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錢(吊錢兒)

掛錢(北方春節年俗)

吊錢兒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掛錢,是中國北方地區貼在門楣、房檐上的一種傳統剪紙藝術。叫法有“掛簽”、“掛千”、“吊錢”、“過門箋”、“門吊子”,是中國民間刻(剪)紙藝術品中的一種。由於圖案清晰絢麗,花紋細膩精美,又因圖案多為古錢狀,故古人才將其稱“掛錢”。掛錢,其形狀如小幡。新春佳節,北方鄉村的人們喜歡並且都很自然地在自家的門楣上貼上一排色彩繽紛的“掛錢”,作為新年點綴,藉以邀引財源。掛錢在鄉村最是盛行,除門檐、房檐下,也有把它貼在財神洞、倉庫、雞舍、 豬舍和井台上的。

掛錢上刻鏤著吉祥的圖案和文字,上沿貼牢,下面大部懸空,可隨風飄動。掛錢和春聯交相輝映,呈現出一副濃厚的鄉土氣息和辭舊迎新的節日畫面。

掛錢在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貼掛錢,為北方地區民間春節的一大習俗。新春佳節,掛錢與對聯搭配著貼,一是表示一種祝福,表示吉祥如意的意思,二是象徵著富有,即很有錢的意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掛錢
  • 地區:中國
  • 節日:春節
  • 分類:剪紙
  • 起源:漢代
淵源,形制,習俗,傳說,

淵源

掛錢據說是和爆竹一樣的,都是為了驅趕那個叫做“年”的怪獸,爆竹是以其聲音來嚇唬“年”,而“掛錢”則以其顏色來刺激“年”的眼睛。
掛錢
專家認為掛錢是由古時彩勝演變而來。中國古時就有以幡表達意願的風俗。這樣的記載《後漢書·禮儀志》中就已經有了。
民間形成貼“掛錢兒”的習俗,來源於唐宋時的“幡勝”。唐宋時每逢立春日,人們便用銀箔、羅彩剪成飾物或小幡、戴在頭上或系在花下,用以歡慶春日來臨,並互相贈送。唐代詩人韋莊在《春盤》詩中這樣描述:“雪圃乍開紅果甲,彩幡新剪綠楊絲,殷勤為作宜春曲,題向花箋貼繡楣。”晚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紙為小幡,或懸於佳人之首,或綴於花下,又剪為春蝶、春錢、春勝戲之。”蘇軾在《分類東坡詩》中云:“蕭索東風兩鬢華,年年幡勝剪宮花”。後來,人們用它來避邪,把幡勝放大,在立春之日,貼在門楣上。而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春日宰執親王百官皆賜金銀幡勝,入賀訖,戴歸私第。”同時期的吳自牧在《夢梁錄》中載:“歲旦在你……街市撲買錫打春幡勝,百事吉斛兒,以備元旦懸於門首,為新春吉兆。“這種錫打春幡勝,就是最早的“掛錢兒”。可見在唐宋時期,就有這種裝飾品,只是各有各的用途。
清代,掛錢正式成形,清代天津詩人周寶善為其作年俗詩說:“先貼門箋次掛錢,撤金紅紙寫春聯;竹竿緊束攢前帚,掃房糊窗算過年。”清代的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中還為它作了詳細的註解:“掛千者,用吉祥語鐫於紅紙之上,長尺有颶,貼在門前,與桃符相輝映。其上有八仙人物者,乃佛前所懸也。是物民戶多用之。其黃紙長三寸,紅紙長寸余者,日小掛千,乃市肆所用也。””可見,“掛錢”的歷史是由來已久的。
人們對掛錢的喜愛,還有另外一層原因,那就是它名字中的“錢”字,把它們掛在門前檐下,預示著新的一年中,財源會滾滾而來。

形制

掛錢的形狀有很多種,樣式各一,一般的大都是簡單的圖案,最早的時候都是民間的祝福之意。圖案有神仙、玉皇大帝、麒麟送子、連年有魚、吉慶豐收等等,也有的在上邊剪字的,以福字和喜字為多,更多的是比較簡單的銅錢樣式。鄉間較常見的掛錢,大都是長方形,由中心、框線、穗兒構成。其中有的只有圖案,有的只有文字,有的既有文字又有圖案。掛錢有細制、糙制兩種。細制是用紅毛邊紙雕成,用者較少。糙制是用紅燈花紙雕成,用者較為普遍。一般每套五張,大的每片長約一尺,寬約半尺,小的按比例相應縮小。據《帝京歲時紀勝》載:“掛錢輝五色。”五色原指。因在民俗中人們忌諱黑白二色,所以,掛錢兒的五色為大紅、粉紅、黃、綠和藍,其順序為“頭紅、二綠、三黃、四水(粉)、五藍”。每門每窗所掛皆為單數,多為五張或三張,每張一色。北方人做“掛錢”,多用精巧鋒利的刻刀,在優質的彩紙上,按樣品刻出豐富的圖案,亦有用剪刀剪制的。然後再用金色鉑紙刻成相應的圖案貼上去,顯示出富麗堂皇的景色。掛錢一般長為26至30厘米,寬20至25厘米,掛錢兒中心的圖案和文字須與框線緊密相連,如果象窗花那樣細密,人們會看不清楚。所以,掛錢兒差不多都要剪刻得疏案簡練,才使它的圖案形成富有特色的、粗線條的藝術風格。曾有好趣之君針對掛錢兒的特點,(制)就了這樣一個謎語:“長方形,一塊板兒,瀝瀝拉拉胡椒眼兒,中心襯著圖和字兒,辭舊迎新添風采兒。”
掛錢製作掛錢製作
掛錢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又把掛錢賦於了新的創造,用布或者絲綢刻、剪成幾米的大型的掛錢,用於大市場、超市、會堂等公益場所,代表著吉祥和喜慶。而且圖案和文字通過人們的不斷改造和花樣翻新,在原有的基礎上又增加了“龍鳳呈祥”、“雙龍戲珠”、“梅花四喜”、“彩燈”等等。其橫匾的字樣也日趨豐富,由過去只有“和平”、“和合”,演變為“共產黨好”、“吉祥如意”、“國泰民安”、“人壽年豐”等等。
另外還有一種白掛錢,長二三尺,寬一尺,中雕滿文“靈”字,四周軲轆錢,非常細巧,專為滿族旗人貼祖宗板子上用的。

習俗

新春佳節一到,家家戶戶皆用掛錢兒把門口裝飾得面目一新,喜氣盈盈,使人們感到嚴冬已去,新春盎然。貼掛錢,已成為中國民間春節一大習俗。
舊習俗中,人們在元宵過後,都必須將“掛錢”摘下。據說如不摘下,瞌睡蟲就會伴著不走,使這家人經常打瞌睡,影響生產,當年得不到好收成。隨著時代的變遷,也有人把它作為一種長久的裝飾,客廳、書房以及樓里門楣上貼的掛錢,從頭一年的臘月三十貼到來年的臘月二十九,始終都保存好好的,讓喜慶氣氛保持一年不衰。同時給傳統的民間藝術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民間藝術發揚光大。

傳說

民間傳說,吊錢是姜子牙封神時傳下來的。姜子牙封罷諸神,他的老婆也向他討封,可是神號已滿,姜太公只好封她為窮神。他轉而又想,它若進到窮人家,這家人豈不是更貧窮,於是又附加了個小條件,即“見破不入”,窮神不許進窮人家,只能進富人家。後來人們為阻擋窮神的腳步,逢年過節就用破紙條掛在窗戶上,後來破紙逐漸演變成現在的刻有各種圖案花紋和吉語的吊錢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