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出自《增廣賢文》。《增廣賢文》又名《昔時賢文》、《古今賢文》,是一部古訓集、民間諺語集,為中國古代兒童啟蒙書目。書名最早見之於明代萬曆年間的戲曲《牡丹亭》,據此可推知此書最遲寫成於萬曆年間。後來,經過明、清兩代文人的不斷增補,才改成現在這個模樣,稱《增廣昔時賢文》,通稱《增廣賢文》,其內容匯集了為人處事的各類諺語,很有哲理性,釋道儒各方面的思想均有體現。人稱“讀了增廣會說話,讀了幼學走天下”。作者一直未見任何書載,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間儒生周希陶曾進行過重訂,很可能是民間創作的結晶。

出自高陽《胡雪岩全傳·平步青雲》上冊:“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該當你老夫子的,自然當仁不讓。”解釋為:君子只要正道得到的財物,不要不義之財。(君子:有才仁德的人。)用於處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 性質:成語
  • 出自:增廣賢文
  • 屬性:名詞
詳細釋義,辨析,

詳細釋義

論語
【原文】
子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貞婦愛色,納之以禮。《增廣賢文》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①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② 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③必於是,顛沛④必於是。”
【注釋】
①這句的“得”字應是“去”字之誤。
②惡(Wu)乎:哪裡,怎么。
③造次:匆忙,倉促。
④顛沛:窮困,受挫折。
【譯文】
孔子說:“有錢有地位,這是人人都嚮往的,但如果不是用“道”的方式得來,君子是不接受的;貧窮低賤,這是人人都厭惡的, 但如果不是用“道”的方式擺脫,是擺脫不了的。君子離開仁義,難道還能以惡立名?所以,君子任何時候—一哪怕是在吃完一頓飯的短暫時間裡也不離開“道”,倉促匆忙的時候是這樣,顛沛流離的時候也是這樣。”
讀解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個“道”孔子沒作說明,但是荀子給出了解釋。
《荀子·榮辱》篇:“榮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體。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通者常制人,窮者常制於人:是榮辱之大分也。朴愨者常安利,盪悍者常危害;安利者常樂易,危害者常憂險;樂易者常壽長,憂險者常夭折:是安危利害之常體也。”
這是人之常情,對於把利看得重的人,別人是如何對待他的?重利之人即便有所獲得,但已經失去信任,這就是“窮——無路可走”,以後的路恐怕就走不通了,因為大家都產生戒心了,這種人接近你,你會懷疑他的目的、會擔心被利用、會防範被拋棄,因此先利後義是行不通的,故而“窮著常制於人”。
為什麼“榮者常通”(所謂通即暢行無阻)?因為榮者行義,“義之所在,不傾於權,不顧其利,舉國而與之不為改視,重死持義而不橈”(語出《荀子·榮辱》),所謂義,就是做該做的事(天下最該做的事情就是“為民”,《孟子》:“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就算把一個國家給他也不能改變其操行,甚至於捨生取義,對於這樣的人,如果他有獲利,天下人誰會有意見?如果有阻撓“榮者”的人,恐怕會被天下人唾罵吧?這個道理在老子那裡就是:“善建者不拔”。一個建築不是因為建得非常牢固所以不被毀損,是因為沒有人希望去毀損,為什麼沒有人有這願望?因為建設這個建築的人是有德之人啊!
先利後義則取之無道,先義後利則取之有道。

辨析

當然,這裡的前提是要有生活的原則。對於那些“跟著感覺走”,甚至“過把癮就死”的人來說,這一切都是沒有意義的了。面對激烈的競爭,弱肉強食,爾虞我詐,只要能達到目的,不擇一切手段,還有什麼仁道的原則可遵循呢?如果說有,那也是“盜亦有道”的原則——目的就是一切。
也可以說成是,君子雖然喜歡錢財,但是取捨之間是正路來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