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巧巧飯

吃巧巧飯 漢族民間少女節日飲食風俗。流行於山東地區。時間因地而異。滕縣(今滕州)、費縣、臨朐、蒙陰、昌邑、膠縣(今膠州)、鄒縣(今鄒城)等地於夏曆正月十六日舉行,郵域、棗莊、諸城等地於夏曆七月七日舉行,而濱州等地則在清明舉行。屆時,未嫁的少女,數人結成一夥,在村內挨家要一點米、豆和面,然後自帶炊具,去河邊、山坡或平原背風的凹地,拾柴火煮飯,鍋內放針、頂針等(多是用秫秸扎的),飯熟後分而食之,誰吃到針線用品,誰就心靈手巧,而且是集聚了眾人的智慧。有的還在黑影無燈的環境下進行,帶有神秘氣氛。其實是少女們婚前一次自炊實習。吃巧巧飯時唱歌謠:踏東崖,望東海,王母娘娘送巧來。不要多,不要少,要你七十二樣巧。有的在河邊唱:魚兒魚兒來喝湯,給留個針線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