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陽撂鑼

合陽撂鑼

合陽撂鑼是陝西省的舞蹈。目前僅有渭南地區合陽縣的黑池鎮、馬家莊鄉所屬的太定、南吳仁、西中雷三個村莊還保存著。“撂”是當地土語,意為“拋”、“扔”。撂鑼,即是手持大鑼邊舞邊敲邊將大鑼扔向空中的一種表演,當地又稱其為“掄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合陽撂鑼
  • 地理標誌: 陝西 · 渭南 · 合陽縣
  • 遺產類別:III-26
  • 申報單位:合陽縣文體事業局
  • 遺產級別: 省 
表演形式,基本特徵,主要價值,

表演形式

表演時,除以大鼓、小鼓伴奏外,擊鐃者與敲鑼者必須人數相等,少則各三四十人,多則可達近百人。另有數十名舞花桿的姑娘兩人一組站在隊伍中間,隨著節奏邊舞邊跳。上百人組成一支隊伍龐大、響聲震天的表演大隊。特別是數十面大鑼隨著節奏同時拋向空中,在陽光的照耀下齊上齊下,猶如彩蝶翻飛,金龍飛舞,給人們以新穎、壯觀的氣勢感染。
撂鑼只有—個基本動作,即邊舞邊走邊將大鑼拋向空中。表演分為“行進式”和“場地式”兩種。行進式常和高蹺、花桿、彩傘(即花傘組成的隊伍)等組成綜合性民間舞隊,在打擊樂隊的率領下浩浩蕩蕩的進行游鄉轉村表演。場地式即廣場表演,將大鼓撂於場地中心,擊鐃隊、花桿隊、撂鑼隊依次圍鼓擺成三層圓圈繞轉表演。場地表演結束後,俗稱“落場子”,廟會的主事或主家向社火隊敬煙、送酒熱情款待,或饋贈禮品、紅包以表酬謝。
合陽縣民俗活動:撂鑼合陽縣民俗活動:撂鑼
花桿隊是由四五十名姑娘或年輕媳婦組成的。她們每人手持一根長約150厘米的竹竿或木棍,上面系各色彩綢,稱為花桿,形成五彩斑斕、色彩艷麗的花桿隊,更增添舞隊的鮮艷色彩。
撂鑼除了春節鬧社火表演外,也常於當地娘娘廟過會時,作為一種迎神社祀的儀仗表演。舊時民眾認為娘娘神非常靈驗,每年正月十四要將娘娘神迎進村中,全村各戶就前來燒香祭祀,以求多子多福,平安如意。每逢迎神撂鑼時,幾乎全村各戶都有人參加,有的敲鼓,有的撂鑼,有的舞花桿,實在沒有人能參加表演時,也要做把彩傘以表對神靈的虔誠。據當地民眾介紹:清末民初表演撂鑼時,男舞者均按傳統戲曲的校尉打扮,每人身穿黃馬褂、皂色褲、腰系戰裙、扎靠腿、畫淨角臉譜、戴黑(紅)口條(髯口)。女的多按傳統戲曲中的刀馬旦裝束,顯得英俊、瀟灑。更有趣的是擔任撂鑼指揮者的演員,俗稱“大雞毛”(系“大計謀”的諧音),臉塗紅色,腦後插根長野雞翎或在帽後綴一撮雞毛,身著藍色青花綢袍,足蹬紅布鞋。此種裝束仍保持著比較古老的傳統風格。
表演撂鑼,男舞者大都穿中式對襟衣褲或穿統一顏色的運動衣褲,女的多穿彩衣褲,腰扎紅腰帶,身披大襟紅棉衣,據說是代替過去的斗篷,更增添了舞隊的色彩。

基本特徵

撂鑼自形成以來,經過發展,具有以下特徵:
1、以鑼鏗鏘有力的聲音和節奏,給視覺以和諧與整齊感、渾然一體,餘味無窮。
2、梅花鼓緊湊、流暢而動聽,與饒、鑼形成回應,強弱分明,剛柔並濟。
3、九圓鼓舞姿優美,泛音動聽,獨居一格。

主要價值

1、觀賞價值。撂鑼以鑼為舞具,展示舞蹈動作,用於行進或廣場表演,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
2、研討價值。撂鑼把戲劇中的“擂鼓”用於梅花鼓,與舞蹈結合,對於研究舞蹈、民樂與風俗習慣有一定的研究借鑑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