吠陀聖歌傳統

吠陀聖歌傳統

吠陀經包含數量眾多的梵語詩歌、哲學對話、神話以及宗教咒語,是由3500 年前雅利安人在印度創作和發展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吠陀聖歌傳統
  • 適用人群:雅利安人
  • 時期:3500  年前
  • 國家:印度
起源地,概述,發展歷史,重要價值,

起源地

申報國家或地區:印度
吠陀經被印度人奉為他們知識的至高無上的源泉和神聖宗教的基礎,是至今尚存的最古老的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概述

吠陀一詞來自梵語,意思是“知識”。吠陀遺產以吠陀經的形式彙編了大量的經文和經文注釋,儘管經文通常都是以口頭形式流傳下來,但是人們還是稱之為經“書”。吠陀經一共有四套,其中的《利格經》(Rig Veda)是一套聖歌選;《薩馬經》(Sama Veda)是將《利格經》及其它的詩歌配樂而成;《雅哲經》 (Yajur Veda)收集了大量僧人的祈禱詞和祭祀時使用的程式;《阿薩那經》(Atharna Veda)包括咒語和符咒。吠陀經向人們展示了印度教的歷史全貌,同時也使人們 能夠更加深刻地了解藝術科學和哲學等基本觀念的早期發展,零的概念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發展歷史

吠陀經來源於古典梵語,語言優美。吠陀經在傳統的宗教儀式和典禮當中誦讀,而且也是吠陀族人每天必須誦讀的功課。儘管經文在1500年以前就有了以文獻流傳的文字,但是時至今日它的主要流傳方式仍是口頭的。

重要價值

吠陀梵語傳統的重要價值不僅在於它豐富的口頭文學的內容,而且還在於婆羅門教的僧侶幾千年來保存吠陀經文本完整所使用的獨到和智慧的方法。吠陀經的背誦技巧非常複雜,每個字母都有一個特別的發音,這些古老的技術包括聲調和語音要非常精確地結合在一起,以保證每個字吐字發音的準確無誤,因而傳承者從兒時開始就必須接受嚴格的訓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