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冠芸

吳冠芸

吳冠芸,1924年7月27日出生於浙江省杭州市,生物化學家、醫學教育家,中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教授。

1943年吳冠芸考入上海聖約翰大學化學系;1946年大學畢業後留任化學系助教;1952年院系調整後分配至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任講師;1953年由教授有機化學改為生物化學,由此步入了生物化學領域;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1年正式調入中國醫學科學院實驗醫學研究所生物化學系工作;1971年從江西五七幹校回到已遷往四川簡陽的研究所工作;1978年被中國醫學科學院分院推薦參加應美國腫瘤學會的邀請、由中華醫學會組織的腫瘤代表團赴美訪問;1987年被世界衛生組織任命為WHO遺傳病(地中海貧血)社區控制合作中心主任;2003年開始她靠退休金,給新長城項目持續捐贈了近10萬元人民幣,用於幫助貧困學生。

吳冠芸的貢獻是在中國首先建立起一系列遺傳病的基因診斷的新技術方法並推廣套用,取得顯著的社會效益。她也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中醫藥療效原理開拓者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冠芸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浙江省杭州市
  • 出生日期:1924年7月27日
  • 職業:教學科研工作者
  • 畢業院校:上海聖約翰大學
  • 代表作品:《醫學分子生物學進展論文集》、《基因診斷技術及套用》
人物經歷,學術成就,人才培養,公益事業,捐贈源泉,經典語錄,主要作品,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1924年7月27日,吳冠芸,出生於浙江省杭州市。抗日戰爭開始不久,她的父親去世3個月後,她舉家避難於上海,就讀於上海南屏女中。
吳冠芸吳冠芸
1943年,在當時“科學救國”的思想影響下,她進入了上海聖約翰大學化學系。她很快加入了共產黨黨的外圍組織,積極地參加地下黨領導的各項學生運動,是一個學生運動的積極分子。
1946年冬大學畢業,留任化學系助教。
1952年院系調整,她分配至上海華東師大任教(講師)。
1953年因工作需要,她由教授有機化學改為教授生物化學,由此她步入了生物化學的領域。在沈昭文教授的幫助下,她兩次進入生物化學研究所學習,並參加了有很高評價的琥珀酸脫氫酶的研究,從而得到了王應睞、鄒承魯、曹天欽等教授指導的機會。生化所老一輩的研究工作者的敬業精神、嚴謹治學和熱心教授下一代人深深地教育和培養了她,並成為她在以後工作中的學習榜樣。
1956年吳冠芸同志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1年她正式調入中國醫學科學院實驗醫學研究所(現在基礎醫學研究所的前身)生物化學系工作。
20世紀50年代末,中國醫學科學院領導深感核酸研究工作的重要性,組織了一支強大的研究隊伍,在實驗醫學研究所成立了核酸研究組,由梁植權教授領導,開展核酸研究工作。吳冠芸於1961年調入實驗醫學研究所後,加入了這支研究隊伍,負責一個小組的工作。經過核酸研究組全體同志的四年努力,研究工作有了很好的開端,做出了成績。這項工作也引起了國外學者的注意,在“核酸100年”的綜述中提到了實驗醫學研究所的核酸研究進展,對其中一些工作的評價較好,1978年該項工作獲得了衛生部的嘉獎。
20世紀60年代開始她相繼參加了農村社教運動和四川三線建設。十年動亂導致研究工作全部停止,研究組的成員四處分散,吳冠芸被送到江西永修衛生部五七幹校進行勞動鍛鍊。在四清、三線、五七幹校5~6年的時間裡,從事蓋房子、養豬等她從未做過的體力勞動。
1971年,她和基礎醫學研究所在江西五七幹校的同志一起回到已遷往四川簡陽的研究所工作。
1978年,她被中國醫學科學院分院推薦參加應美國腫瘤學會的邀請、由中華醫學會組織的腫瘤代表團赴美訪問。這是十年動亂後,中美恢復學術交流後的第二個醫學代表團。1978年8月基礎醫學研究所遷返北京,研究條件有了改善,她和組內的同志們都已在四川八年的工作中成長,組裡又增添了新的力量,這些都為進行科學研究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工作迅速展開。
2003年開始,她靠退休金,給新長城項目持續捐贈了近10萬元人民幣,用於幫助貧困學生。

學術成就

吳冠芸研究工作的主要貢獻有兩個方面,遺傳病的產前基因診斷和中草藥抗癌療效原理的研究。
中國遺傳病研究和防治工作
吳冠芸積極思考和尋找中國核酸研究的方向、目標、任務和發展途徑。核酸基因的載體,而基因與人體健康及疾病密切相關。當時,中國華南流行著一種常見的、高發的遺傳性溶血性貧血病——地中海貧血。這種遺傳病臨床表現多樣,嚴重程度不等,尚無根治的辦法,這種遺傳病的病因都是構成血紅蛋白的主要成分珠蛋白的基因的各種突變(多達100多種突變形式)。吳冠芸決定從開展地中海貧血產前基因診斷入手,指導控制重型患兒出生,為地中海貧血的防治貢獻力量。
珠蛋白有α-珠蛋白和β-珠蛋白兩大類,這兩類基因的突變分別引起α和β地中海貧血這兩大類疾病。因此吳冠芸所領導的小組率先於1980年和南方6個單位協作開始了α-地中海貧血的基因分析及早期產前診斷的研究。她多方利用國內外信息和合作渠道,進行物質準備和技術準備。她的實驗室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基因分析方法,完成了中國桂、粵、川三省54例HbH病(一種較嚴重和基礎組織最複雜的α-地貧)人的α-珠蛋白基因型,首次提供了中國α-地中海貧血基因組織的特點和基本情況,並發現一例新的基因型。1981年年初,她和廣西醫學院合作建立了孕早期抽取胎兒絨毛進行產前基因診斷的方法,成功地完成了30例α-地中海貧血產前診斷,為中國遺傳病的基因診斷開闢了道路。此後,她相繼進行了β-地中海貧血、甲型血友病、Duchenne型及Backer型肌營養不良症、脆性X綜合徵等遺傳病的基因研究和產前診斷。
開拓在分子水平上研究中草藥療效原理的新領域
靛玉紅是從中成藥當歸蘆薈丸分離得到的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有效成分。20世紀70年代末,吳冠芸領導的小組研究了靛玉紅對細胞、整體以及體外DNA合成系統各個步驟的影響,證明它的抗癌作用主要是與DNA聚合酶及模板DNA形成複合體抑制DNA的合成。藥物同時結合DNA聚合酶與DNA 的情況在抗癌藥物中很少見到。這一結果以後為重慶藥研所用碘化靛玉紅進一步證實。吳冠芸等的工作不但闡明了靛玉紅抗癌的分子機制,同時也為抗癌機制的研究探索了一條可行的途徑。與此同時,吳冠芸小組等還進行了抗癌藥物三尖杉酯鹼療效原理研究,證明了該藥是抑制蛋白質合成,其作用環節在第一個肽鍵形成之前,並得到了抑制第一個肽鍵形成的新證據。以上工作在中國藥物(特別是中草藥)作用原理研究中獨樹一幟,開闢了新的領域。

人才培養

吳冠芸勤於育人,培養了不少有成就的人才。她熱愛教育工作,有組織能力,在她擔任華東師大有機化學教研組主任後不久,由於她能團結全組同志共同努力,使原較落後的有機化學教研組一躍而為先進組。她從事教學工作中,堅持每次都認真備課,增加新內容,修改講稿,因此效果甚好,深受學生歡迎。

公益事業

吳冠芸是中國扶貧基金會新長城捐助項目中最年長的捐助人。從2003年開始,她靠退休金,給新長城項目持續捐贈了近10萬元人民幣,用於幫助貧困學生。
一生的意願:
1、她十二、三歲時親眼目睹日本人對中國的老百姓的燒殺,她立志要自己努力工作,為國家的富強出力;
2、這么大的國家要富強,人才是基礎。國家需要許多人才,自己要為培養人才出力;
3、在艱苦環境中長成的苗子能耐風霜,經雪雨。遇有困難中求學的才子,要伸手拉他一把。從2003年開始,吳冠芸老人靠退休金,給新長城持續捐贈了近10萬元人民幣。她通過各種方式找到需要幫助的貧困學生,資助他們完成學業。從最開始的宏志班到現在的新長城項目,從2003年捐助2個學生開始,到2004年3個學生,2005年5個學生,2006年10個學生,2007年、2008年每年12個學生,用自己的愛心貢獻著力量。

捐贈源泉

吳冠芸辛酸的童年:年幼喪父,跟隨哥哥長大。經歷了日本人燒殺搶虜的抗日戰爭時代……“我當時就想,中國人為什麼要受欺負?國家需要人才,我願意為國家富強付出一輩子……”
大學生的成長也是國家未來的希望,資助貧困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也算應了圓了她這一生的承諾。多年來,吳冠芸通過各種渠道關注著需要幫助的困難學生。2003年,她親自去了宏志中學,通過宏志班了解當時中國教育扶貧的情況,隨即資助了宏志班1名中學生,時隔不久,她在電視節目中了解到中國扶貧基金會新長城特困大學生自強項目的一些情況,於是,她當下就決定資助3名特困大學生。三年來,老人已經資助了12名特困大學生,累計資助善款6萬多元。

經典語錄

“國家需要人才,我願意為國家富強付出一輩子!”
“本來就沒圖什麼回報,我就是希望他們能成績好,品德好,能為國家盡點力,將來把工作做好。”
“只要我活著,資助就不會停止。我要是不在了,他(吳冠雲的丈夫陸如山)還會堅持下去。他身體比我好。資助這件事總要有人做下去。將來還有我的幾個孩子。”

主要作品

部分著作論文
(1)《醫學分子生物學進展論文集》(三)方福德 楊善蓉 沈岩主編
本文集共收集了吳冠芸教授的簡介,自選論文8篇,100餘篇研究論文的目錄,以及
他的同事及學生撰寫的論文和文章30餘篇,從中可以幫助讀者了解吳冠芸教授的重
要學術成就和嚴謹的學風。
(2)《基因克隆的策略》沈岩 吳冠芸 著
(3)《基因診斷技術及套用》吳冠芸,方福德主編
(4)《基因診斷》吳冠芸 王申五主編
(5)《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常用實驗數據手冊》吳冠芸編

人物評價

第一位開創產前基因診斷的老科學家,同時也是也是中國扶貧基金會新長城捐助項目中最年長的捐助人。吳冠芸曾作為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多年的主要負責人之一,為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作出了重要貢獻,尤其在培養人才方面,她甘為人梯,勤於育人。吳冠芸教授不愧為“知識先鋒,道德楷模”工作期間是一位活躍在醫學科學前沿的科學家、教育家。攜手白頭愛相隨,寸寸丹心報國家。
吳冠芸是一個十分熱情的人,她熱愛國家、熱愛黨、熱愛工作。她始終不渝地以滿腔熱情,畢生辛勤耕耘在科教戰線上。她多次被各個單位評為先進工作者、優秀黨員。
1982年她在生化系勇挑重擔,身兼業務、行政等數職。她對科研工作要求嚴格,刻苦努力;在行政和黨務工作中都能以身作則,敢抓敢管。因此各項工作都取得了較好成績,受到了同事們的好評,被評為醫科院和基礎所優秀黨員。
在科學研究上,她的突出貢獻是:在中國首先建立起一系列常見的和嚴重的遺傳病的基因診斷新方法、新技術,並將之推廣套用,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翻開了中國遺傳病研究和防治工作的新篇章,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帶來福音,因而多次獲得國家級和部級嘉獎,並受任為世界衛生組織遺傳病社區防治合作中心主任。吳冠芸也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中醫藥療效原理的開拓者之一,多有建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