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題仙遊觀

《同題仙遊觀》是唐代詩人韓翃創作的一首七律。此詩通過對景物的藝術再現,表達了詩人心境的空靈和出世之念。首聯點明時地,切題“仙遊觀”;頷聯寫觀外景物,先是“見”“秦樹”,後是“聞”“砧聲”;頸聯寫觀內景物,先寫高處“空壇”的靜,後寫低處“小洞”的幽,點明是道士居處;尾聯稱讚這地方是神仙居處的丹丘妙地,不必再去尋找“方外”之地了。全詩語言清新,文字秀美,韻律和諧,含蓄雋永,極富情趣。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同題仙遊觀
  • 作品別名:題仙遊觀
  • 創作年代中唐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韓翃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作品鑑賞,文學賞析,歷代點評,

作品原文

同題仙遊觀
仙台初見五城樓,風物淒淒宿雨收
山色遙連秦樹晚,砧聲近報漢宮秋
疏鬆影落空壇靜,細草香閒小洞幽
何用別尋方外去,人間亦自有丹丘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同題仙遊觀:一本無“同”字。仙遊觀:在今河南嵩山逍遙谷內。初唐時道士潘師正居住在當地的逍遙谷,唐高宗李治對他十分敬重,下令在逍遙谷口修築仙遊門,在谷中修築道觀。
⑵仙台,高處的觀景台。初:一作“下”。五城樓:道觀的房舍。《史記·封禪書 》記方士曾言:“黃帝時為五層十二樓,以候神人於執期,命曰迎年”,這裡借指仙遊觀。
⑶宿雨:隔宿的雨。
⑷砧(zhēn)聲:在搗衣石上搗衣的聲音。
⑸空壇:與下小洞皆指道觀景物。
⑹閒:一作“開”。
⑺方外:塵世以外,《莊子·大宗師》“孔子曰:彼遊方之外者也,而丘遊方之內者也。”後引申為神仙居住的地方。
⑻丹丘:指神仙居處,晝夜長明。

白話譯文

在仙台上剛見到五城樓,夜雨初停景物冷落淒清。
曉山翠色遙連秦地樹木,漢宮砧聲報訊寒秋來臨。
空壇澄清疏鬆影落水底,小洞清幽細草芳香沁人。
何必去尋找世外的仙境,人世間就有美好的桃源。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詩的寫法十分平實,不過是老老實實地紀寫遊程見聞和內心觀感,以真切平和取勝,不以奇崛跌宕爭強。
首聯寫的是初入仙遊谷門之所見,即從山上俯視道觀,為觀中建築的壯麗而讚嘆;同時也附帶寫出心中的欣悅,這不僅因所見景物壯麗,好似天上的仙宮,更因為天色晴朗,剛剛消歇的陣雨將景物沖洗得潔淨鮮明。這聯詩句,不但寫出真切的觀感,還為下文作出很好的鋪墊。首句中的“初”字,《全唐詩》版作“下”字,則俯視的意思更為鮮明。
頷聯也是寫仙遊觀的外景,但不是俯視,而是遠望,點明此刻是秋天的傍晚,並自然引發懷古的幽情。“秦樹”與“漢宮”都不是實景,而是借指,不過是描寫平常的古樹、平常的砧聲而已。但以“秦”、“漢”二字作修飾限定,也不是毫無寓意,乃是為了渲染古樸氣氛,增加歷史色彩。有了這樣的修飾限定,使得時間張力大大擴展,將讀者引入漫遠的時間長河,超脫了短暫的人生歲月,與尋訪長生不老的仙家主旨暗中契合,特別適宜觀賞道觀的題材要求。將大樹與砧聲對舉,是描寫秋景的慣用意象,同樣收入《唐詩三百首》的李頎所作七律《送魏萬之京》就有一聯云:“關城樹色催寒盡,御苑砧聲向晚多。”可與此聯參看。
頸聯詩意一轉,正合“起承轉合”的構思要求。從景物說,由觀外轉入觀內,寫的是仙遊觀中所見景象;從寓意說,由描述見聞轉入傾訴觀感,寫的是游賞觀景時內心的體驗。景物是疏鬆和細草、空壇和小洞,感知是一落、一生,以及一靜、一幽。此聯意謂稀疏斑駁的樹影遮掩著大殿的祭壇,四下里一派寂靜;細弱柔韌的小草叢生在山腳的洞口,更顯得幽深寂寥。在景物描寫中,透露出抒情主人公對出世生活的悠然嚮往。
尾聯收結全詩,從構思上說,正符合“合”的要求。此聯暗用《楚辭·遠遊》的典故,稱讚這裡就是神仙可居的清幽之所,表達了作者對閒適生活的嚮往。此地名稱“仙遊”,這一結語顯得特別契合題意。
作者見到仙遊觀,正是宿雨初收、風物淒清的時候。暮靄中,山色與秦地的樹影遙遙相連,搗衣的砧聲,似在報告著漢宮進入了秋天。疏疏落落的青松投下縱橫的樹影,道壇上空寂寧靜,細草生香,洞府幽深。整首詩,有遠景,有近景,著力刻畫的是道觀幽靜的景物。全詩就這樣情景交融地紀寫了游賞仙遊觀的見聞,以及作者本人對此地景物的讚賞流連。善用白描和層次分明,是這首詩的基本特點。其寫法平實規範,但又筆勢靈活,如視角的變換,就在平正中有所婉曲。詩作的另一特點是所用語彙完全符合所詠對象,十分順暢。

歷代點評

《批點唐詩正聲》:氣格近逸,吾節亦雅,佳佳。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珽曰:韻致亦自楚楚。
《唐風定》:高華整煉,絕近李頎,中唐之極盛也。
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讀此五、六兩句,便勝讀全部《道經》,不謂先生眼光至此!
《增訂唐詩摘鈔》:若非次句,中聯如何承接?若非七句,全首如何結合?真可味。
《唐詩箋要》:頷聯極精警之致,此二語接得勻稱,格意又不犯重,甚妙。
《精選評註五朝詩學津梁》:氣息沉雄,筆下有蕭散之氣。
詩式》:落句兩句如一句,上句略作開勢,下句合而意義愈顯愈深,蓋謂人間自有妙境,何用托之於仙!
《山滿樓箋注唐詩七言律》:既登山以後,未入觀以前,所見所聞如此,風物淒清已隱然有個“晚”字、“秋”字在內,非但以宿雨初收之故。“秦樹”、“漢宮”須活著,妙處全在“遠連”、“近報”之四虛字。
《唐三體詩評》:何焯云:“初”字乃與“何用別尋”呼應。三、四台上遠望之大觀,五、六觀中歷覽之幽致,皆一高一下,乃盡見五城十二樓也。
《刪訂唐詩解》:三、四言其地之所近,五、六以境之幽起結語。次句似脫,然是秋晚意。
《大曆詩略》:詩格乎正忽湔,去佻小之習。
《唐詩選勝直解》:此篇全是賦體,首句出題,後寫觀中之景。
《唐詩近體》:收合仙遊意。
白話唐詩三百首》:描繪了觀外高遠開闊的景象,觀內寂靜清幽的景色。對習靜向道表示欽慕之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