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勤奮好學

司馬光勤奮好學

司馬光(1019—1086年),字君實,世稱涑水先生,北宋陝州(今山西夏縣)人,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歷史學家。他經過19年的不懈努力終於在元豐7年(1084年)完成了《資治通鑑》的通史巨著,內容以總結歷史統治者的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司馬光勤奮好學
  • 時間:1019—1086年
  • 世稱:涑水先生
  • 籍貫:北宋陝州
譯文,生平,

譯文

有一次,他跟小夥伴們在後院裡玩耍。院子裡有一口大水缸,有個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廠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沒頂了。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嚇得邊哭邊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來,被淹在水裡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馬光遇事沉著冷靜,從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樣。這就是一直在流傳"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馬光出了名,東京和洛陽有人把這件事畫成圖畫,廣泛流傳。
司馬光勤奮好學
在政治上,司馬光守舊,竭力反對神宗支持的王安石變法,長期辭官退居。宋神宗死後,他被召入京,主持國政,廢除了王安石變法的新政。司馬光死後被追封為溫國公,葬於家鄉夏縣。入朝為官

生平

司馬光出生於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十一月,當時,他的父親司馬池正擔任光州光山縣令,於是便給他取名“光”。據史書記載,司馬光幼年聰穎好學,尤喜《左氏春秋》,常“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他不僅能夠熟練地背誦《左傳》,而且可以把二百多年的歷史梗概講述得清清楚楚。他好讀書,求甚解,又有選擇,他不喜佛、老,對歷史有著十分濃厚的興趣。
宋仁宗寶元初年(1038年),司馬光二十歲的時候,中進士甲科,初任奉禮郎、大理評事一類小官,後經樞密副使龐籍的推薦,入京為館閣校勘,知同禮院,改并州通判。嘉佑六年(1061年)升遷起居舍人同知諫院。神宗即位後拜翰林學士。
在政治上,司馬光是保守派領袖,他頑固地堅持“祖宗之法不可變”的教條,竭力反對、阻撓王安石變法。當神宗準備任命他為樞密副使時,他堅持不受,並以廢除新法為條件相要挾。他還以故交舊友的面目三番五次給王安石寫信,攻擊其變法是“侵官、生事、征事、拒諫”,致使“天下怨謗”,遭到王安石的嚴厲批駁。熙寧三年(1070年),司馬光看到新法已勢在必行,便自請離京,出知永興軍,第二年至洛陽,任兩京御史台。清廉簡樸
司馬光政治保守,無可諱言;但他襟懷坦白,居官清廉,恭謙正直,不喜華靡的品格卻也是公認的。史書上記載著他這方面的許多小故事,一直傳為美談。就連他的政敵王安石也很欽佩他的品德,願意以他為鄰。
司馬光敢於直諫,不阿諛奉承;他舉忠斥奸,不為身謀。在一篇《諫院題名記》上,他要求做諫官的“當志其大,舍其細,先其急,後其緩;專利國家,而不為身謀。彼汲吁名者,猶汲吁利也。其間相去何遠哉!”他曾經說自己平生所作所為,沒有一件事是不能對人講的。他廉潔奉公、以節儉為樂的品德更是一直被眾傳頌。仁宗皇帝臨終前曾留下遺詔,要賞賜司馬光等大臣一批金銀財寶,司馬光領銜上書,陳述國家窮困,不願受賞。但幾次都未被批准,最後他將賞賜自己的一份交給諫院,充作公費。他在洛陽任職時,曾買地修築了一所居住、讀書、遊覽的“獨樂園”,幽雅簡樸,他非常滿意。但當皇上的使臣到這所宅院來向他問政時,卻為這低矮的瓦房、間隔的陳設暗暗發笑,他不能相信名揚天下的“司馬相公”會這樣寒磣!司馬光的妻子死後,沒有錢辦理喪事,兒子司馬康和親戚們主張借些錢,也該把喪事辦得排場一點,司馬光不同意,並且教訓兒子處世立身應以節儉為可貴,不能動不動就借貸。最後還是把自己的一塊地典當出去,才草草辦了喪事。這就是民間流傳的所謂司馬光“典地葬妻”的故事。嘔心瀝血著《通鑑》
司馬光在中國歷史上最突出的貢獻,是他主持編寫了不朽的歷史巨著《資治通鑑》,他的名字將和這部著作一起永遠留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史上。
司馬光從小勤奮好學,博通經史,出仕後也一直堅持讀書,尤其留心研討歷代史書。他在館閣校書以及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官時,看到滿架滿架的都是史書,幾間屋子都放不下,如此浩翰的朝野史籍,一個人窮畢生之精力也是看不過來的。於是他逐漸產生了一個編寫一本既系統又間明扼要的通史,使人讀了之後能了解幾千年歷史的興衰得失。他的想法得到了他的好友、歷史學家劉恕的贊同和支持,於是在嘉佑年間,司馬光便在公事之餘開始了《通志》的編寫和工作。
治平三年(1066年),司馬光將他寫好的《通志》進獻給英宗皇帝。《通志》共八卷,記述了從周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到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共一百九十五年的歷史,主要寫秦、楚、齊、燕、韓、趙、魏七國的盛衰興亡,供皇帝參考。英宗看後,非常滿意,要他繼續寫下去,並下詔設定書局,供奉費用,增補人員,專事編寫工作。司馬光深受感動,很快便在右掖門處的秘閣內設立了書局,並請來了當時著名的歷史學家劉班,劉恕、范祖禹等人,共同討論了書的宗旨、提綱,並分工由劉班撰寫兩漢部分,劉恕撰寫魏晉南北朝部分,范祖禹撰寫隋唐五代部分,最後由司馬光總其成,由司馬光之子司馬康擔任文字的校對工作。
第二年,英宗病逝,神宗即位,開經筵,在邇英閣進讀《通志》,他認為《通志》比其他的史書更便於閱讀,也易於借鑑,就召見司馬光,大加讚賞,並賜名《資治通鑑》,說它“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還要親自為《資治通鑑》作序。這就更加促進了這部史書的編修工作。到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資治通鑑》最後脫稿修成,前後共成時十九年。
《資治通鑑》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述了從周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豐富的歷史事實。全書計二百九十四卷,另附目錄三十卷,《考異》三十卷。這部書,取材甚廣,網羅極富,除依據正史處,還採用了野史雜誌三百二十餘種,而且對史料的取捨極嚴,考辨異同,盡力求真,所以記述內容,比較翔實可信,為歷代史學家所推崇。《通鑑》文字以荀悅的《漢紀》為宗,力求簡明扼要,文筆生動流暢,樸質精煉,富有文學意味。不僅可以作為歷史著作閱讀,有些篇章也可當作文學作品欣賞。
司馬光在編修《資治通鑑》的十九年中,付出了巨大的勞動,特別是在洛陽的十五年里,幾乎付出了他全部的精力和心血。他在《進資治通鑑表》中說:“臣今筋骨癯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謂旋踵而忘。臣之精力,盡於此書。”司馬光為編書,常常廢寢忘食,有時家裡實在等不上他回來吃飯,便將飯送至書局,還要幾次催他才吃。他每天修改的稿子有一丈多長,而且上邊沒有一個草字。他的房子低矮窄小,夏天悶熱難堪,灑下的汗珠把書稿都浸濕了。後來,他請匠人在書房裡挖了一個大深坑,砌上磚,修成一間“地下室”,他就在這個冬暖夏涼的地方,專心致志地埋頭編書。他對史料考核極其認真,追根尋源,反覆推敲,不斷修改。《通鑑》編成後,洛陽存放的未用殘稿就堆滿了兩間屋子,可見他為這本書付出了多么艱辛的勞動啊!重執政廢新法
元豐八年,神宗病逝,不滿十歲的哲宗即位,由宣仁太皇太后垂簾聽政,司馬光被起用為陳州知州,路過京城時,被留作門下侍郎,次年又升尚書左僕射,與呂公著(尚書右僕射)同執朝政。司馬光執政後,便開始排斥打擊變法派人士,接連上表,徹底廢止新法。
元佑元年(1086年)九月,司馬光病逝,終年六十八歲,朝廷贈以“太師”、“溫國公”等稱號,派專員扶靈柩返夏縣安葬,謚“文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