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遼太郎

司馬遼太郎

司馬遼太郎【しば・りょうたろう】(1923~1996)日本作家。原名福田定一,生於大阪。1943年畢業於大阪外語學院--今大阪大學外國語學院蒙語系,1946年入京都新日本新聞社,兩年後任產經新聞社記者,同時發表作品。1961年開始專業作家的生活。司馬的小說把歷史上推動生產力向前發展的人物放在革新與守舊勢力尖銳鬥爭的環境中,從各方面來歌頌他們的勵精圖治和文治武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司馬遼太郎
  • 外文名:司馬遼太郎(しば りょうたろう、Shiba Ryōtarō)
  • 國籍:日本
  • 民族:大和族
  • 出生地:大阪市浪速區西神田
  • 出生日期:1923年8月7日
  • 逝世日期:1996年2月12日
  • 職業:作家
  • 畢業院校大阪大學外國語學部(蒙古語)
  • 主要成就:1991年文化功勞獎
    1993年文化勳章
    1966年第十四屆菊池寬
    1960年第四十二屆直木獎
    1981年成為日本藝術學院會員
  • 代表作品:《梟之城》《功名十字路口》《宮本武蔵》《國盜物語
  • 紀念館司馬遼太郎紀念館
人物履歷,寫作生涯,現場主義,背景形象,描寫英雄,文學成績,文學作品,概述,一覽表,影視作品,電影,電視劇,

人物履歷

1923年- 8月7日、大阪市浪速區西神田出生。
司馬遼太郎
1930年- 大阪市立難波塩草尋常國小校入學。
1936年- 私立上宮中學校(上宮高等學校)進學。
1940年- 上宮中畢業。
1941年- 大阪外國語學校(新制大阪外國語大學的前身、今大阪大學外國語學部)蒙古語科入學。1943年- 大阪外國語學校畢業。兵庫縣加古郡(加古川市)戰車第19連隊入營。
1944年- 分配到滿洲戰車第1連隊。
1945年本土防衛、第12方面軍第36軍戰車第1師団戰車第1連隊副小隊長、分配到栃木縣佐野市迎來戰爭結束。加入新世界新聞社。
1946年- 加入新日本新聞社。成為京都支社社員。
1948年2月、新日本新聞社破產。5月、加入產業經濟新聞社、成為京都支局社員。6月、福井地震發生。雖然是新人但是作為應援記者赴福井採訪。
1950年- 初婚。同年的金閣寺放火事件、從住持等揭發犯罪的動機。
1952年- 長子出生。
1954年- 離婚。長子被託付給父母家的福田家。
1956年- 短篇小說“波斯國的魔法師”獲第八屆講談社俱樂部獎、從此登上文壇。
1959年- 與松見みどり結婚。
1960年- 小說‘梟之城’獲第四十二屆直木賞
1961年- 退出產經新聞社。專心一意從事寫作。
1964年- 移居大阪府布施市下小阪(東大阪市下小阪)。
1966年- 小說‘龍馬來了’‘國盜物語’獲第十四屆菊池寬獎。
1981年- 成為日本藝術院會員。
1986年- 就任財團法人大阪國際児童文學館理事長(-1990年)。
1991年- 獲得文化功勞獎。
1993年- 獲得文化勳章
1994年4月拜訪李登輝,李登輝自比為“摩西”,並言:《生為台灣人的悲哀》
1996年2月12日、腹部大動脈瘤破裂、國立大阪病院去世。享年72。墓所京都市東山區。3月4日、成為東大阪市名譽市民。11月1日、(財)司馬遼太郎記念財團成立。
1998年- 從1998年開始、毎年的‘油菜花忌’頒獎司馬遼太郎獎
2001年- 11月1日、司馬遼太郎紀念館開館。

寫作生涯

一九二三年八月七日,司馬遼太郎誕生於大阪。他原名福田定一,其筆名乃取自“遠不及司馬遷之太郎”之意。司馬遼太郎的祖父本是個日本算術家,但他於明治初年遷至大阪改行從商,販賣糕餅。他父親則在大阪當開業藥劑師。在最具商人氣息的地方從商,最重要的即是要具備理性的經營頭腦。這個特性影響司馬遼太郎極為深遠,在他的小說中,經常以冷靜、理性的歷史觀來審查主觀的、非理性的意識型態。因此,有人稱他的歷史小說為“非意識型態”的歷史小說。
司馬遼太郎從十三歲開始,即經常到大阪市立圖書館博覽群書,至他大學畢業時,幾乎已經讀完圖書館的藏書。其好友寺內大吉(作家)回憶說,司馬遼太郎在報社上班時曾經住過他家,他每天要到報社上班時,總是撕下一頁百科全書來背誦。
他十八歲時進入大阪外國語學校(今大阪大學)蒙古語科就讀,名作家陳舜臣是高他一年的學長(印度語科)。二十一歲(一九四三年)時被徵調到中國東北的戰車連隊。他大學時代的專攻(蒙古語)以及後來的中國經驗,無形中影響了他的寫作風格。本來日本作家並不擅長描寫大時代的社會動態,若是以讀俄國小說或是法國小說的態度來讀日本小說一定大為失望,因為日本作家只擅於描寫內心的感受以及身邊的瑣事,名之為“私小說”,並自認為是日本小說的特色。吾人若看了托爾斯泰的小說再去看“私小說”,肯定打瞌睡。
然而司馬遼太郎的小說卻具有從天空俯瞰大時代動態的特質,也因為這個特質吸引了無數的日本讀者。筆者認為他這特質與他的蒙古語學有莫大的關係。因為住在沙漠中的民族,為了要辨識方向,尋找水源,他們關心視界以外的世界,因此總是將視點如老鷹般高懸在天空中某一點往下俯瞰。這種觀點自然與屬於森林文化的日本觀點大相逕庭。事實上司馬遼太郎極喜歡蒙古,他除了到蒙古旅遊外,早期的作品如“波斯的幻術師”、“戈壁的匈奴”,以及晚年的“韃靼疾風錄”都是描寫北方騎馬民族的作品。
他從一九四六年(二十三歲)至一九六一年,先後在新日本新聞社及產經新聞社當記者。這記者生涯可以說是他歷史小說的原點。他曾經對他的朋友說:“若有來生,我還要當個新聞記者。”可是他這個記者與大多數的記者不同,他永不厭倦地充實自己的知識,而且由於他隸屬於文化部門,因此經常到各大學與寺院去採訪,獨自研讀寺廟中所藏的古文書,並與大學教授結為好友。通常的歷史小說作家都只是蒐集文獻,考察當地風光,以作為寫小說的準備工作。而司馬遼太郎不只如此,他至歷史事件的發生地去,必定像個新聞記者般詢問當地的居民:“你出生於何地?是否知道事件的傳說 ?”。

現場主義

他是個徹底的現場主義者。他一定要到那塊土地去,呼吸那裡的空氣。他說過,有時從空氣中能夠發現重大的事實。除了歷史之外,他還研究地理學——地勢學、交通地理學、人文地理學、行為地理學。他認為,我們不能以一個地方的風土論斷一個人,但是每個地方確實存在其風土特性。亦即,每個人都具微量的風土特性,如果數十萬人聚集起來即顯現其特徵來。若是追溯其歷史,則數百萬人的特徵聚集起來即更顯著。因此他舉例說,坂本龍馬的故鄉土佐國(現四國高知縣),當地的人黑白分明,好訴訟,具平等思想。近江(現滋賀縣)人具商人天份,與華僑的習性相似,然明治時代之後,產業資本興起,商業資本沒落,因此近江商人也跟著沒落。

背景形象

偉大的作家大都極為注重人物背景的形象。在費奧多爾·米哈伊洛維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草稿上發現他畫著教堂、人物等具體的圖畫;黑澤明在拍電影前也會先畫圖來捕捉影像。司馬遼太郎曾經說過:“我在寫作時,如果看不到那個人的臉,看不到那個人站的地方,那么我就無法寫下去。譬如說,我寫豐臣秀吉時,寫到有一個使者到他前面來。此時,我雖然在小說中沒寫出來,可是我會想像豐臣秀吉的前面站著多少人?天氣是陰是晴?這附近是否有松林?這松林是蒼翠欲滴的幼松,還是蒼勁挺拔的老松?”總之,他對鮮明的形象極為執著。
再舉一例證明。司馬遼太郎曾對山崎正和說:“我寫的小說,從一開始,我就打算寫給外國人看。我所謂的外國人,並不一定要真正的外國人,日本人也無所謂。總而言之,我想像的讀者是,對日本歷史完全沒有知識的人。譬如說我寫源義經(一一五九至一一八九年,平安末期至鎌倉初期的武將)時,絕不以了解他生平的讀者為對象去寫。”既然是以外國人為對象,那么要特別注重具體而詳細的形象描寫。

描寫英雄

司馬遼太郎雖然寫過各種各樣的歷史小說,甚至也寫過忍者小說,但是他最拿手的還是明治時代前後的歷史小說。換言之,他喜歡描寫一個默默無聞的人在亂世中如何開創歷史成為英雄,而明治時代正好是這樣的一個時代,而且明治時代所留下的史料又最豐富。
司馬遼太郎著作1司馬遼太郎著作1
由於他喜歡描寫英雄,所以他小說中的人物大都是健康開朗的人物。這與日本明治以後的小說不同, 例如夏目漱石所描寫的人物多半是內省的厭世者,或是生活趨向破滅的人物。而司馬遼太郎的小說能夠獲得日本讀者的喜愛,其理由之一,即能夠消除日本民眾日常生活中的壓力,使精神生活得到淨化。他的小說也與寫“眠狂四郎”的柴田鏈三郎的小說不同。有一個評論家指出:“小說家好像是個病人,他向讀者說,我這裡痛,那裡難過。而評論家好像是個醫生,他聽病人訴說病情,幫他看病,幫他診斷。可是司馬遼太郎卻是以醫生的身份登場,日本突然產生這種作家,使我們一時不知所措。若以舊有的觀念來說,就好像一個沒有小說家特質的人突然寫起小說來。”
雖然司馬遼太郎喜歡描寫英雄,但是他卻認為日本沒有真正的英雄。他在與美籍日本文學家唐納金 (Donald Keene)對談時說:“源賴朝(一一四七至一一九九年,鎌倉幕府的首代將軍)是個偉大的政治家,但是沒有人緣;源義經是個無聊的人物,但卻大受歡迎。大久保利通(一八三0至一八七六年)也是相當偉大的政治家,然而日本人卻喜歡稚兒氣的西鄉隆盛(一八二七至一八七七年)。也就是說,政治原本是男人的世界,但是日本人卻喜歡女性的特質。譬如說,西鄉隆盛有時會寫寫詩,發表幾句名言,結果比大久保更得人緣。”
他又提到日本的政治家可分為受尊敬的政治家與受歡迎的政治家兩類:“像豐臣秀吉胡作非為,可是大家都喜歡他。而德川家康建立了江戶體制,雖然他的功過見仁見智,但總之完成了政治家最重要的任務。可是日本人卻對他敬而遠之。如果你對日本人說,你像德川家康,兩人一定吵起架來。要是說,你像豐臣秀吉,那他就難掩喜悅之情。”

文學成績

司馬遼太郎一生的作品無數,而且自一九六〇年(三十七歲)之後,幾乎年年得獎,宛如為他的作品設獎似的。因其作品汗牛充棟,今僅以其得獎作品為中心簡介於下:一九六0年以忍者小說“貓頭鷹之城”獲直木賞,一九六六年以《龍馬風雲錄》(又名《龍馬奔走》)、《國盜物語》獲菊池寬獎
“龍馬風雲錄”是一本大河小說(即將時代、社會的變遷視同長江大河般描繪的長篇小說),書中每個人物都具鮮明深刻的個性與形象。其主角坂本龍馬(一八二五至一八六七年)是德川幕府末期的革命義士,雖然對明治政府成立有功,但最後被幕府官吏暗殺身亡。龍馬少年時,被稱為愛哭鬼。後來他學了北辰一刀流,得到下級武士的眾望,成為他們的領導人物。他在大變動的時代覺醒過來,體認到必須推翻幕府日本才能得救,於是乃毅然決然地脫離所屬的土佐藩國,加入倒幕的行列。後來他從革命義士逐漸成長為成熟的政治家。龍馬的行動猶如天馬行空,最後他超越了國界,神遊於擁抱全世界的夢想。司馬遼太郎本人也說:“日本歷史當中,坂本龍馬是最有魅力的人物。”
司馬遼太郎和他的作品竜馬風雲錄司馬遼太郎和他的作品竜馬風雲錄
一九六七年,司馬遼太郎獲大阪藝術賞,一九六八年“殉死”獲每日藝術賞。“殉死”的主角為被稱為日本戰神的乃木希典。在日本人的心目中,乃木希典是日俄戰爭的英雄,當他聽到明治天皇去世的噩耗時,也跟著自殺殉死。因此他已經成為日本近代史中神話性的人物。而司馬遼太郎在“殉死”中卻用冷靜、客觀的手法把乃木描寫成一個“蠢將”。在這之前,芥川龍之介也曾寫過諷刺乃木的短篇小說“將軍”。芥川龍之介可以說向“戰神”砍下第一刀,而司馬遼太郎則是拿著關雲長的青龍刀劈下致命的一擊。
一九六九年司馬遼太郎的“歷史紀行”獲文藝春秋讀者賞。一九七二年“人間日子”等作品獲吉川英治文學賞。同年出版“坂上之雲”最後一卷。“阪上之雲”的主角有三人,即秋山好古秋山真之兩兄弟,以及真之的友人正岡子規。本小說透過此三人的行動來描繪明治時代的青春期。秋山好古後來成為陸軍騎兵的創立人,真之則是日本海海戰的名參謀,子規成為近代俳句的開山組。日本從幕藩體制進入近代國家的行列並沒有想像中那么順利,在這作品中,描繪著明治時期的人如何因應日清、日俄兩戰役。司馬遼太郎在此小說中探討何謂日本的近代?明治時代的意義為何?此作品的高潮是在旅順總攻擊與日本海海戰,我們從那裡可以看到日本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淵源。
一九七六年其“空海之風景”等作品獲藝術院恩賜賞,一九八0年出版“項羽與劉邦(上、中、下) ”單行本。“項羽與劉邦”在“小說新潮”連載時,原名是“楚雨”,司馬遼太郎從劉邦的大風歌中取出“風”字,用來表現在漢的根據地中原黃土地帶吹起的乾燥塵土,而“雨”則顯現多濕的楚國風土。他在此小說中,仍然不忘發揮其擅長的風土文明論。
一九八一年獲選為藝術院會員,一九八二年“人之跫音”獲讀賣文學賞,一九八三年(六十歲)以“ 革新歷史小說”之理由獲朝日賞,一九八四年“街道漫步南蠻篇”獲新潮日本文學大賞學藝賞,一九八六年獲NHK放送文化賞,一九八七年“俄羅斯漫談”獲讀賣文學賞,一九八八年“韃靼疾風錄”獲大佛次郎賞,此小說也成為他最後一篇長篇小說。一九九一年司馬遼太郎獲選為文化功勞者,一九九三年(七十歲)獲頒代表日本人最高榮譽的文化勳章。
此外,從一九七一年開始,他在“周刊朝日”雜誌上發表的遊記“街道漫步”,至他去世為止,共連載一千一百四十六期,其中包括已在台灣出版的“台灣紀行”。一九九六年二月十二日因腹部大動脈瘤破裂,病死於大阪的醫院,享年七十二歲。病死前,他曾接受九小時的手術,然終回天乏術。關於他的死,名動畫作家宮崎駿發表感言說:“司馬遼太郎一直思考著,為什麼日本會產生如此愚蠢的‘昭和時代’。現在日本更趨腐敗沒落,司馬遼太郎已經看不到日本的沒落光景,我為他感到欣慰。”
司馬遼太郎最重要的文學成就在描寫江戶末期的歷史小說。透過他筆下描寫出來的人物如坂本龍馬等,如今已成為時代劇里反覆傳誦的典型。司馬筆下的人物在那個幕藩制度崩潰的時代里,一面承傳著根深蒂固的傳統,一面對嶄新的未來抱持著光明的想望。這樣的性格呼應著日本人一世紀以來面對現代化與傳統時的心情,也是司馬的小說歷久不衰的原因。

文學作品

概述

司馬遼太郎的多卷本歷史小說《龍馬奔走》(1962~1966),敘述19世紀60年代明治維新從醞釀到勝利的全過程,反映了封建社會沒落時期的黑暗政治以及錯綜複雜的階級矛盾和鬥爭,讚揚進步階層的反抗精神和變革願望。長篇小說《國盜物語》(1965~1966),描寫日本戰國時代齋藤道三和他的女婿織田信長兩個封建階級上層人物的一生,他們實行新的政治經濟措施,興修水利,發展貿易集市,比較徹底地消滅莊園制,在促進日本封建社會政治經濟發展中起了積極作用。政治歷史小說《坂上之雲》(1969~1972)企圖通過明治時代的“昌明隆盛”和統治階級代表人物的“勵精圖治”來鼓舞人們的樂觀和進取精神。長篇小說《殉死》(1967)以甲午、日俄戰爭中侵犯中國的日本陸軍統帥乃木希典為主人公,基本上肯定他為天皇效命和殉死,同時也譏諷了他剛愎自用,指揮無能。《世に棲む日日》(1971)塑造了日本明治維新志士的形象。其他的主要作品還有《貓頭鷹的都市》、《風的武士》、《關原》、《豐臣家的人們》等,多為鴻篇巨著,上世紀末,在日該國內出版他的文集多達三十餘卷。他還寫了《多謀善斷的人》、《二軍師》和《駿河夫人》等短篇小說。
司馬遼太郎1司馬遼太郎1
早期的處女作為《波斯的魔術師》(創作於1956年)
長篇小說《空海的風采》(1975),以公元804年空海和尚來中國唐代學習佛教和回國後在宗教、文化方面的貢獻,來反映中日兩國人民要求友好相處和發展文化交流的願望。1980年出版歷史小說《項羽與劉邦》。
司馬善於以歷史事件構成波瀾壯闊的藝術畫面,並採用多線索推進的寫法,敘述長達數十年的歷史,前因後果比較清晰。
短篇小說《多謀善斷的人》和《駿河夫人》已有中譯本出版。
短篇小說《兩個軍師》曾被選譯入高慧勤選編的1983年版《日本短篇小說選》(當時被翻譯做‘二軍師’)。
司馬遼太郎的歷史小說,大抵取材於日本的戰國時代、幕府末年以及明治維新初年這三個時期。

一覽表

中文版
《梟之城》(1959年9月)-安土桃山時代-受命暗殺豐臣秀吉的伊賀忍者葛籠重藏
《風之武士》(1961年5月)-江戶時代末期-伊賀同心的後裔、柘植信吾作為主人公的傳奇小說
《戰雲之夢》(1961年8月)-江戶時代-長宗我部盛親
《風神之門》(1962年12月)-安土桃山時代-真田十勇士霧隠才蔵
《龍馬來了》(1963 - 66年)-幕末坂本龍馬中岡慎太郎
《燃燒吧~劍》(1964年3月)-幕末~明治維新土方歲三
《尻啖え孫市》(1964年12月)-安土桃山時代-率領鐵炮(火槍)眾與織田信長抗衡的雜賀孫市
《新撰組血風錄》(1964年4月)-幕末~明治維新-新撰組
《功名十字路口》(1965年6、7月)-安土桃山時代-山內一豐的賢妻千代
《國盜物語》(1965年11月 - 66年7月)-戰國時代齋藤道三、織田信長
花神花神
《北斗的人》(1966年11月)-千葉周作
《浪華遊俠傳》(1966年7月)-幕末-俠客明石屋萬吉
《關原》(1966年10 - 12月)-關原之戰島左近石田三成、徳川家康
《第十一個志士》(1967年2月)-幕末-架空歷史小說
《最後的將軍》(1967年3月)-幕末-德川慶喜
《殉死》(1967年11月)-日俄戰爭乃木希典
《夏草賦》(1968年1月)-安土桃山時代-長宗我部元親
《新史太閤記》(1968年1月)-安土桃山時代-豐臣秀吉
《源義經鎌倉戰神》(1968年5月)-平安時代源義經
《峠》(1968年10月)-幕末-河井繼之助
《宮本武蔵》(1968年)-江戸時代初期-宮本武藏
《坂上之雲》(1969年4月-1972年9月)-日俄戰爭-秋山好古秋山真之兄弟、正岡子規
《妖怪》(1969年5月)-室町時代 - 幻術師熊野四郎為滿足7代將軍足利義政夫婦長生不老的幻想,大搞鍊金術,使日本民不聊生的故事,其中夾雜了沒落貴族的風花雪月。
大盜禪師》(1969年7月)-由比正雪鄭成功。大濤禪師的幕府顛覆・明帝國再興的企圖、以主人公浦安仙八為中心的幻想小說。
《歲月》(1969年11月)-幕末~明治維新-江藤新平
《世に棲む日日》(1971年5-7月)-幕末~明治維新-高杉晉作吉田松陰
《城塞》(1971-72年)-江戶時代-大坂冬之陣大坂夏之陣小幡景憲
《花神》(1972年8月)-幕末~明治維新-大村益次郎
《霸王之家》(1973年10月)-安土桃山時代-徳川家康
《播磨灘物語》(1975年6-8月)-安土桃山時代-黑田官兵衛
《恰似飛翔》(1975-76年)-明治維新~西南戰爭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
《空海的風景》(1975年10月)-平安時代-空海
《蝴蝶夢》(1979年7 - 10月)-幕末-司馬凌海松本良順
《項羽和劉邦》(1980年6月-8月)-中國歷史的秦朝-項羽劉邦
《油菜花的海岸》(1982年6 - 11月)-江戶時代-高田屋嘉兵衛
《箱根之坂》(1984年4 - 6月)-室町時代-北條早雲
《韃靼疾風錄》(1987年10、11月)-明末清初-通過日本人桂莊助的視角描寫這段歷史。
《幕末》-幕末—幕末時期刺客暗殺的故事
《功名十字路》—戰國時代——山內一豐
日文版
新選組血風錄坂の上の雲(坂上之雲
司馬遼太郎著作2司馬遼太郎著作2
「峠」
功名が辻(功名十字路
燃えよ剣
竜馬がゆく
人間というもの
殉死
空海の風景
この國のかたち
街道をゆく
翔ぶが如く(宛如飛翔)
世に棲む日日
最後の將軍 徳川慶喜
「明治」という國家
「昭和」という國家
菜の花の沖
日本剣客伝
春燈雑記
宮本武蔵
司馬遼太郎全講演
アメリカ素描(美國素描)
ある運命について
アームストロング炮
言い觸らし団右衛門
以下、無用のことながら
伊賀の四鬼
維新の群像
一夜官女
王城の護衛者
近江路散歩
おお、大炮
大坂侍
おれは権現
花神
果心居士の幻術
風の武士
尻啖え孫市
北斗の人
司馬遼太郎の日本史探訪
豊臣家の人々
七人の武蔵
國盜り物語
軍師二人
項羽と劉邦(項羽和劉邦)
播磨灘物語
司馬遼太郎 群像日本の作家最後の伊賀者
司馬遼太郎紀念館司馬遼太郎紀念館
箱根の坂
戦雲の夢
妖怪
歳月
城をとる話
古往今來
故郷忘じがたく候
九つの問答
ここに神戸がある
胡蝶の夢
日本語の起源
十一番目の志士
樹霊
城塞
司馬遼太郎アジアへの手紙
司馬遼太郎が語る雑志言論一〇〇年
司馬遼太郎が考えたこと
司馬遼太郎 全舞台
司馬遼太郎の跫音
司馬遼太郎 歴史歓談
長城とシルクロードと
上方武士道
梟の城
風神の門
歴史と小說
手堀り日本史
新史太閤記
関ヶ原
歴史と視點
人斬り以蔵
馬上少年過ぐ
覇王の家
草原の記
十六の話
戦雲の夢
風塵抄
吉田松陰を語る
花咲ける上方武士道
日本の朝鮮文化
人間の集団について
歴史の中の日本
歴史の世界から
長安から北京へ
花の館・鬼燈
夏草の賦
七人の役小角
二十一世紀に生きる君たちへ
日本人と日本文化

影視作品

電影

忍者秘帖 梟の城(1963年、監督:工藤榮一)
暗殺(1964年、 監督:篠田正浩 原作「幕末」)
風の武士(1964年、監督:加藤泰)
城取り(1965年、監督:舛田利雄)
尻啖え孫市(1969年、監督:三隅研次)
梟の城(1999年、監督:篠田正浩)
御法度(1999年、監督:大島渚

電視劇

竜馬がゆく(1968年NHK大河劇
國盜り物語(1973年NHK大河劇)
花神(1977年NHK大河劇)
関ヶ原(關原)(1981年TBS開播30周年記念番組)
翔ぶが如く(宛如飛翔)(1990年NHK大河劇)
竜馬がゆく(1997年TBS 元旦特別企畫 司馬遼太郎原作)
徳川慶喜(1998年NHK大河劇原作「最後の將軍」)
けろりの道頓、秀吉と女を爭った男(1999年)
竜馬がゆく(2004年東京電視台開播40周年記念 新春ワイド時代劇)
國盜り物語(2005年東京電視台 新春ワイド時代劇)
功名が辻(功名十字路) (2006年NHK大河劇)
坂の上の雲(坂上之雲)(2009、2010、2011年秋季NHK 21世紀特別大河劇
新選組血風録(新選組血風錄)(2011 NHK春季日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