吮瘡

吮瘡

吮瘡,典故, 典出《史記》卷六十五《吳起列傳》。主要義項有:(1).以口嘬吸瘡疽之毒。謂將帥體恤士卒。(2).以口嘬吸瘡疽之毒。謂卑幼者侍尊長之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吮瘡
  • 拼音:shǔn chuāng
  • 注音:ㄕㄨㄣˇ ㄔㄨㄤ
  • 詞義:以口嘬吸瘡疽之毒
基本信息,詳細釋義,相關人物,

基本信息

解釋:(1).以口嘬吸瘡疽之毒。謂將帥體恤士卒。(2).以口嘬吸瘡疽之毒。謂卑幼者侍尊長之疾。

詳細釋義

(1).以口嘬吸瘡疽之毒。謂將帥體恤士卒。
典源
《史記》卷六十五《吳起列傳》
起之為將,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臥不設席,行不騎乘,親裹贏糧,與士卒分勞苦。卒有病疽者,起為吮之。卒母聞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將,軍自吮其疽,何哭為?」母曰:「非然也。往年吳公吮其父,其父戰不旋踵,遂死於敵。吳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譯文
吳起做主將,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樣的衣服,吃一樣的一伙食,睡覺不鋪墊褥,行軍不乘車騎馬,親自背負著綑紮好的糧食和士兵們同甘共苦。有個士兵生了惡性毒瘡,吳起替他吸吮濃液。這個士兵的母親聽說後,就放聲大哭。有人說:"你兒子是個無名小卒,將軍卻親自替他吸吮濃液,怎么還哭呢?"那位母親回答說:"不是這樣啊,往年吳將軍替他父親吸吮毒瘡,他父親在戰場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敵人手裡。如今吳將軍又給他兒子吸吮毒瘡,我不知道他又會在什麼時候死在什麼地方,因此,我才哭他啊。"
用典示例
劉長卿 《從軍行》之六:“誰為吮瘡者?此事今人薄。”
唐 白居易 《七德舞》詩:“含血吮瘡撫戰士,思摩奮呼乞效死。”參見“ 吮卒 ”。
(2).以口嘬吸瘡疽之毒。謂卑幼者侍尊長之疾。
《新唐書·孝友傳·支叔才》:“母病癰, 叔才 吮瘡注藥。”亦作“ 吮疽 ”。
明 梁辰魚 《浣紗記·問疾》:“吮疽含血,此乃臣子當為之事。”

相關人物

吳起(前440年-前381年)中國戰國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軍事家、統帥、軍事改革家。衛國左氏(今山東定陶,一說山東曹縣)人。
年輕時耗盡家產,為鄉人所譏。吳起殺死鄉人,逃出衛國,來到了魯國,拜曾子為師,學習儒術,“受業於子夏之論”。吳起母親病逝,吳起沒回去奔喪,曾參不悅,與他斷絕了師生關係。改學兵法,敢於改革、善於用兵。
吳起初時在魯國任將軍,曾為對魯國君表示忠誠而殺死齊國籍的妻子。後來魯國君始終對吳起產生猜疑,吳起唯有辭別魯國君而到魏國去。
吳起到了魏國,創立了“武卒制”,屢立戰功,在對秦國的一次戰爭中更因“拔五城”而被魏文侯任命為西河太守,“立為大將,守西河”,以長期對抗秦國和韓國。文侯死後,魏武侯繼位,吳起繼續受到重用,《吳子》一書便是以記載吳起與武侯的對話著成。魏相國因為私心而陷害吳起,吳起見武侯對自己失去信任,只好又辭官再到楚國去。
初到楚國,吳起為宛郡(今河南南陽)太守,不久轉任令尹,輔佐楚悼王實施變法。明法申令,要在強兵。“廢公族疏遠者”,強迫舊貴族到邊遠地區開荒。“捐不急之官”,裁減冗員,整頓機構。他的變法促進了楚國的富強,曾北勝魏國,南守揚越,取得蒼梧。楚悼王死後,他被舊貴族殺害,變法失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