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有諍臣,不亡其國;父有諍子,不亡其家

君有諍臣,不亡其國;父有諍子,不亡其家

“君有諍臣,不亡其國;父有諍子,不亡其家”,諺語,意思是國君有了能直言勸諫的臣子,國家就不會衰亡;父親有了能直言勸諫的兒子,家庭就不會破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君有諍臣,不亡其國;父有諍子,不亡其家
  • 類別:諺語
注釋,出處,

注釋

諍:諫,照直說出別人的過錯。

出處

《孝經-諫諍》:“昔者天子有爭(諍)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
《苟子·子道》:“子貢曰:‘子從父命,孝矣,臣從君命,貞矣,夫子有奚對焉?’孔子曰:‘……昔萬乘之國有爭臣四人,則封疆不削;乾乘之國有爭臣三人,則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爭臣二人,則宗廟不毀。父有爭子,不行無禮;±有爭友,不為不義。”
《東周列國志》八九:“大王內無良將,邊備漸弛,此妾為王揚目而視之。妾聞‘君有諍臣,不忘(亡)其國;父有諍子,不忘(亡)其家’,大王內眈女色,外荒國政,忠諫之士,拒而不納,妾所以炫齒為王受諫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