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城市規劃

合肥是安徽省省會,位於安徽省中部。地形為崗沖相間,西北高,東南低,起伏平緩。南淝河自西北流經市區,在城旁匯合兩條支流,向東南郊巢湖流去,合肥(淝)因此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合肥城市規劃
  • 城市布局:三翼風車形狀
  • 規劃人口: 70萬人
  • 規劃城市用地:77.7平方公里
城市沿革,城市布局,地圖信息,

城市沿革

合肥在漢以前已形成集鎮,以後是歷代縣、州、府治的所在地,戰略地位重要,有“江南唇齒,淮右襟喉”之稱。但城市發展緩慢。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城市人口僅5萬人,建成區不足5平方公里。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合肥的工業生產和教育科研事業有很大發展,1984年底有機械、輕紡、電子、化工、冶金等工業企業548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大學等高等院校12所;中國科學院安徽分院等科學研究機構近62所,城市人口59.4萬人,建成區59平方公里。

城市布局

合肥的城市布局,以老城為中心,向東、北、西南三個方向伸展,呈三翼風車形狀。這個格局主要是由自然條件決定,逐步形成的:城市的東南方向是南淝河下游的低洼地,不適宜進行建設;城市的西郊和西北郊,位於水庫下游,受洪水威脅,也不適合發展。因此,城市只能向東、北和西南三個方向發展。另一方面,在歷次編制城市規劃中逐漸認識到三翼伸展的布局有很多優點。因此,在規劃管理上加以引導和控制,就使這種布局逐步固定下來。1952年編制的城市總體規劃示意圖,明確老城區為城市的中心,環城的河湖水係為公園綠化帶,新區向外分片發展。第一個五年計畫期間首先開闢了東郊和平路一帶的工業區,使城市向東發展。1959年編制的總體規劃,開闢了北部工業倉庫區、西南部的文教科研區和工業區,基本上奠定了三翼發展的城市布局。
1979年的城市總體規劃
1979年制定的城市總體規劃,將城市性質確定為全省的政治中心、國家重要的科學研究基地和鐵路交通樞紐。城市人口規模到2000年控制在 70萬人以內,城市用地控制在 77.7平方公里以內。城市布局繼續保持三翼形式。確定老城區要逐步改造。不準在三翼之間的楔形綠地或農田上進行建設,以保持建成區和綠地相間的環境特色。在鐵路規劃上,妥善解決合肥至南京、九江、信陽、阜陽等新鐵路線在此地交匯所帶來的問題,確定遷移老火車站和淮南線,將新客運站和編組站安排在東北郊規劃區的邊緣,與市區成切線通過;另外開闢西站作為輔助客運站,以分散客流;增設東郊貨運站,為遠期修建南郊環線留出備用地。城市防洪規劃,採取“排蓄兼顧、疏防結合”的原則,在城市的上游以水庫攔防調蓄,在城市的兩側開溢洪道排泄洪水;市區內疏浚河道,加固堤防,達到能防禦百年一遇的洪水的標準,確保城市安全。綠化規劃,除加強老城周圍以逍遙津公園、包河公園(見彩圖)、杏花村為主的環城綠帶外;規定擴大綠化範圍,從市區延伸到郊區。在市區東南近郊,利用崗地、河灘營造林帶,將巢湖的濕潤空氣導入市區。在西郊董鋪水庫大壩內側也規劃大片林帶。這兩處林地通過南淝河等河流兩側的帶狀綠化系統,同老城周圍的環城綠帶相連線,形成一條貫穿市區的通風走廊,保持市區空氣清新、濕潤。新編制的合肥城市總體規劃具有使城市和郊區的自然環境相協調、新區和老城區相結合的特點,在1984年全國城市建設系統優秀設計評選中,被評為優秀規劃設計。

地圖信息

地址:懷寧路1800號合肥市國土規劃大廈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