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漢科

司漢科

司漢科是黑龍江省著名作家、攝影家、詩人,也是黑龍江日報資深記者。司漢科在從事新聞工作的同時,寫了大量的小說、詩歌和散文,出版過多部專著,也拍攝了大量的攝影作品,小說《丁香夢》《荒原》,詩集《生命之約》、散文《美麗留痕》受到社會廣泛關注,《記者的眼睛》以及新聞作品和文學作品多次獲國家及省級獎。《課堂藝術學》、《新寫實小說論》等填補了我國教育學和文藝理論的許多空白。 司漢科從事新聞工作多年,寫出了大量的、有影響的報導,特別是在宣傳黑龍江省及黑河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司漢科
  • 國籍:中國
  • 職業:編輯
  • 性別:男
個人履歷,人物生平,成就及榮譽,作品簡介,談創作,一本書和一個人的傳奇,

個人履歷

司漢科,黑龍江日報高級編輯、黑龍江作家協會會員、黑龍江攝影家協會會員。1975年高中畢業,先後在內蒙古的甘河農場當過工人、國小、中學教師,在北安農校教過英語,1993年研究生畢業到黑龍江日報工作,先後在黑龍江日報經濟部、新聞觀察部、哈爾濱記者站、生活報黑河記者站等部門工作過,現就任黑龍江日報駐黑河記者站站長。
司漢科

人物生平

司漢科先生出生在江蘇省沭陽縣,是北大荒人的後代,作為資深記者,他很小的時候就隨父親來到了黑龍江,在八五七農場,開始了他的北大荒生活。
司漢科的國小和中學時代正是文革十年,他說,文革結束我高中畢業,所以我們這代人是垮掉的一代,沒正經讀過什麼書。本屬於收穫希望的年齡,卻收穫了荒蕪。這種特殊的經歷磨礪漢科的性格,使他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奮鬥。
漢科說,總結我們這代人應該定義說,垮掉的一代、讀書的一代、思考的一代和不斷追求的一代。
司漢科跨入校門文革便開始,文革結束他的書也念完了。等到恢復高考漢科發現他們這代人什麼也沒學。為了搶時間,抓青春尾巴,他把業餘時間都用在了讀書上,書本成為他業餘時間的最忠實的伴侶,參加工作後,司漢科回憶說,最初在農場當工人那幾年,工作之餘,別人瞎胡鬧,他躲在一邊看書,晚上再困再累,他仍堅持寫日記和寫詩。漢科自稱,讀書和寫日記的習慣幫了他,使他寫起東西來不太費勁,比如他的小說、詩歌也是平時的日記,不刻意去寫,有感而發,長了,日積月累,就成就了這些東西。
為了不斷充實自己,司漢科先後讀了中專、大專和研究生,他回憶說,他在中專當教師的10年是他人生最忙的10年,他一方面教大量的課,一方面還要進修英語和中文,那些年,每年都有10多科考試,他要教課,還要進修,還要帶兒子,還要寫作。這樣他在同一年拿下兩個大專文憑,這在同齡人中是少有的。這些人生經歷對漢科來說是一筆難得的寶貴財富,他的詩歌和小說大多都取材於這些經歷。

成就及榮譽

深度報導《能不能把李益先留往?》獲黑龍江新聞獎三等獎
通訊《走啊,老少爺們找錢去》獲黑龍江新聞獎一等獎
內參《科學地,大手筆規劃大五大連池》獲黑龍江新聞獎一等獎
散文《美麗留痕》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

作品簡介

《丁香夢》是一本小說集,收錄其中的大部分是近年來的作品,其中《丁香夢》是對新寫實小說一種新的敘述觀的嘗試,是一部專門為少婦量身打造的愛情小說,出版後受到讀者熱烈的歡迎。《荒原》是一部反映盲流點生活的中篇,跑盲流。闖關東是中國文革時期一種獨特現象,小說正是把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告訴了大家。《網路美文》是漢科在網上發表的一些東西的集結,是唯美的,其中《消失的藍氣球》、《和平鴿下的女神》、《同學老白》、《感受俄羅斯》等文章很有可讀性。《人生驛站》則選取了漢科人生經歷的幾個片斷,寫一種心情,寫一種追求。如《求學》是寫漢科讀中學時的艱辛,《田老師》是寫漢科的啟蒙老師的印象,《娉妹》是寫漢科的初戀,《我的父親和母親》是反映漢科的父母為共和國建設而奮鬥的一生。
詩集《生命之約》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哲理詩、愛情詩和山水風景詩,漢科一直堅持認為,詩是給別人看的而不是自我欣賞的,當代詩壇一種不好的現象是詩寫得越來越晦澀,走進了自我欣賞的象牙塔,詩的出路必須回歸平民,漢科的詩充滿著憂傷美,詩風樸實、簡約通俗,不搞現代主義和朦朧詩,力求讓普通讀者能看得懂。
《新寫實小說論》是對近年來當代文學出現的新寫實主義流派小說的形成、發展和主要作家進行一種全方位的勘察,從理論上全面梳理這一文學現象漢科是第一人。《大紅燈籠高高掛》(妻妾成群)、《菊豆》(伏羲伏羲)、《國畫》等作品和電影為什麼能引起國人的熱情,是什麼現象?本書正是探討這一現象的原因和它對當代文學的影響。
《記者的眼睛》是漢科的一部新聞作品集,收錄的作品是漢科近十年發表的新聞作品的一部分,漢科精選的原則是現場新聞,系列新聞、問題報導,深度報導和環保題材,每篇都有新聞背景介紹和採訪體會,出新聞集在新聞界不是新鮮事,黑龍江日報就有許多人出過,如何才能有新意,這是漢科要考慮的,漢科的原則是要讓讀者能看下去,不管是內容還是形式一定要好看,漢科的這個集子不管是裝楨設計、內容編排、還是文章選題都力求對他的前輩出的新聞集有所突破,對後人再想出這類東西有所借鑑。
《課堂藝術學》是漢科當14教師的一個總結,寫於1989年,是漢科創立的一門學說,我國的教育界對課堂藝術和方法的研究比較薄弱,一直以來,沒有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把課堂藝術加以系統化、理論化,本書就是研究課堂藝術及其規律,用以指導課堂教學和學生學習的一門科學。我國的中國小師資隊伍的素質令人擔憂,只有不合格教師沒有不合格學生,學生的失敗應該是教師和教育體制的失敗,也許這本書能對中國的教師在教學上有所幫助。
2001年到黑河記者站,作者就關注五大連池風景區的發展,其中每年都寫了不少文章在報紙上宣傳五大連池,這樣7年累計下來,約有四五百篇吧。作者是五大連池發展的親歷者,見證人。作者在忘情于山水之間,看多了,拍多了,就有些想法,漢科說,如果有一天能以文字或以照片的形式向廣大遊客推介五大連池,讓更多的人了解五大連池,就了了卻我的一個心愿。今天,《神奇的五大連池》終於問世,也算對我熱愛的這片土地有個交待。
《美麗留痕》是作者多年來或燈下思考,或遊歷于山水之間,或有感於世態的一部心靈之作,它所表達的一切,或所思考的問題是生活中我們每個人每天必須面對的而又困惑的問題,這么多年來,作者在忙於記者站的報導、發行和廣告中,能忙裡偷閒,寫出了這樣一部有份量的作品,實屬難得,也是值得新聞工作者學習的地方。
著名作家賈宏圖在序 《美麗留痕》中對司漢科的評價是很高的:“我一直以為司漢科是種值得研究的現象,不在他文學上學術上有多高的成果,而在於他的成長經歷對許多人有借鑑作用,應該說,漢科是個有理想有志氣的人,他的血管里畢竟流著一個老戰士的血,他繼承了父輩們為理想獻身的精神,但不甘像他一樣默默無聞,他要讓自己的理想之樹長出燦爛的花朵。”

談創作

漢科印象
採訪司漢科做為他的好朋友有點多餘, 不就是有點調侃、有點愛笑、有點靦腆,還有點書生的漢科嗎?沒感覺他深刻到哪兒去,直到有一天他把出版的《漢科文集》放到我的桌上時,我有點驚訝,怎么一不小心,一夜之間就成就一個文化名人了呢?共事10多年的我好象第一次認識他,挑燈細讀他的文集,我才真正了解一個全新的司漢科。文集包括小說、詩歌、文藝理論、新聞和教育學專著,這是迄今為止,我省第一個出文集的記者。
我的採訪直奔主題,作為身經百戰的老記,面對採訪自己他倒顯得不好意思,採訪結束我的最後一個問題是,作為一個記者我們每天都忙冒了煙,你的文集是用什麼時間弄出來的?漢科的回答是"擠"。人都有惰性,不擠沒時間,不擠沒動力。漢科說,人,總得乾點什麼,有人願意打打麻將,有人願意打打撲克,這都是一種過法,但我願意寫點東西,雜七雜八的。啥都想寫。從漢科的話語記者感悟他的性格。於是他向我們娓娓道來,他走過的人生經歷。
關於寫作
漢科說,我們這一代經歷過文革,受毛澤東思想的影響,理想主義色彩多一些,那個時代教導的"拼搏向上,永不服輸"成為這代人最可貴的品質,也是我改變命運的動力。這在小說《丁香夢》中的主人公身上有明顯的體現,王可的命運並不好,但他對命運不服輸,不斷追求。他也迷茫,也憂傷,但並不消極和氣餒,迷茫與憂傷,進取與拼搏,幾乎成了這代人特有的氣質。正是這永不服輸的性格使他從農場到小城,從小城到省城,從寫日記到搞創作,從搞創作到作學問,從作學問到最後出版自己的文集。
在採訪中,漢科說,他並不是很有靈氣的那一類人,但是作學問除了勤奮,他認為敢想敢幹,敢於創新也非常重要。他的教育學專《課堂藝術學》和《新寫實小說論》就是敢想敢做的結果。課堂藝術能不能成為一門科學和方法論,他堅持認為能,並在考研時的複習題的背面寫下了這本書的提綱,後來的一些專家並不認可他的觀點,但他仍堅持自己的一家之言,他認為作學問就是創新,敢做前人不敢做的事。新寫實主義是當代文學最前沿的一個流派,能不能從理論上全面勘察和梳理這一流派,當時文學界沒人敢做,那時漢科在讀研,這一流派還沒有定論,一般人不願意搞這類吃力不討好的事,他偏下決心把它搞出來。漢科說,那時在寫論文時,他卻不務正業,搞起小說創作,小說《丁香夢》就是那時創作的,敢想敢為就是一種創新精神,這對一個人的成功非常必要。
關於成功
作為記者你出了《記者的眼睛》,你認為如何才能當一個成功的記者?面對漢科我常常向他提出這樣的問題,漢科說,作為記者,我不想談太多,我的先輩和同仁作的都比我出色,在他們面前我只是一個學會走路的新聞人,無權奢談成功。我的新聞集只不過對我的黑龍江日報記者人生的一個總結,如果大家能從中讀出點愉悅,說這小子做新聞還能沉下去,還思考過,還碰過硬,還對得起新聞記者的稱號,我就寬慰了。
除了新聞作品外,在文集裡記者還切身地感受到漢科在其他方面的成就,比如小說、詩歌創作,教育專著等。漢科是如何想起搞這方面的研究的?漢科回答了記者的疑問
由於新聞從業是個特殊行業,嚴格說,記者是個雜家,所以當記者很難出名。但雜家有雜家的優勢,梁衡在談到記者時說,許多記者由於他特殊的身份和經歷,後來成了作家、學者,這就是功夫在外而不在內,我的記者經歷,使我有機會接觸更多的人和行業,這為我搞這方面的寫作和研究很有幫助。將來,我還會利用記者的優勢,繼續搞些創作和某些方面的研究。
關於文集
漢科說,他的這些東西不是一天完成的,是多年的積累,但把這些東西整理出來打算出版,是在1999年。
漢科說,那一年,我在生活報學會了打字,這為我整理這巨大的工程提供了條件,我決心整理出版我的文集。之後,我到了哈爾濱記者站,這段時間不是很忙,使我有了大塊的時間靜下心來去整理這些東西。
之後,我又到了黑龍江日報社新聞觀察部,這是我最忙的一段時間,但我仍堅持白天寫稿子業餘時間改文集。到2001年2月我下黑河站之前文集的初稿就完成了,之後又反覆作了修改、補充和設計、校對工作,今年的5月正式交出版社出版。
整理過程是一個勞神的過程,有很多文章進行了改寫、重寫、比如《課堂藝術學》原稿的很多觀點和提法都過時,等於進行了重寫,再加上我離教育界很久了,又占有資料不全,寫作的甘苦可想而知。

一本書和一個人的傳奇

賈宏圖
自知才疏學淺,很少為人作序,唯漢科例外,不但寫序,還寫了兩篇,上篇是為他的新聞作品集《記者的眼睛》,這篇是為這本散文集《美麗留痕》。
我想這種破例主要出於“親情”,一是因為漢科的父親是一位1948年參軍轉戰南北的老戰士,1958年轉業到北大荒,成為那片神奇的土地上的第一代拖拉機手,而我們這些知青正是他們的繼承者,二是我在省報任期,漢科去鎮邊疆,到黑河記者站當記者站長的,他為之傾情的那片土地正是我當年下鄉的地方,對那裡的一山一水,我都是情有獨鐘。這樣我和漢科就是親上加親了,“是親三分向”,為他寫篇小文,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我一直以為,司漢科科是一個傳奇人物。首先是因為他有一位傳奇的父親,他的父親參加過解放戰爭的淮海戰役、濟南戰役、渡江戰役、上海戰役,1950年10月,又是第一批入朝參戰的志願軍戰士,兩年後回國,他又參加了解放一江山島、大陳島的戰鬥。他一直在前線當戰士、班長,可謂九死一生。轉業後又轉戰北大荒,家數十次,蘇里江畔和大興安嶺腳下都有他開墾的土地。1986年這位老戰士在甘河農場離休時,只是個普通的保管員。這個為共和國的解放和建設奮鬥了一輩子的老革命,退休還是個“工人”。只是因為他出身不好,剛直不阿的他“總是抗上”。我們真是虧待了這位功臣!也許這就是一個普通戰士的有代表性的命運傳奇。
還不太懂事的漢科被母親抱著從春草蔥綠的徐州,來到春峭的北大荒的857農場,住進了四家合居的草棚里。在繁重的農耕勞動和文革的混戰中,他渡過了自己的學生時代,幾乎沒有認真讀過一本書,高中畢業後,他也成了生產隊的小農工,和別人不同的是他愛看書,閱讀了那個時代所能收集到的所有文學作品。經過十年的艱苦勞動之後,才學出眾的漢科被調到農場中學當了語文老師。漢科和想改變命運的學生一起參加了高考,畢業後,漢科被分配到一所農業中專當老師,之後,又考上了哈爾濱師範大學的中文考研究生,結果一舉成功,成為這個學校歷史上的惟一。
在北安農校這個偏僻普通的學校的十年里,人人都羨慕他們,可誰知道他們的付出了多少辛勞。先是老二生下來就在醫院搶了三天,要死要活的。後來這兩個孩子最讓人頭痛的是困了不睡覺。漢科每天中午都要頂著烈日把兩個兒子放在腳踏車架子的前後,然後拉著他們在校園裡圈,直到把兩個孩子遛困了,再一手抱一個放到屋裡睡覺,有時剛下一個,那個又炸營了,兩個又大哭起來。他又不得不推著腳踏車再馭著他們轉。有時晚上鬧得更凶,他和愛人把孩子放在毯子上,拉著四個角來回悠,結果越悠孩子越精神,兩個大眼睛滴溜溜地轉,他們兩口子,哭笑不得,經常一夜無眠。
1993年研究生畢業的漢科到黑龍江日報工作,他先後在經濟部、新聞觀察部和生活報工作過,在繁忙的工作中,他還在悄悄地編織著自己的文學夢。不僅是因為少年的夢想,還因為人生的一次挫折。他不能忘記那次令人痛心的高考,他這個被公認的才子、高中的語文老師,作文竟不及格。那時他下定了搞創作當作家的決心,他要用自己的作品證明自己是有文學才能和天賦的。不鳴而已,一鳴驚人。
幾年之後,漢科竟推出了自己的一套五卷本的文集,一本是我作序的新聞作品集《記者的眼睛》,一個記者出一本自己的作品集並不難。漢科也不是記者出書的第一人。還有一本詩集《生命之約》,年輕人都是從寫詩開始文學生涯的,沒想到他的詩作很豐富,有哲理詩、愛情詩,還有山水風景詩。第三本是他的小說集《丁香夢》,這是他多年的生活積累,也是文學實踐的積累,當年壓在抽屜里的習作,終於見了天日。這是苦難生活給他的饋贈,也是他咀嚼生活後吐出的真絲。也許還顯得稚嫩,但那份真誠,還是令人感動。令人拍案驚奇的是,漢科竟推出了兩部專論,一部是《新寫實小說論》,對近年出現的新寫實主義流派小說的形成、發展和主要作家進行了一次全方位的梳理,我還沒有看到我們眾多的文學評論家誰有這方面的專論。還有一部叫《課堂藝術學》,這是他14年從事教學工作的一個總結,我還拿不準是不是漢科創立的一門新學科,但肯定的是他的這部專著是對課堂教學藝術的理論化、系統化的總結,對中國的教育改革是有意義的。因眾多教師味如嚼臘的教學,讓許多學生厭倦了課堂。
我一直以為司漢科是種值得研究的現象。
不在他文學上學術上有多高的成果,而在於他的成長經歷對許多人有借鑑作用,應該說,漢科是個有理想有志氣的人,他的血管里畢竟流著一個老戰士的血,他繼承了父輩們為理想獻身的精神,但不甘像他一樣默默無聞,他要讓自己的理想之樹長出燦爛的花朵。
不甘平庸,只有付出超乎常人的努力,漢科是有天份的,但他的刻苦耐勞的精神也是超人的。當記者每天如繃在弦上的箭,總是處於緊張的狀態;每人負擔的報導任務又很重,而在記者站工作又有許多額外的活計,常讓人焦頭爛額。在出色地完成這些任務的同時,漢科還寫出了數十萬字的作品,那每個字都凝聚了他的心血,看花容易繡花難。
我省新聞界人才濟濟,我還沒看過有誰像漢科一樣出版過包括散文、小說、詩歌、文藝理論、新聞和教育等方面的專著。其實每一個人都能超常發揮,就看你想不想在人生的戰場上搏殺,就看你是否練就了戰勝對手的本事。光怪陸離的商業社會可能使人一夜成名,也會逼得志大才疏美夢破滅的人跳樓。還是馬克思老先生說得對:在科學的道路上是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那些在崎嶇的小路上攀登的人,才能到達光輝的頂點。
讀書如讀人。讀者已經初步了解了漢科的人生經歷,再看這本書就更方便了。《美麗留痕》是一本很厚重的散文,內容相當豐富,其中有作者的人生經歷,也有他的人生感悟。《讀書,荒蕪時代的麵包》、《寫詩,一種精神的自慰》、《日記,心靈的部落格》、《抽屜文學,早期的作家夢》,這幾篇文章是漢科傳奇人生的佐證,寫出了一個有志青年探索人生之路的苦悶和蒼涼、也寫了一個有為青年的不屈和豁達。還有幾篇美文是不能不讀的,如《雪之靈》、《火山楊》、《胭脂魂》,那是作者才情的張楊,頗具感染力。那些關於台灣、香港和海外諸國的遊記,也很可讀。雖然都是普通旅遊者光顧的地方,可漢科絕不人云亦云,他那獨特的視角和的筆鋒,會讓人觸目驚心和浮想聯篇。 作序的作用,有如導遊員,有時說了許多廢話。有經驗的遊客一看就明白,你說什麼人家並不在意。我可能就是那個自作多情的導遊員。
一笑,為序。
戊子年初六 於聽濤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