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可畏

吳可畏

筆名吳所畏,青年作曲家、碩士研究生、副教授,是山東樂壇青年一代的領軍人物,師從著名作曲家徐昌俊(天津音樂學院院長)。山東省音樂家協會秘書長。

2004-2009年執教於山東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教授作曲。

2010年工作調動至山東省音樂家協會擔任秘書長,負責全省音樂創作的調度組織。 創作有交響序曲《東夷斷章。衍》、《慶典序曲》、京胡與樂隊《夜深沉》、第二交響組曲《盛世齊魯》、無伴奏合唱組曲《齊魯風情》、鋼琴套曲《印象集》、第一弦樂四重奏《西南版畫印象》、“俏妹”歌曲系列等大量風格體裁各異的作品。曾為中央電視台、山東衛視、齊魯頻道、山東公共新聞頻道、山東綜藝頻道、山東人民廣播電台等多家媒體創作了各種風格的主題音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可畏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80年5月4日
簡介,作品,個人經歷,榮譽,

簡介

中青年藝術家代表、省音協副秘書長、著名作曲家吳可畏在紀念山東省文聯成立60周年大會上作重要發言
吳可畏
2010年初,作為山東大學舜歌合唱團藝術指導,率領山東大學舜歌合唱團作為山東省的唯一代表首度出征CCTV青年歌手大獎賽,憑藉改編自周杰倫的一曲《魔術先生》,闖進決賽,並創造山東代表隊有史以來最好成績,歌曲的原唱歌手周杰倫也對這首合唱作品讚不絕口。
吳可畏
2010年十月份,作為山東大學舜歌合唱團藝術指導,率領山東大學舜歌合唱團作為山東省代表團之一,來到了位於長江之濱的重慶,攜吳可畏老師改編的兩首作品《誰不說俺家鄉好》、《相親相愛》參加由文化部和教育部主辦的首屆“中華紅歌會”閉幕式晚會上,舜歌合唱團受組委會之邀代表山東省參加並演唱了《誰不說俺家鄉好》
吳可畏
2013年6月21日至23日,第六屆海峽兩岸合唱節合唱比賽在台灣新竹舉辦,由中國文聯選派的山東大學藝術學院合唱團代表山東省赴台參賽並榮獲金獎第一名。山東大學藝術學院合唱團在指揮吳可畏的帶領下,憑藉豐富的舞台經驗和踏實的心理素質,出色的完成了《窮苦人的避難所》、《傑里科貓之歌(吳可畏改編)》、《幽默的喧囂》和《迷迭香與流浪詩人(吳可畏改編)》四部作品,演出風格跨越了聖經、音樂劇選段、歌劇選段和改編創作流行音樂作品。
吳可畏
吳可畏

作品

2007年,為廣播劇《月照天山》作曲,獲得中宣部的五個一工程大獎,受到山東省委宣傳部的通報嘉獎。
2009年,為在山東舉辦的第十一屆全運會創作以“沂蒙山小調”為主題的頒獎音樂以及部分開閉幕式音樂,整個頒獎音樂在全運會上響起500多次,引起 巨大社會轟動,數十家媒體進行了專題採訪報導。
2009年,為紀念改革開放30年,受山東省委宣傳部委託創作改編了交響合唱《誰不說俺家鄉好》,在中央電視台一號演播大廳上演,社會反響強烈,此合唱版本被迅速傳唱。
2010年6月,作為指揮及作曲帶領山東大學舜歌合唱團闖入CCTV第十四屆青年歌手大賽合唱組決賽,並獲得優秀獎,創山東省參加此組別的最好成績。
2013年6月,作為指揮及作曲帶領山東大學藝術學院合唱團赴台灣參加中國音樂家協會主辦第六屆海峽兩岸合唱節合唱,獲金獎第一名。

個人經歷

一:給《沂蒙山小調》加進交響味道
從7月中旬到10月28日十一屆全運會結束,具有濃郁山東風味的全運會頒獎音樂在全運會的各個賽場500多次響起,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十一屆全運會頒獎音樂由著名的亞洲愛樂交響樂團演奏,音樂的作曲則是山東樂壇青年一代的佼佼者、29歲的山東師大音樂學院青年作曲教師吳所畏。 11月1日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吳所畏表示,讓著名的《沂蒙山小調》交響起來,是自己創作全運會頒獎音樂的核心。作為山東師大音樂學院的青年作曲教師,吳所畏之前曾經為著名歌唱家李丹陽、雷岩、李海鷗等創作、編配了大量歌曲,出版了多張音樂專輯,並獲得過中國音樂界最高獎文華獎。但今年年初省音樂家協會主席張桂林受全運會組委會委託,將創作全運會頒獎音樂的任務交給他時,吳所畏仍感到受寵若驚,為舉國關注的全運會創作音樂,自然是無比榮耀的事情。
從2月份接受任務到7月14日定稿通過,吳所畏創作的全運會頒獎音樂歷經6次修改。在創作之初,吳所畏的思路一是準備採用純交響樂寫法,以一種宏大輝煌的音樂敘事手法來展現;二是以《沂蒙山小調》為主題音調進行改編創作,最初還將《包愣調》《繡荷包》等山東民歌作為備選,但考慮到《沂蒙山小調》在全國的影響力,還是決定用其作為核心素材。 7月15日,全運會頒獎音樂進京錄製,樂隊為國內知名樂團亞洲愛樂交響樂團,錄音師為國內第一錄音師萬小元。 吳所畏介紹,全運會頒獎音樂錄製時,大型音樂史詩《復興之路》也在同一錄音棚錄製,對方當時是“包棚”錄製,頒獎音樂是插對方的空錄製。錄音一天就完成了,十分順利。錄完之後,萬小元說縮混好得等一周,但7月19日全運會網球比賽時就要使用頒獎音樂了,如果等一周時間肯定來不及。任憑吳所畏等人怎么說,萬小元都說無法抽出時間,無奈之下,吳所畏只好告知對方這是全運會的頒獎音樂(之前由於要保密沒有透露音樂的使用場合)。萬小元得知後,犧牲了自己的休息時間,連夜縮混好,使得音樂按時上交到全運會組委會。 (倪自放) 來源:齊魯晚報
吳可畏
二:全運版《沂蒙山小調》誕生記 讓人聽到山東的根
當山東省音樂家協會主席張桂林將創作全運會頒獎音樂的任務交給吳所畏時,他的“第一感覺是受寵若驚”。 儘管在此之前,29歲的他已經為著名歌唱家李丹陽雷岩、李海鷗等創作編配了大量歌曲,出版了多張音樂專輯,並獲得過中國音樂界最高獎“文華獎”和山東省最高獎泰山文藝獎,但在這樣一個盛會上,創作一段標誌性音樂,既要體現山東特色,又要體現“和諧中國,全民全運”的理念,並不是一件
簡單的事。 “5月份接手這個任務,用了3個月來構思”,吳所畏說其中的過程不是快樂,而是精神與肉體上的痛苦無比,或叫“活著比死了都難受”。剛開始他的音樂思路有兩種:首先是採用純交響樂手法,以宏大敘事的音樂方式來展現一種輝煌,“因為全運會本身體現的就是‘輝煌’二字”;其次便是以山東民歌為核心素材進行改編,尋找一種很實在的齊魯符號,將音樂這種高雅藝術通過全運走進山東人的心靈里。 吳所畏稱,在這個過程中光是選擇樂曲核心素材,就讓他絞盡腦汁想了五天五夜。“齊魯符號很多,當時有好幾個音樂備選方案,比如具有沂蒙山特色的《沂蒙山小調》,比如具有山東其他地方特色的《繡荷包》、《包愣調》、《趕牛山》等。” 第一種思路剛剛一出來,便很快被吳所畏否決掉。“純交響樂的形式不適合展現全運的理念,何況全運會在山東舉辦,必須為這段音樂尋找到一種齊魯符號。”經過再三考慮和反來復去的嘗試,他最終還是選定了《沂蒙山小調》作為主基調,“一個是這首曲子在全國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大,能夠讓人一下聽到山東的心脈;另一個是它最能代表山東的音樂特色,作為一個生於齊魯長於齊魯的作曲家,最關鍵的就應該是物色。” 像施耐庵一樣找靈感 “5月份剛剛一動筆,嘗到的就是寂寞和艱辛。”吳所畏告訴記者,儘管這樣一次創作“很大型”,也應該是很正式,但全運會組委會卻並沒有要求為此成立創作團隊,所有的工作都需要吳所畏一個人來完成。 “說寂寞可能誰都不理解,天三把音樂放來放去,那音響一會兒大一會兒小的,有什麼好寂寞?其實,作曲家如常人一樣,有時候從一堆素材里扒拉很長時間找不到一點感覺。這時候就只能坐下來,讓自己靜一靜,慢慢去揣摩音樂的那種心脈。” 從接手開始,吳所畏便推掉了一切應酬,天天把自己關在工作室里,打開電視看體育頻道找感覺。籃球、足球、桌球、橄欖球……一切“能看的都看,把眼泡都看腫了”。“什麼是體育精神?把自己關在門外不去體會,永遠也別想把握住那種感覺。” 音樂工作室是個完全密閉的環境,在裡面一呆就是一天一夜,渾然不知室外昏曉,在電視台工作的妻子趙新燕每天下班回來,做好飯菜打電話喊他吃飯,他總是急促地說“馬上,馬上”,可每一個“馬上”都得幾個小時。妻子只好由他,晚飯常常擺在桌上涼著,經常會一直涼到第二天…… 這似乎與施耐庵描述武松打虎的那段創作經歷頗相似。為揣摩打虎感覺,據說施耐庵曾自己買了個老虎當玩偶,把自己想像成武松,在家裡摸爬滾打,不到精疲力竭不罷休。吳所畏現在回憶起創作的那些日子,仿佛成了一個另類的施耐庵。“進入狀態後腦子裡閃現的都是運動場上那活靈活現的情景,籃球、足球、桌球,還有鐵餅、鉛球和飛跑,每天都嗖嗖地出現幻覺中……” 他的靈感來了,妻子趙新燕卻“被他的靈感折磨得要死要活”。半夜三更,睡得迷迷糊,會被一頭亂髮、突然衝進房間的吳所畏叫醒分享他的靈感。“聽聽,多有氣勢,這就是精神,這就是全運……”他不管妻子能否受得了,半夜三更總把音響開到最大,稱“這樣才能出效果”。聽到得意處呼吸會急促,雙手會緊緊握住妻子的手,激動的渾身都冒汗。 吳所畏自己也坦言,並不是光激動,更多時候還是在迷茫中。創作中最大問題便是如何從理念上更好把握大眾口味。初稿拿出後,他做了音樂小樣讓專家們聽,雖然大家認可了作品框架,但對於完全傳統的呈現方式卻有異議。沒辦法,“只能推倒重來,再一次激動,再一次迷茫……” 已記清改了多少遍,吳所畏說後來的激動和迷茫成了一種習慣,回到家在妻子面前還常常回不過神來,端著飯碗腦子裡響的依然是音樂聲。“終於在無數次修改後獲得通過,當時的高興勁比娶媳婦時都樂呵。” 在音樂里穿行 “7月19日就有比賽,那天這曲子必須要在全運場館裡響起,可最後通過時已是14日。”吳所為馬不停蹄趕往北京錄製。 他告訴記者這首樂曲的錄製絕對是“中國的一流功夫”。事先預約的是最著名的亞洲愛樂樂團負責演奏,在最好的錄音棚里由最著名的錄音師萬小元製作。“之前一直保密,錄音師也不知道這音樂做什麼用。可當時正好與《復興之路》錄製發生衝突,無奈中只好給錄音師亮了“底牌”。 “為全運會做事,一切都得讓路。”錄音師很理解,愣是利用中午吃飯時間完成了後期製作,這才使樂曲能在頒獎典禮上按原計畫正常使用。 7月19日,頒獎音樂在濟南奧體中心網球場正式響起,吳所畏沒去現場,他一個人坐在電視前將聲音調到最大,望著那情景,聽著音樂,眼睛裡緩緩淌出了淚……“全運會頒獎音樂,是所用音樂中唯一由山東本土作曲家獨立譜寫完成的。”他說。 據悉,這首曲子在整場盛會播放高達五六百次,是全運會期間播放頻率最高的音樂。對此,吳所畏稱心裡很淡然,但能夠讓大家聽到或記住自己的音樂很幸福。他說自己最想的就是能夠在音樂里穿行,能夠永遠伴隨這樣的幸福去生活。 《齊魯周刊》記者 解永敏 丁愛波 載《齊魯周刊》總第521期
吳可畏
三:讓《沂蒙山小調》爵士起來
在目前進入第十二屆CCTV全國青年歌手大獎賽決賽的選手中,濟南軍區前衛文工團選送的“士兵兄弟”以一首《沂蒙山小調》新唱經過初賽、複賽、團體賽三輪比賽,以優異的表現進入最終的個人決賽。與以往《沂蒙山小調》淳樸、舒緩的風格不同,“士兵兄弟”演唱的《沂蒙山小調》新唱則因為其明顯不同的爵士風格,讓評審們大為讚賞。 記者了解到,這個讓人眼前一亮的《沂蒙山小調》新唱,其實是山東師大音樂學院青年教師吳所畏在比賽前兩天的“急就章”。 快槍手: 三個小時寫成交響樂 在山東樂壇小有名氣的吳所畏,其實今年只有26歲,是山東師範大學音樂學院的一名青年教師。他在山東樂壇為大家所熟知,並不是因為他那很有特點的名字,而是作為一個作曲者,他是一個十分拚命的“快槍手”。 吳所畏告訴記者,自己作曲,最不怕的就是“急活”。以這次《沂蒙山小調》新唱的作曲為例,前衛文工團的“士兵兄弟”組合在大賽報名的前兩周,手頭還沒有滿意的作品。當時“士兵兄弟”有意對《沂蒙山小調》進行改造,以一個全新的面貌出現。可是他們找了不少作曲者,都沒有合適的方案。在比賽前不到兩周的時候,他們找到了吳所畏吳所畏說自己當時毫不猶豫地接受了這個很有挑戰性的工作,經過幾天的醞釀,在比賽前,吳所畏用兩天的時間終於拿出了具有爵士風格的《沂蒙山小調》。在歌曲試唱的時候,前衛文工團團長劉子林就斷定:這首歌將向人們展示一個全新的沂蒙山形象。果然,“士兵兄弟”組合在青歌賽演唱了《沂蒙山小調》新唱之後,眾多的專家評審都給予了很多褒獎,認為這首歌從以前樸實的風格到現在時尚的爵士風格,是一個成功的改變,以前很少能夠見到這樣的作品。 作為一個作曲者,吳所畏做“快槍手”的事情還有更驚險的。曾經有一次,山東歌舞劇院交響樂團出去演出,演出前一天,主辦方突然要求把一首歌改編為交響樂。緊急之下,交響樂團找到了吳所畏吳所畏當天晚上用3個小時完成了交響樂的作曲工作,並傳真過去,保證了第二天的順利演出。這個速度讓演出現場的人都不敢相信,很多人說:“3個小時,就是填譜也夠忙活的埃” 多面手: 古典、流行間任我行 目前,吳所畏正在為“士兵兄弟”參加青歌賽決賽的歌曲作曲,一首是風格比較歡快的《時代軍營》,一首是有民族唱法味道的《淡秋山》。談到創作風格,已經完成多首小有影響作曲的吳所畏告訴記者,自己的創作決不僅限於通俗唱法:還在上學的時候,吳所畏就為山東師大創作了校歌《光榮山師大》,去年還為山東電視台創作了台歌《放歌七彩時代》,為山東娛樂調頻FM97.5製作了台標樂。 在通俗歌曲創作方面,吳所畏為山東師大音樂學院2002級學生臧寧子創作了多首歌曲,臧寧子就是憑藉這幾首歌,摘取了2004年全國流行音樂大賽金獎。在更顯功力的交響音樂方面,吳所畏在2005年為山東歌舞劇院交響樂團創作了交響樂《慶典序曲》,還創作了山東歌舞劇院交響樂團與省京劇院合作的交響樂《夜深沉》。吳所畏說自己不排斥做一個多面手,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交響樂都要有所作為,爭勸游弋於古典與流行之間”。 來源(齊魯晚報

榮譽

2008年,無伴奏合唱組曲《齊魯風情》獲第十四屆全國音樂作品創作“文華獎”(文化部大獎),是山東省業內獲得此國家級獎項最年輕的一位;
2008年,鋼琴組曲《印象集》獲首屆政府級獎項“泰山文藝獎”創作二等獎。
2011年,第二交響組曲《盛世齊魯》獲第四屆“泰山文藝獎”音樂類一等獎,成為獲此獎項最年輕的一等獎獲得者。
2012年,合唱作品《對花》獲得第八屆中國音樂金鐘獎(國內音樂最高獎)優秀創作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