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羊擊鼓

吊羊擊鼓也稱懸羊擊鼓,也是“懸羊擊鼓,餓馬提鈴”或“懸羊擊鼓,餓馬嘶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吊羊擊鼓
  • 出處:《續資治通鑑》
  • 時間:公元1206年
故事背景,故事人物,故事經過,

故事背景

公元前686年,齊襄公荒淫無度,不理朝政,國事荒廢,進而發生宮廷內亂,襄公的弟弟公孫無知殺死了襄公,並自立為國君,公子糾和公孫小白各自逃到魯國和莒國避難。至公元前685年,公孫無知被殺。公子小白在鮑叔牙護送下準備回臨淄即位,而魯國國君魯莊公在管仲帶領下(護送公子糾)也準備回國即位。兩軍在淄河相遇。由於當時實力懸殊,公子小白被公子糾圍困在岑山上,公子糾看到峨莊山高林密,心中竊喜,以為小白插翅難逃,只要將其圍困在此山,無需廝殺,守之可擒,便可瓮中捉鱉,正是上蒼賦予的好機會。小白被圍困在山上,人困馬乏,糧草斷絕。
正在危機的時刻,有士兵來報,探知山的東南有一小路可經青州赴臨淄。小白聞之大喜,命手下兵卒捉來十餘只山羊,拴住後腿,吊在樹上,前蹄下置一面戰鼓。又命士卒在山上挖出戰壕,將飢餓的戰馬放置在戰壕中,自己率兵悄悄下了山,沿山路經青州回到臨淄登基坐殿,人稱齊桓公。此時,懸羊山上,山羊、戰馬飢餓難耐,山羊前蹄亂蹬,擂鼓震天;戰馬也因飢餓在戰壕中奔跑尋草,互相撕咬,馬鈴聲響成一片。
山下的公子糾好不得意,認為用不了幾日,齊王寶座便可手到擒來。沒想到,齊桓公小白率兵從背後殺來,大敗魯軍,魯莊公見此,被迫殺掉公子糾向齊國謝罪。自此便有了“懸羊擊鼓,餓馬嘶草”的典故。小白治理齊國成為戰國七雄中的強國之一。“岑山”,更名為懸羊山,相傳沿用至今。
崇禎17年(1644年)3月19日,明朝最後一個皇帝朱由檢於北京煤山投繯自盡,大明王朝壽終正寢。這一年,稱霸滿洲的愛新覺羅·福臨入主紫禁城,史稱“順治入關”。
此時,遠在數千里之外的范復粹(當地人稱范閣老。閣老是唐代對中書舍人中年資深久者及中書省、門下省屬官的敬稱。五代、宋以後亦用為對宰相的稱呼。明清又用為對翰林中掌誥敕的學士的稱呼。)心中百感交集。這位宦遊於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四朝的大明遺老告老還鄉後,並未選擇繁華的黃縣縣城,而是隱居於城南的盧山。

故事人物

范復粹,萬曆己未科進士,為官期間體恤民情,頗有名聲。因屢次上疏要求懲辦貪官污吏,遭人排擠,幾欲隱退未果。崇禎13年(1640年)擢升內閣首輔,翌年加少傅兼太子太傅。1641年因病致仕,回歸故里。
相傳明亡後,范復粹隱居道教勝地——盧山,洗心明志。順治二年,一道詔令自京城而來,宣他上朝,范閣老拒不出山。這一藐視清廷之舉,自然引起朝廷的極大不滿。於是,順治帝派兵前來捉拿他。三十六計,走為上。為避其鋒芒,范閣老選擇了常勝莊附近的石城山谷作為其藏身之處。

故事經過

地處黃縣東南的常勝莊,因山勢陡峭而著稱。當地流傳著一句順口溜:“黃縣山陡,常勝莊和於家口。”可見其山勢之險要。石城山谷就位於常勝莊東南,谷方圓3公里,四面石崖壁立,僅有一個一丈來寬的進出口,其餘的地方就是爬進爬出都很難,是個天然的石城堡壘。石城裡草木旺盛,土肥水清。這別有洞天的景致把范閣老吸引住了。他心中思忖,若有萬隻牛羊放牧其中而堵住城口,就算清兵來犯,也能確保萬無一失。久在“樊籠”里的范閣老,這回倒真的過了一把牧羊癮。
再說銜命而來的清兵來到石城下,求勝心切。無奈,石城堅如磐石,易守難攻。兵士無破城良策,闖入叢生草莽的深澗中叫苦不迭。石城內的范閣老悠哉游哉,而石城外的清兵將士則心急如焚。正當雙方僵持之時,范閣老使出吊羊擊鼓戰術,將山羊一隻只捆好倒掛起來,讓其兩隻前蹄接近鼓面,羊被吊得難受,兩隻前蹄奮力敲擊鼓面,山谷內就傳出了震耳欲聾的響聲。受命的來將不知是計,疑為神所克,又恐難於復命,為朝廷所治罪,最後竟自刎於石城山下。
范閣老用吊羊擊鼓之計戰勝清兵的傳奇故事,數百年來在黃縣百姓中傳為美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