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與甲申之變

吳三桂與甲申之變

《吳三桂與甲申之變》是林奎成編著的圖書,由智慧財產權出版社於2013年9月出版。

基本介紹

  • 書名:吳三桂與甲申之變
  • 作者:林奎成
  • ISBN:978-7-5130-2143-2
  • 類別:歷史人物,明清歷史
  • 頁數:270
  • 定價:48.00
  • 出版社:智慧財產權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9月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公元1644 年歲次農曆甲申, 是明朝正朔的崇禎十七年, 也是清朝的順治元年。這一年, 中國的政治舞台上, 四朝迭現, 五帝並起淤, 各種勢力此消彼長, 殺伐相尋的混亂局面為中國歷史上所僅見。尤為引人注目的是這一年的春夏之交: 三月十九日, 朱由檢自縊煤山, 李自成入主大內, 明亡。然而不旋踵間, 山海關一戰, 李自成敗衄, 清兵趁勢席捲關內。四月二十九日, 李自成棄京西遁, 五月二日, 多爾袞進據京師。———短短的43天之內, 天崩地坼, 江山翻覆, 紫禁城三易其主。這一激盪衍化的鼎革事件, 史稱“甲申之變。
甲申之變的三方代表人物, 朱由檢為大明朝的崇禎帝, 時年34 歲; 李自成為大順朝的永昌帝, 時年38 歲; 多爾袞為大清朝的攝政王, 時年32歲。論長幼齒序, 三人大致同齡, 而以李自成居長。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 30 齡代的人屬於“中青年冶。然而就是這三個中青年, “虎擲龍拏不兩存, 當年曾此賭乾坤冶。這一場乾坤大賭博, 角逐的三方在政治、經濟、軍事、人事、民心向背等各個方面的盛衰消長, 互為糾葛, 其間的關係極其複雜, 而百端歸一, 結局成了滿清一統天下的原因卻極其簡單: 若非吳三桂借兵則山海關不失; 山海關不失則清兵不入, 即使有范文程和洪承疇的謀劃, 多爾袞也只能施皇太極的故伎, 毀邊牆, 擾京畿, 飽掠一番, 哪裡來再回哪裡去, 要想一舉奪得天下, 其可能性基本為零。如此看來, 實在是吳三桂成就了多爾袞!
談甲申之變, 吳三桂是個迴避不開的人物, 其人其事, 足資談助。中國歷史上, 若論聲名狼藉的敗類, 吳三桂必在前三名之列。他與陳圓圓的故事, 流布里巷, 家喻戶曉, 江山美人的抉擇時刻, 寧願毀棄江山而不肯割捨美人, 是人們鄙視其人的長久不衰話題; 至如其國變之際, 君難不淤救, 父死不顧, 首鼠兩端地在明、清、順三方之間窺伺機宜, 趨避漁利,為達一己之私, 不惜開門揖盜, 斷送大明天下等等醜聞, 亦為人們所耳熟能詳。近四百年來, 三人成虎, 千夫所指, 傳說的荒誕早已掩蓋了史實的嚴肅。此人真的就如此令人憎惡, 如此聲名不堪么?

目錄

一、史料與現狀
二、吳三桂入關日程考
三、關外降闖說
四、關上降闖說
五、《平吳錄》證偽
六、李自成為何失敗
七、中途降闖說
八、《甲申傳信錄》及其它
九、子虛烏有的田府家宴
十、國變之時圓圓何在
十一、圓圓何時歸三桂
十二、“撤守寧遠冶和“入衛京師冶
十三、誰是奉詔人
十四、王永吉
十五、吳三桂降清問題再探討
十六、如何評價吳三桂
一、史料與現狀
一般認為, 吳三桂在1644 年明朝政權被李自成農民軍推翻之後, 先降闖, 再降清, 開關延敵, 引狼入室, 繼而奉清廷之命追殺大順軍, 消滅南明永曆政權, 坐封親王, 開藩雲南, 終因1673 年倡亂反清而身敗名裂。三百六十多年來, 無論是官書記載、私人著述, 還是當代學者的研究文章,無不把吳三桂描述成一個朝秦暮楚、反覆無常的勢利小人, 以至於在人們的心目中, 吳三桂成了漢奸或政治投機分子的代名詞, 似乎此人劣跡昭彰, 鐵案難翻。然而歷史是複雜的。歷史的複雜性往往導致人們對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錯誤理解和錯誤評價。即以吳三桂的問題而論, 它的複雜性至少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三藩之亂後, 吳三桂遭到了清朝政府的嚴厲譴責和徹底清算, 與他直接有關的檔案材料幾乎被銷毀殆盡。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比較早的官方資料是編纂於清朝乾隆年間的《清史列傳》卷八十《逆臣傳·吳三桂》。從司馬遷作《史記》開始, 清朝以前歷代官修私撰的紀傳體史書均沿襲了《史記》的體例, 將人物傳記按照人物生前的行狀或特點, 分別歸入儒林、忠義、奸佞、酷吏、宦官等等傳目里。對於背叛前朝轉仕新朝的人物, 鮮有另立別傳的。清朝乾隆年間, 有人對朝廷重用滿人排斥漢官的做法表示不滿而上疏質問: “意見不可先設, 畛域不可太分。滿洲才賢雖多, 較之漢人, 僅十之三四。天下巡撫尚滿漢參半, 總督則漢無一人焉。何內滿而外漢也?冶淤清高宗為壓制漢官的這種不滿情緒, 於乾隆四十一年(1766年) 特命國史館在編纂《清史列傳》時, 專辟一目《貳臣傳》, 將包括吳三桂在內的由明降清的漢官全部列入, 用以貶低漢官在清初統一全國過程中的功勞。於到了乾隆五十四年(1789 年), 清高宗再次明旨諭令, 由明降清的漢官不能一概而論, 如洪承疇、李永芳等人降清後“未嘗別生反·3·淤於《清高宗實錄》卷一八四, 乾隆八年二月癸巳。參見《清高宗實錄》卷一零二二, 乾隆四十一年十二月庚子。吳三桂與甲申之變側冶, 而吳三桂等人卻“復行叛逆冶, “唯知嗜利偷生, 罔顧大義, 不足齒於人類冶。淤因此, 吳三桂等人“不得謂之貳臣冶, 必須將其從《貳臣傳》中劃分出來, “特立《逆臣傳》, 另為一編。庶使叛逆之徒不與諸臣並登汗簡, 而生平穢跡亦難逃斧鉞之誅。冶于于是吳三桂從此連“貳臣冶的資格也被剝奪了, 只能歸入“逆臣冶之列。這一事實表明, 清高宗創設《貳臣傳》已經帶有了明顯的歧視漢官的色彩, 而《逆臣傳》的創設, 更體現了清朝政府片面評價人物的意圖。因此, 今天我們如果僅憑官方提供的這部《清史列傳》來考察吳三桂其人, 是不可能對他的一生作出客觀而公正的評價的。除了《清史列傳》, 在《清太宗實錄》、《清世祖實錄》、《清聖祖實錄》、《清史稿》等官書, 以及根據這些官書私撰而成的《東華錄》中,也分別能看到一些涉及吳三桂事跡的記載。但是由於同樣的原因, 這些記載的原始文字或被刪除, 或被篡改, 只能給我們提供一些片段的信息而難以反映吳三桂一生的全部行狀。其中《清史稿》里倒是有一部完整的《吳三桂傳》, 但把此傳拿來與《清史列傳》相參看, 就會發現前者在很大程度上受了後者的影響, 因襲之跡, 晰晰可辨, 這就不能不使人對它的真實性和準確性產生懷疑。由於這些緣故, 從目前來看, 想通過官書記載去全面了解吳三桂, 實際上是不可能的。二、與官書的冷冷清清相反, 在現存的私人著述中卻能看到大量關於吳三桂事跡的記載。這看來是頗可欣喜的現象, 私人著述正可彌補官方記載的不足。可是從文獻學的角度對這些私人著述加以考察, 結果是令人失望的。由於這些著述的資料來源各不相同, 有的出之於親身經歷而事後追記, 有的采之於道聽途說, 有的則是毫無根據的任意杜撰。因此這些私人著述的狀況相當混亂, 同一著作, 真偽互見; 同一事件, 言人人殊。閱讀此類文字, 頗有如墜霧海、莫辨蹊徑之感。這就給後人的理解和研究帶來了很大麻煩。毫無疑問, 如果對這些史料不加分析地貿然相信, 其結果必然是歪曲了歷史, 或者說, 至少不可能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做出正確的認識或公正的評價。
———這裡說的僅僅是在史料方面所體現出來的複雜性。由於存在著這種現象, 就迫使我們在研究吳三桂的同時, 不能不對這些史料本身也去進行認真的研究, 否則, 我們的研究稍有不慎就會背離史實, 從而得出與歷史事實不甚相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結論。實際上非常遺憾, 以往我們對吳三桂的研究恰恰犯了這樣的錯誤。迄今為止, 研究吳三桂的專著和論文不謂不多, 但大多是資料的堆砌或不辨真偽的引述, 殊少研究成分。這樣做的結果是徒費心力而錯上加錯, 不懲前人之失, 累加既往之錯, 在錯誤的基礎上, 推出一個離史實越來越遠的吳三桂形象。而這類錯誤作法的突出表現, 又恰恰是在對吳三桂是否曾經為了紅顏美人而君難不救, 父死不顧, 先降闖、再降清, 開關延敵、引狼入室等等這些重要歷史事實的認定方面。如果這些傳統的認定沒有問題,長期以來人們對吳三桂的評價和定性就是恰如其分的; 反之, 如果這些傳統的認定不能成立或者不能完全成立, 那么, 我們今天就有必要對吳三桂這個人物在明清易代之際的行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