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式高消費

名牌式高消費是在衣食住行中追求“名牌” ,讓其父母難招架,會對孩子形成一種攀比心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名牌式高消費
  • 心理:攀比
  • 影響:難以招架
  • 措施:更正心理
相關例子,工薪族孩子高消費,攀比影響愈演愈烈,專家分析,

相關例子

10歲的小佳佳就讀於皇姑區一所國小,這個暑假,有段時間成天撅著小嘴不高興。8月23日,小佳佳的媽媽告訴記者:“假期小朋友們老通電話,不是這個小朋友出門到開封旅遊啦,就是那個小朋友到海南玩去了。孩子埋怨我們不領她出去旅遊。這不,我們答應帶她出趟遠門,才樂了。”

記者採訪中了解到,家長和老師們感嘆,很多中國小學生存在高消費的現象,衣食住行追求“名牌”和“面子”。雖然離生日還有幾天,高中生小鋼這兩天找到媽媽要錢:“過生日請同學一起吃飯,要700元。”“同學之間聚一聚,作為父母也理解。可是你們還是中學生,一起過生日沒必要花這么多錢。”媽媽的勸導尚未落音,小剛已振振有詞頂了回來:“我請了十多個同學,準備去吃肯德基,一人幾十塊錢,不就得700元!”小剛的媽媽告訴記者,不知從何時開始,連十幾歲的孩子也學會了“請客吃飯”,過生日、升學、考試結束,似乎都是花錢吃飯的理由。不久前,兒子也吃過別人的“生日宴”。風氣如此,做父母的不得不忍痛“隨俗”。
通過隨機訪問多名學生,記者發現,“赴宴就代表著要回請”早已成了不成文的慣例。對於“人情消費”,學生也是有講究的,通常大家都要輪流請客,所以一個月吃下來,平均每個人花費幾百元。

工薪族孩子高消費

作為工薪階層的小剛媽媽,雖非處處節儉有方,但也絕無“大手大腳”之陋習,自認“言傳身教”還算到位。她對記者說:“這幫十五六歲的半大小子,利用難得假期撒開了玩,這我們也理解。但怎么去,玩什麼,成了我們和兒子怎么也談不攏的問題。想當年,我們在中學時代也‘瘋玩’,一人騎一輛腳踏車,自帶水壺麵包,幾乎走遍了瀋陽的風景名勝。現在學生請客吃飯都很‘擺譜’,這哪裡是交流感情,簡直就是在燒錢!攀比實在沒必要,畢竟他們花的都是父母的錢。”
高中生小王向記者抱怨:“飯局一個接一個,每次都得50到100元錢‘湊份子’。聚會時開心,吃完就開始頭疼了。其實周圍不少同學聚餐後都出現了暫時的‘財政危機’。”

攀比影響愈演愈烈

調查中記者發現,一些孩子的消費已經超出了部分家庭的支付能力,許多家庭孩子的日常消費也遠比大人的高。尤其是學生群體中,聚會、手機等消費,受示範效應和攀比心理的影響愈演愈烈。比如,原來是家長們為了監督孩子放學儘快回家及聯絡方便之用的手機,大多時候成了孩子聚會遊玩的方便用品及盲目攀比的標誌性物品——許多學生比著誰的手機高檔、型號最新,這也從另一個角度折射出目前學生消費的不正常現象。一位姓張的學生家長對記者說:“這些錢不花好像就對不起孩子似的,家長只好緊一緊了,咱不能讓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差,不能委屈了孩子。”他承認,這實際是一種嚴重的攀比心理在作怪,是整個社會風氣造成的,確實對孩子的成長十分不利。

專家分析

東北大學文法學院留日博士顧寧認為,對中小學生消費問題,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各方來加強教育引導。許多家長自身沒有一個健康的消費觀念。現在的家庭大多是一個孩子,家長怕自己的孩子在消費上比別人差,怕孩子產生自卑心理,實際上是自己在攀比,怕比別人差,所以寧可自己省吃儉用,也要讓孩子與其他孩子一樣吃好穿好,從而助長了孩子大手大腳的消費習慣,不利於孩子健康消費心理的形成。一些家長甚至認為,在激烈競爭的現代社會,物質刺激是鼓勵孩子努力學習、考出好成績的有效措施。
顧寧認為,家長在金錢觀念和正確引導孩子消費方面的作用至關重要。不宜用成人化的消費方式套孩子簡單的思維,這容易造成青少年消費心理的畸形發展,使他們養成互相攀比、愛慕虛榮的不良習氣。家長首先要從自身做起,消除攀比心理,在日常消費中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個好榜樣,讓孩子在消費時充分考慮家庭的收入狀況,合理需求,合理支出,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消費觀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