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水水庫(廣東省興寧市水庫)

合水水庫(廣東省興寧市水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合水水庫,位於廣東省興寧市北,離城14公里,興建在寧江主流黃陂河羅崗河的匯合處,集水面積568多平方公里,占寧江流域面積41.6%。水庫面積1.9萬畝,除百年一遇大水可淹沒面積1.2萬畝外,尚有陸地面積6505畝,其中林地4789畝,耕地或荒山1716畝。

合水水庫於1956年10月動工興建,翌年7月建成,總庫容為5300萬立方米。1959年和1964年兩次擴建後,最大庫容為1.1億立方米,屬大(二)型水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合水水庫
  • 地區:廣東省興寧市北
  • 集水面積:568多平方公里
  • 全庫面積:1.9萬畝
建設意義,庫區特徵,水庫建設,防洪措施,地圖信息,

建設意義

水庫以防洪為主,保證灌溉,兼顧排澇,結合發電、養魚。是寧江水網樞紐工程,捍衛著興寧市城區及寧江兩岸13個區、鎮20多萬人的財產和生命安全。防洪面積11萬畝,灌溉農田7萬多畝。合水水庫對洪水能吞能吐,民眾稱之為“仙人肚”。

庫區特徵

合水水庫是廣東省一大蓄水工程。水庫興建時的設計標準為50年一遇,100年校核。汛期的防限水位標高為127.1米,相應庫容3800萬立方米;正常洪水位為136.1米,相應庫容5300萬立方米。壩高17.7米,壩面寬7米,底寬107米,壩長590米。副壩5座,歸河壩1座。九孔泄洪閘1座,全長32米,每孔淨寬3米,高3.5米,閘門用鐵木結構,每個自重4.5噸,用卷揚機啟閉。該閘通過最大泄量500立方米每秒,閘後有滾水壩l座,消力檻1個,消力池2個,用漿石砌築,混凝土護面。有園形混凝土輸水涵兩孔,涵末端設分水閘3個,其中供發電2個,供灌溉1個,每孔流量5立方米每秒。

水庫建設

水庫淹浸範圍涉及合水、白泡、霞洞、雙溪、車瀝、大東等6個村(組)。新建和兩次擴建共淹浸耕地6327畝,移民2288戶、10480人,拆遷房屋11117間。整個工程(含擴建)完成土方66.44萬立方米,石方1.77萬立方米,鋼筋混凝土1598立方米,總投工日161.8萬個。工程費275萬元,其中國家投資254萬元,自籌21萬元(按受益土地每畝負擔3元)。
1959年冬進行第一次擴建,按100年一遇設計,200年一遇校核。相應庫容7300萬立方米,比增2000萬立方米。主壩加高0.5米,淨高18.2米。漿砌防浪牆一道,高1米。副壩9座。1964年進行第二次擴建,防洪標準按100年一遇設計,1000年一遇校核。擴建後,主壩加高至21.5米,壩長增至700米,壩頂寬仍為7米。築防浪牆一道,用乾砌石護坡,後坡在標高133.50米處設2米寬的平台一道,坡度平台以上為1:2.5,以下為1:2.75。壩腳築5米高的梭柱體反濾層,與原有反濾層銜接處用暗溝導滲。泄洪閘從後面接長16.6米,泄洪閘、輸水涵啟閉閘架和工作室相應升高,閘門改為鋼板。副壩擴建後增為14座,總長2560米,壩頂寬均為5米。在水庫東岸富和村一帶,其壩頂標高控制在141米,比主壩及其副壩壩頂低0.5米,在特大洪水時作非常臨時溢流壩使用。
根據中央水電部新頒布的大型水庫設計標準,合水水庫標準偏低,屬不安全工程,1985年按新標準500年一遇設計,2000年一遇校核,報省列入“七五”基建計畫,進行安全加固。

防洪措施

合水水庫集水面積大,庫容小。在汛期,少放水,水庫不安全,多放水,寧江安全泄量小,容易造成下游洪災。經過幾年實踐,不斷總結和分析洪水發生、發展和變化的規律,根據上、下游,洪與澇,洪與旱,洪與電,旱與電等複雜的矛盾,利用本流域內的水庫群、寧江河、排澇溝,三者聯合運用,統一合理調度,按照適時適量蓄、泄的規律,制訂了防洪調度三個原則和五個放水方法。防洪調度三個原則是:(一)20年一遇洪水,合水水庫最大控泄350立方米每秒,寧江湊泄500至800立方米每秒以內,以確保水庫和寧江兩岸安全,暢排內澇;(二)50年一遇洪水,合水水庫最大控泄450立方米每秒,既保水庫,也力爭寧江圍堤不決堤;(三)50年一遇以上洪水,合水水庫最大控泄500立方米每秒,確保水庫,不保寧江。五個放水方法是:(一)提前放。當合水水庫區降大雨,庫水位超過防限水位時,採取提前放水,騰出庫容,迎接來洪;(二)推後放。當下游先降大雨,達到寧江危險水位以上或下游內澇嚴重,而水庫庫容尚可滿足調洪的情況下,推後放水,待寧江水位降低或內澇排至一定程度時再行放水;(三)交錯放。由於降雨有先有後,雨量有大有小,造成寧江水位時漲時退,在這種情況下,則認真掌握分折下游水位動態,錯開洪峰,見縫插針,時大時小地交錯放水,以確保寧江安全和排除內澇;(四)大放快放。降雨時間長,下游區間水漲引起內澇不能排出時,便採取大放快放,儘量騰出庫容,容納後期洪水。待區間水小,馬上關閘停放,降低寧江水位,加速下游排澇;(五)慢放少放。庫水位雖然超過防限水位,但不會影響水庫安全,短期內又無較大降雨,則多蓄少放,化洪水為細流,以利灌溉發電。
合水水庫先後戰勝洪水31次和旱情威脅4次。如1964年6月10日至15日,全市平均降雨286毫米,庫區降雨336.5毫米,如果沒有水庫調蓄,下游最大流量可達1350立方米每秒。15日下午,水庫下泄量為180立方米每秒,根據當地、當時水情與雨情預計,3小時後下游將出現洪峰,於是把水庫泄量壓至50立方米每秒。果然在19時30分出現峰頂,流量正好為下游最大安全泄量500立方米每秒,由於事前調低了合水水庫的泄量,成功地避免了“碰峰”。洪峰過後,根據下游水位下降情況,及時加大泄量,使庫內過多的存水排出,保證了水庫、堤圍兩安全。

地圖信息

地址:廣東省梅州市興寧市合水鎮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