塔

吳哥窟佛面塔

高棉的高棉人大約是從公元5世紀起信仰佛教的。作為佛教國家,在古代曾與寮國境內的真臘共主印支霸權,我國稱這一政權為扶南國。首都在現今的吳哥。扶南信奉的是大乘佛教。境內寺廟是為歷代的統治者不斷興修形成起來的。至公元9世紀,吳哥已變成了寺廟林立的佛國中心。現在通稱的吳哥城,實為大吳哥(或叫吳哥通)。城內寺廟中心,則被稱作小吳哥。這裡我們鑑賞的寺廟石窟建築《佛面塔》,就是吳哥城內最著名的巴壤吳哥窟佛塔古蹟的群體景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哥窟佛面塔
  • 類別建築佛塔
  • 年代:公元12世紀
  • 原屬高棉
基本信息,地理位置,

基本信息

【名稱】吳哥窟佛面塔
【類別】建築佛塔
【年代】公元12世紀
【原屬】高棉
【簡介】
吳哥窟佛面塔
12世紀時,吳哥城內發生內亂,寺廟幾度遭到破壞。至12世紀末,由?耶跋摩七世(公元1181~1215年)繼位,始使政局平定下來。由於長年的戰爭,使國王對世事頓感厭倦。他悉心歸佛,擬仿效以前的喬答摩·悉達多太子出家修行的經歷,不惜工本,命各地興佛修廟。吳哥城於1170年撣族叛亂中遭到破壞。?
耶跋摩七世平定叛亂後,撥出金庫儲存,把吳哥城整個面貌修葺一新,並擴建了王城。這座巴壤廟就是在那時擴建而成的。巴壤吳哥窟共由16座相連的佛塔組成。每座石塔上都布滿著雕刻。中央最大的一座鎦金圓塔高約45米,內有4米高的大佛一尊。兩層台基的周圍又有51座石塔。這51座石塔,幾乎每一座石塔的四面都雕鑿著一個巨大的帶微笑的菩薩面形浮雕。佛面呈靜觀神態;嘴角微翹,雙目緊閉。臉容雖慈祥,但由於它十分高大,總給人以一種神秘感。這種寬面厚唇的笑容,被美術史上通稱之為吳哥的微笑。據說當時是按照晢耶跋摩七世本人的笑貌來雕造的。 石塔四邊鑿造佛面,象徵佛陀注視四方八界,給人間送去慈愛與威嚴。我們從圖片有限的一角望去,覺得這座寺廟與石塔本身組成了一座石頭城。在兩層平台的欄板上也布滿了浮雕,題材一般都為現實生活。據學者們考察,這些佛面雕刻,其特徵都為高顴厚唇,有著克美爾人的特徵,且具有很強的世俗氣息。也許這就是古代高棉人利用佛教雕刻把本民族相貌永遠留在石頭上以志銘記的緣故吧。此石窟雕刻屬於公元12世紀。為吳哥第二型(11~12世紀)的藝術風格。

地理位置

吳哥窟位於高棉暹粒市(Siem Reap)北約5.5公里,即北緯13°24′45″,東經103°52′0″。
暹粒-吳哥國際機場(代號:REP)有航班直達曼谷、新加坡、吉隆坡、胡志明市、台北等地。也可搭航班到高棉首都金邊,然後由陸路搭長途汽車或由水路搭快艇到暹粒市。吳哥窟是吳哥古蹟中離暹粒市中心最近的古蹟。在吳哥窟北2公里是吳哥王朝的最後國都大吳哥(Angkor Thom);巴雲寺、空中宮殿、巴肯寺和巴普昂寺都在此城中。吳哥窟西北3公里有巴肯寺,東北4公里有豆蔻寺、茶膠寺等古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