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傑(清末將領)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7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清朝將領吳傑,字吉人,安徽歙縣人,幼隨父遷浙江龍游縣。13歲喪父,為富豪姜某收養。1878年鎮海口設炮台,吳任鎮海營炮台守備。

基本介紹

  • 本名:吳傑
  • 字號:字吉人
  • 所處時代:清末
  • 出生時間:1834
  • 去世時間:1910年
人物簡介,人物事跡,親手操炮,戰役意義,鎮壓民眾,後人紀念,

人物簡介

吳傑(1834-1910年),字吉人,原籍安徽歙縣,父母因家境貧寒而遷居浙江龍游謀生,寄寓龍游縣城。吳傑13歲時父親病逝,年幼的吳傑便跟人學做油漆,後被龍游東鄉高山村富紳人稱妮囡相的姜懋槐收留,在姜家做油漆兼養馬。清鹹豐十一年(1861),姜懋槐為抵抗太平軍組織團防,因吳傑勇健而且喜歡練武騎馬,就把他編入隊中擔任馬夫。五月二十六日,姜懋槐在龍游南鄉羅林崗一帶被太平軍侍王李世賢擊敗,父子三人俱死。姜氏父子主要是因戰馬陷入泥潭而被殺的,作為馬夫的吳傑負有一定的責任。事後姜懋槐的弟弟命手下將吳傑綁起來,準備處死,但又覺不忍,猶豫再三,最後還是放了他。
吳傑後來去左宗棠部下當兵,憑著軍功從士兵升至鎮海守備,負責管帶招寶山一帶威遠、靖遠、鎮遠、定遠等海防炮台。當時正是海防多事之際,鎮海是浙東門戶,是海防線上的一個重要據點,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吳傑深知責任重大,帶領手下士兵認真操練,積極備戰,獲得當時的寧紹台兵備道薛福成“臨財廉,禦敵勇,操練勤,實在難得之材”的嘉獎。

人物事跡

親手操炮

1885年3月1日,法海軍中將孤拔率艦隊進犯鎮海口,被擊退。3日,法一裝甲艦闖入,吳傑親手操炮,擊中敵艦煙囪,再擊中其船桅,擊傷敵艦指揮官孤拔。數日後又擊退法艦第三次進犯,取得鎮海口之役勝利。吳傑論功升為候補參將。後被誤參,受革待處。之後浙江撫臣劉秉璋等竭力為其奏功申述,遂以補用游擊調去江蘇。1894年甲午戰爭前調返鎮海舉家定居。縣人尊稱“吳大佬”。

戰役意義

鎮海口戰役的勝利正如薛福成在《浙東巡防錄》中所寫的那樣:“中法開釁以來……惟浙江防守鞏固,毫無損傷,實數十年來洋人入華以來所僅見。”因而震驚中外,並促使法國茹費理內閣倒台。國人更是深受鼓舞,吳傑親自操炮英勇作戰的事跡也因此廣受讚揚,就連侵華法軍提督李士卑斯也不得不嘆服吳傑的英勇善戰和布守堅固。清廷也下詔升任吳傑為鎮海總兵,並給予賞穿黃馬褂的榮耀。

鎮壓民眾

清光緒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四日(1907年7月4日),定海西鄉八莊(岑椗、紫微、鹽倉、叉頁河、大沙、小沙、馬岙、乾(石覽)農民數千人,湧進定海城內綁架丁中立等作人質,要求釋放為民請命的西岙武生徐仁依。此事起因是官府的苛征暴斂與莊書之弊。
事件發生之後,定海廳同知錢增勛因對事態處置不當,被迫引咎辭職;而鎮總兵徐文慶則因不敢大膽派兵彈壓民眾,被撤職查辦。省里命令鎮海炮台統領吳傑兼任定海總兵,協助新任定海廳同知高莊凱妥善處理此事。其兩人到任後,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對鄉民軟硬兼施。吳傑統領欲派兵剿平西鄉八莊,新任廳主高莊凱則答應放回徐仁依,但要鄉民派出頭領至大教場(今舟山海軍司令部處)進行人質交換對話。五月二十八日,“超武”艦將徐仁依押解至定海,並在大教場釋放,同時將人質從鄉民手裡接回定海。
人質被接回定海之後,見人質皆無恙,吳統領卻反常地咆哮如雷,指責鄉民不守信用,未派出頭領前來對話,遂調集練兵進入西鄉“查訪”鄉民為首者。因此返回家鄉的徐仁依,在鄉民的護送下,再次逃離岑港西岙。但當初參與進城綁架人質的部分鄉民骨幹分子,則先後被官府捉拿問罪。莊書之弊仍舊,官府苛征暴斂依然。

後人紀念

在吳傑誕生一百周年之時,集資建造吳公記功碑亭於城內梓蔭山麓,立碑記述吳傑的抗法功跡。亭柱上還鐫有“豐碑留梓蔭,威望震歐洲”的楹聯,表達對這位愛國將領的敬仰和緬懷。1984年,在整修招寶山風景區時,又復建碑亭於招寶山,還特意在亭下安置了兩尊當年清軍使用的紅衣大炮。現在,招寶山已定為浙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吳公記功碑亭則是主要教育內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