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王昌齡裴迪游青龍寺曇壁上人兄院集和兄維

《同王昌齡裴迪青龍寺曇壁上人兄院集和兄維》是唐代詩人王縉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詩。該詩流露出了詩人慾做一個不拘於外在形式、而求心靈解脫的大隱者的心理,同時這也是詩人在仕與隱之間艱難抉擇之後的結果。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同王昌齡裴迪游青龍寺曇壁上人兄院集和兄維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 作者:王縉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作品譯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同王昌齡裴迪游青龍寺曇壁上人兄院集和兄維
林中空寂舍②,階下終南山。
高臥一床上,回看六合間③。
浮雲幾處滅,飛鳥何時還④。
問義天人接,無心世界閒。
誰知大隱者⑤,兄弟自追攀。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①青龍寺:位於長安之東南,《長安志》:“南門之東青龍寺,本隋靈感寺,582年(開皇二年)立。”青龍寺北枕高原,前對南山,為登眺之絕勝之地。
②空寂舍:僧人所住的房子。《維摩經》:“畢竟空寂舍。”鳩摩羅什日:障蔽風雨,莫過於舍;滅除眾志,莫過於空。空為理宗,以為常宅也。
③六合:天地四方。
④飛鳥何時還:這一句用陶淵明歸去來辭》‘‘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句意。
⑤大隱者:不拘歸隱形式而心意真正隱遁的隱者。王康琚詩云:“小隱隱林藪,大隱隱朝市。”

作品譯文

林中有我空寂的僧舍,階下是那連綿的終南。
高臥在繩床之上,放跟望天地之間。
浮雲處處幻滅,飛鳥幾時飛還。
問義時天人相接,無心間世界清閒。
有誰知這真正的隱者,讓我們兄弟追隨相伴。

作品鑑賞

詩人王縉出生在一個信奉佛教的家庭。其母、其兄及其本人佛教信仰極深。然而王縉一生又一直做著大官。如何解決這仕與隱、入世與出世的矛盾,王縉找到了一條途徑,即做一個不拘外在形式、而求心靈解脫的大隱者。這首游青龍寺的詩作便表現這種傾向。青龍寺,原本是遠離長安城的一個清靜之所,但王縉卻不寫它的僻靜。詩中先是烘托隱者的氣度,然後以浮雲與飛鳥寫世界的喧囂,再寫這位大隱者由於得道而與天地相通,既然他無心於人事,那不論他身處何方,都會是清靜的境界。王縉借曇壁上人寫出自己的理想。這是中國化了的佛教信仰態度,它使世人想起六祖慧能對佛教修持方式所提出的革新主張:“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壇經》)

作者簡介

王縉(702年—781年),字夏卿,與兄王維早以文翰著名。縉連應“草澤”及“文辭清麗”舉,累授侍御史、武部員外。安史之亂時,選為太原少尹,功效謀略,眾所推先,加憲部侍郎。曾奉詔河北,領幽州、廬龍節度等。罷河北回朝後,授門下侍郎、中書門下平章事。王縉兄弟奉佛,縉晚年尤甚。舍財造寺,喜飯僧眾。代宗亦受其影響,於宮中設內道場。《全唐詩》存其詩8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