吝嗇心理

吝嗇心理

吝嗇,俗稱小氣,也可以說是“一毛不拔”,是一種有能力資助或幫助他人卻不肯付出行動的不正常的心態。吝惜是對所有財物(包括個人與公家的)十分珍惜,不浪費的行為,是被社會所稱頌的;而吝嗇則是一種不正常的心態和行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吝嗇心理
  • 特點:吝嗇的人非常計較個人得失
  • 客觀因素:社會資源的分配與占有不均衡
  • 主觀因素:吝嗇是早期人格發展不良的產物
特點,形成原因,客觀因素,主觀因素,具體表現,危害性,調整辦法,領悟法,充實信仰,皈依宗教法,

特點

1.自私性:吝嗇的人非常計較個人得失,碰到事情總怕自己吃虧,對個人利益絲毫不能讓步。總是高估別人,低估自己,永不知足,因而也具有貪婪小氣之心。例如果戈理筆下的守財奴潑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
吝嗇心理
留希金,就是個既貪婪又吝嗇、形似乞丐實為富豪的怪物,他拚命地搜刮財富,寧可放在倉庫里讓它霉爛,也不願救濟農夫,甚至他的親人。請看這段描寫:“奶油麵包和睡衣,他感激地收下了,對於女兒,卻沒有一點回送的物事,亞歷山特拉·斯台班諾夫娜就只好這么空空地回家”。
2.冷漠性:吝嗇的人非常看重自己的財富與利益,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可以六親不認,對別人的苦楚表現得冷漠無情,毫無憐憫之意,甚至落井下石。
3.封閉性:吝嗇的人很少參加社交活動,也不關心周圍的事物,不願意幫助別人。因此他們很少有知心朋友,遇到困難也難以得到別人的幫助。

形成原因

客觀因素

1.社會資源的分配與占有不均衡:社會競爭激烈,社會財富占有的不確定性使人產生對現實的焦慮心理,今天你可能很富有,明天說不定就傾家蕩產。這種不確定使人容易患得患失,心生吝嗇。
吝嗇心理吝嗇心理
2.社會存在欺詐行為:社會上的欺詐,人與人之間報有強烈的戒備心理,使得很多人即使有能力幫助(資助)別人,也退避三舍。
3.社會價值觀:社會價值觀就是我們所說的社會風氣。如果社會風氣好,“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相信吝嗇的會少很多。如若社會分配不公,人人斤斤計較,爾虞我詐,那么出現病態的吝嗇心理是必然的。
4.社會隔絕:以前大家住在四合院、小弄堂裡面,經常是晝不閉戶、夜不鎖門,鄰里關係非常融洽;而現在民居設計都是高層、小高層,大家各自呆在自己的小居室里,也滋生了人的冷漠、吝嗇之心。

主觀因素

1.吝嗇是個體早期人格發展不良的產物: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和家庭成員的吝嗇行為對孩子往往有直接的言傳身教作用。同時,父母對孩子的態度也會影響孩子的人格。
2.吝嗇是一種消極的自我防備:焦慮是人的行為的基本能力。為了應付焦慮,人們會本能地建立起自我防禦機制。冷漠、吝嗇、沒有責任感就是這種機制的表現。
3.個人缺乏責任感:由於現代社會經濟發展迅速,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吝嗇行為也不再限於財物,而是擴展到更廣闊的領域:不願幫助他人、不贍養老人、遺棄女嬰、不關心周圍事物等。使得人與人之間關係淡漠,感情疏遠,社會風氣也受到極大的影響。

具體表現

由於現代社會經濟發展迅速,人民收入普遍增加,像葛朗台潑留希金那樣典型的吝嗇鬼、守財奴在當今已很少見,吝嗇行為也不再限於財物,而是擴展到更廣闊的領域。當今吝嗇行為有如下表現:
1.不願借錢借物給人。如今有一個獨特的現象,越是大城市,越是收入高的地區,人們就越吝嗇、越計較個人的得失;而在邊遠的山區村寨,人們的收入水平很低,卻樂意幫助鄉鄰。有人認為大城市的居民來自東西南北,已沒有鄉下人固有的那種鄉里鄉情。城市居民收入的有限性和生活高消費值,使一些人對周圍的人與事變得非常小心謹慎,他們從不輕易向人許諾與施捨。在美國已出現AA制,也許是經濟平等,保持獨立的一種做法,但是也滋生了吝嗇、冷淡、自私的心理。
2.不贍養老人。"老有所養,老有善終"、"孝順父母",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美德。可是現在有些做兒子的,相互推諉、不承擔贍養父母的義務,這多見於農村多子女家庭。例如四川一位八旬老人,養育五個兒女,可是兒女在父親喪失勞動能力後,一個也不願贍養,致使老人沿街乞討,露宿街頭。老漢的子女個個怕吃虧,完全忘記了自己應負的責任,其中長子的示範作用是很重要的,長子吝嗇小氣必然影響其餘兄弟姐妹。另外,在一些養父子關係中,也存在不贍養老人的情況。有些父母自己沒有生育能力,從別處抱養一個孩子,待其長大成人,知道自己的身世後,就不顧父母的養育之恩,而將老人遺棄。
3.遺棄女嬰。中國社會歷來有重男輕女的觀念,"生兒弄璋,育女弄瓦"。於是乎有些人就只想生一個兒子,有的產前做B超,不是兒子就做"人流";有的生一女嬰後,就將她遺棄在路旁,好再生育兒子;有的把兒子視作寶貝,把女兒當作累贅。這實質上是一種感情上的吝嗇心理。
4.重衣食不重教化。現在有些家長在生活上對孩子關照得無微不至,高級食品、衣服玩具,不管價錢有多高,都捨得去買,唯獨不願給孩子以精神上的教化。這反映了一些人素質的低下,也屬一種社會病態行為。
5.不關心周圍的事物。有些人遇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明知不對,少說為佳"。損款、讓座的助人之事他不做;遇到別人有難,他不幫;遇到歹徒他不上。這種吝嗇之人已近乎麻木不仁的冷血動物。

危害性

首先,它破壞了人類所固有的仁愛之心、同情之心。"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人與動物的最大區別就在於人具有社會性,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各種互助關係,相互關心,相互幫助是人類美好的屬性。吝嗇之人極度自私,不給別人任何幫助,將人的本性降格為動物般的本性。吝嗇破壞了人類美好的社會關係、倫理關係與道德關係。吝嗇之人也必將受到社會的譴責與遺棄。
其次,物質與精神上的吝嗇心理將會對一些社會成員造成精神及肉體上的傷害。試想,被子女拋棄的老人,被父母遺棄的女娃,他們將會面對什麼生活?一個被父母重養輕教長大的孩子,他們的靈魂又是多么的空虛?一個面臨困境向他人伸出求援之手的人,得到的只是白眼,他的心裡有多痛苦?作為人,實在不該有吝嗇之心。

調整辦法

領悟法

從精神上思考,領悟吝嗇的錯誤。人活在世上,需要錢,但更需要親情與友誼。小氣冷漠,只會割斷親情,使自己成為孤家寡人。過去曾經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不必縈繞心頭,要理智地看待。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拉別人一把,日後自己有難處,才能得到他人的關心。

充實信仰

一個有崇高信仰的人,將會把瑣碎的蠅頭小利看淡。好的信仰將會使人的價值觀得到提升,靈魂得到淨化。

皈依宗教法

幾乎所有的宗教都提倡揚善除惡。例如佛教就告誡人們多積陰德,來世有報;惡有惡報,善有善報,多做好事,多資助困難之人,菩薩是可以看到的;善良之人必定心想事成,不育者將有子嗣,經營者將帶來永昌,百姓人家將無病無災等等。我國港澳台地區、東亞及世界各地有不少虔誠的教徒都大力資助社會慈善事業,做了不少好事。宗教是一種信仰,具有助人的暗示作用能消除人的吝嗇心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