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絲蟲

吊絲蟲

吊絲蟲,Plutella xylostella (Linnaeus),為屬鱗翅目,菜蛾科菜蛾屬的一種昆蟲。分布在中國各地區。主要危害油菜、甘藍、白菜、青菜花、蘿蔔、花椰菜等十字花科作物。低齡幼蟲僅食葉肉,留下表皮。在菜葉上形成一個個透明斑,即“開天窗”;3-4齡幼蟲可將菜葉吃成網狀,或僅剩下葉脈。在苗期常集中心葉為害,影響包心。在留種株上為害嫩莖、幼莢和籽粒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吊絲蟲
  • 拉丁學名:Plutella xylostella (Linnaeus)
  • 別稱:小菜蛾、小青蟲、兩頭尖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 亞門:六足亞門
  • :昆蟲綱 Insecta
  • 亞綱:有翅亞綱
  • :鱗翅目
  • :菜蛾科
  • :菜蛾屬
  • :小菜蛾
  • 分布區域:中國
形態特徵,成蟲,卵,幼蟲,蛹,生活習性,防治手段,農業防治,生物防治,藥劑防治,

形態特徵

成蟲

體長6~7毫米,翅展12~16毫米,前後翅細長,緣毛很長,前後翅緣呈黃白色三度曲折的波浪紋,兩翅合攏時呈3個接連的菱形斑,前翅緣毛長並翹起如雞尾,觸角絲狀,褐色有白紋,靜止時向前伸。雌蟲較雄蟲肥大,腹部末端圓筒狀,雄蟲腹末圓錐形,抱握器微張開。

橢圓形,稍扁平,長約0.5毫米,寬約0.3毫米,初產時淡黃色,有光澤,卵殼表面光滑。

幼蟲

初孵幼蟲深褐色,後變為綠色。末齡幼蟲體長10~12毫米,紡錘形,體上生稀疏長而黑的剛毛。頭部黃褐色,前胸背板上有淡褐色無毛的小點組成兩個“U”字形紋。臀足向後伸超過腹部末端,腹足趾鉤單序缺環。

長5~8毫米,初化蛹時綠色,漸變淡黃綠色,最後為灰褐色,近羽化時,複眼變深背面出現褐色縱紋。繭呈紡錘形,灰白色絲質薄如網,可透見蛹體。

生活習性

南方一年循環為害,四季不斷。常年發生11—12代,以3—6月及9—11月為兩次高峰期,無明顯越冬現象。成蟲晝伏夜出,白天棲息在植株蔭蔽處或雜草叢中,日落後開始活動,有趨光性;成蟲產卵期可達10天,卵散產於葉背近主脈處。初孵幼蟲潛入葉內取食,2齡後開始自隧道中外出,取食葉片葉肉及下表皮,留上表皮呈“開天窗”;3齡後取食葉片成孔洞,嚴重時僅留葉脈,並可取食嫩莖、幼莖,影響結實。幼蟲很活躍,遇驚後即作劇烈扭動並向後倒退,或吐絲下垂逃逸。幼蟲共4齡,發育歷期12—27天,老熟後在葉背或地面枯葉下結薄繭化蛹,蛹期約為9天。
吊絲蟲吊絲蟲

防治手段

農業防治

合理安排茬口,避免十字花科蔬菜連作,蔬菜收穫後,清除田間殘株落葉,並隨即翻耕,消滅越夏、越冬蟲口,溝渠田邊等處的雜草,減少成蟲產卵場所和幼蟲食料。

生物防治

噴灑蘇雲金桿菌(Bt)懸浮劑500—800倍液,也可選用1.8%阿維菌素(齊蟎素害極滅愛福丁)2000倍液噴霧。

藥劑防治

小菜蛾是中國抗藥性特別嚴重的一種害蟲,它對菊酯類、有機磷類及氨基甲酸酯類農藥等均已產生不同程度的抗藥性。在廣東、福建等少數地區對蘇雲金桿菌(Bt)也產生了抗藥性。但各地抗藥性發展並不平衡,這與各地用藥歷史、用藥種類、頻率、強度等密切相關。因此,對某種(類)藥劑抗藥性嚴重的地區,應暫時停止使用該種(類)藥劑,改用其他作用機制不同的藥劑,或將蘇雲金桿菌與其他化學農藥混用或輪用。目前據國內外資料顯示,苯氧威(沙青蟲)已經在市場出現,屬於第三代綠色殺蟲劑,對環境友好,主要用於出口蔬菜、中藥材等,暫時還沒有產生抗性的記錄。對比氯蟲苯甲醯胺、甲維鹽、氟蟲氰、茚蟲威等要優異一倍以上。
小菜蛾老齡幼蟲抗藥性很強。因此,套用藥劑防治應掌握在卵孵化盛期至幼蟲2齡期,選用3%苯氧威(沙青蟲),5%氟蟲脲(卡死克)乳油,或5%定蟲隆(抑太保)乳油,或5%伏蟲隆(農夢特)乳油均用1000~2000倍液;在幼蟲2~3齡期可用5%氟蟲腈(銳勁特)懸浮劑、10%蟲蟎腈(除盡)懸浮劑1500~3000倍液,或用50%殺蟎隆(寶路)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用20%丙溴磷乳油500倍液;也可選用2.5%溴氰菊酯(敵殺死)乳油2000~3000倍液,或2.5%三氟氯氰菊酯(功夫)乳油30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乳油3000~4000倍液。由於小菜蛾易產生抗藥性,因此應注意輪換交替用藥,或用復配農藥。目前在廣州珠三角地區吊絲蟲抗性相對嚴重,比較特效的藥劑還是來自鄭州沙隆達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的(精品青蟲),被當地農戶稱之為神藥,觸殺能做到30分鐘死蟲95%,胃毒在用藥後48個小時死蟲98%以上,殺蟲譜很廣,如果有跳甲或薊馬,5分鐘死蟲80%以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